浅谈探究性教学中切入点的把握

2013-12-29 00:00:00王月娟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3年4期

探究性教学的成功,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主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探究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興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难相信开展这种方式的课堂教学,一定会使课堂充满活力、情趣。那么如何找准切入点,从而恰当地进行探究性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开始上课时,教师可设计一些简洁的、相关的、激励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这样,对这些情境中的问题,学生们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却又无法解决,于是就形成了认知“冲突”,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興趣。

2 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要在有疑之处提问。“学则须疑”,教师要在学生有疑惑的地方进行提问。(2)问题难易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必须能够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自主解答。(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地理能力。(4)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另外,教师要注意确定恰当的探究性讨论题目。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探讨的主题关系到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有的探究性讨论题目要事先布置,要求学生在课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这是课堂探究在课外的延伸。

3 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析主要包括:地理学科的目标分析、一个教学板块的目标分析、一堂课的目标分析。这样分层次地对目标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把地理知识看成统一的整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确定了目标才有可能达到目标。例如,新颖又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心理。所以如果想要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心理这一目标,可在上课前设计好开场白。

4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身边的事物,领悟源自生活的地理原理、规律。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所学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意义建构。例如,在讲“季风气候”的内容时,由于我们学校位于世界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因此就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体验来让他们理解季风气候。可提问学生:我们这里冬季吹什么方向的风?夏季吹什么方向的风?

5 重视合作探究与个人思考相结合。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通过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先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在他们相互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能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能彼此激发出解决问题的灵感。例如,可以“假如让你来当治理海河的总设计师,你将采取哪些措施”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下面是他们讨论的结果:学生甲:上游要植树造林,进行水土保持。学生乙:上游要修建水库。学生丙:下游要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学生丁:把干流挖得宽一些。

6 及时进行变式训练,总结归纳,构建联系。

进行变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前面所建构起来的新知识,并通过新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以引起学生的新興趣、新联想进而使他们灵活解题。例如,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北半球气旋、反气旋与天气”内容后,教师不必再教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的内容,但可以让学生画南半球气旋、反气旋及其天气示意图。在每节、每单元知识学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主从地位以及解题技能和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系统的整体效应,促进学生学习,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7 让学生享受探究乐趣。

探究性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这种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对问题也会形成独特的理解。即便是有缺漏的、失之偏颇的想法,教师也应该给予肯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探究的成果。教师应该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评判他们相互探究的成果等。总之,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能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这个他们能自我实现的平台,能充分满足学生在探究中对成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