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古语强调,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取得成功,不然就会失败。思想品德学习中的准备就是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确定学习目标并制订在课堂上解决这些“绊脚石”的学习计划,做好具体学习的准备。学生在课前针对预习内容搜集大量的资料,不仅可以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如在讲“珍视集体团结”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举例说明: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学生列举了很多例子:广播操比赛我们班得了第一;神舟九号发射成功……这时,有一位学生发言反驳道:“请问,集体(人多)一定力量大吗?”我反问道:“那你能举例说明集体(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吗?”这位学生回答道:“大家都知道的民间流传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不就告诉我们集体(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吗?”我继续问:“这是为什么呀?那么怎样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呢?”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所以他们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地回答:“因为他们之间不团结,只有我们团结一致,有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有共同的行动——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强大的集体力量。”可见,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不仅能帮助学生有计划地解决问题,探索研究未知、获得新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处理信息的技巧。所以,培养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习惯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互动探究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形式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自主性导致学生不能把学习中的困惑、问题提前发掘出来,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冷漠无语地听,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践证明,只有教师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探究和创新,并且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使沉闷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依靠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去实现教学任务,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向去设计教学步骤,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如在讲“关心社会发展”内容时,我首先指导学生阅读两段材料:一段是关于1799年在法国南部深山中发现“小野人”的事件,另一段是《鲁宾逊漂流记》中的节选故事,然后要求学生对这两段材料进行评析。这时一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小野人’回到人类社会难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鲁宾逊却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有的说:“两者虽然遭遇相同,但是‘小野人’一出生就离开了人类社会,他完全是在野外自然环境中成长的。”有的说:“虽然鲁宾逊曾被抛弃于荒岛,但他从小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所以回到人类社会很快就能恢复并能适应社会生活。”……学生课前通过自主探究预习,能及时发现问题和困惑,在上课时就能带着这些问题和困惑进行互动探究,就会在课堂上呈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敢于提出质疑和不同意见,善于表现自己,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就有了目标,就能有针对性地去探讨,既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又提高了课堂效率;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促进了乐观向上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
三、学生自出试卷相互检测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
让学生自己出试卷可以巩固强化知识,夯实基础。首先,学生通过准备材料,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抓住要点和难点,起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其次,学生通过筛选试题,可以明确复习目标和要求,能及时把教师的讲授内容重现一遍。最后,学生通过做试卷,可以检测听课效果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查漏补缺,提升综合分析和整合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整理好的试卷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以弥补因个性差异而带来的知识上的缺陷和思维上的局限,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完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能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学生共同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让他们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掌握适合自己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再到自主学习观念的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说,自主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若能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灵活地贯彻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创造出卓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