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让爱更美好

2013-12-29 00:00:00康元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22期

〔关键词〕青春期;交往;高中;团体辅导

【活动理念】

由于受到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高中生的恋爱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如今校园中,从高一到高三,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学生谈恋爱,而高中生在公共场合“表白”、亲密接触等现象,在新闻中也是屡见不鲜。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对两性关系感到好奇、憧憬;另一方面,他们的情绪较为波动,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力比较弱,因此在遇到情感问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行事不够妥当,从而给自己或他人造成麻烦或伤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如果采用粗暴压制、责怪训斥等“堵”的方式,往往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只有采取耐心教育、正确引导等“疏”的方式,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其一起分析讨论,才能让他们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情感问题。

本节课从新闻事件入手,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发学生对“如何表达或处理对他人的好感”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并通过适当引导来帮助他们学习处理这一问题的恰当方式,增强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平稳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活动对象】

高中一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

1.学习处理“爱”的恰当方法,学会负责任的行为方式。

2.增强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意识,认识到恰当表达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拼图纸、彩色贴纸、海报纸、彩笔、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

一、 拼图分组,引入话题

1.课前游戏:拼图分组

游戏准备:事先将分别打印有“L、O、V、E、爱”的5张不同颜色的A4纸裁切成30张小纸片(纸片数可根据班级实际人数进行适当调整)。

游戏规则:每位学生拿到一张小纸片,根据纸片的颜色和上面的图案,寻找到颜色相同、图案匹配的其他纸片。持有这样纸片的学生组成一组,全班共5组。每组将纸片组合好,并将上面的字母或汉字报告给老师。

2.引入话题

师:请各组同学将拼好的图片向全班展示,大家就会知道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主题——LOVE(爱)。在我们这个年龄,也许会在不经意间对某个特别的人产生或朦胧或强烈的好感,这有时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感受,有时也会让我们陷入困扰。例如,不久前在西安的某位高中生,就产生了一些这方面的困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 心理剧场“如果我是你——”

1.新闻聚焦,创设情境

新闻呈现——“升旗仪式表白”:高中生小丁在升旗仪式时在台上当着众人的面向一名女生“表白”,声称“我就是喜欢她,我要对她负责”。(2013年4月10日《华商报》)

2.心理剧场,分享方法

活动过程:

(1)全班学生在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大圈,教师引导想象:“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时间回到升旗仪式的前一天。”

(2)由一位学生扮演新闻故事中的“小丁”,站在大圈中心,向班上其他同学求助:“我喜欢上了一位女生,我打算在明天的升旗仪式上向她表白,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3)“我的立场”:每位学生用不同颜色的贴纸贴在黑板上,表明自己的立场,赞同小丁做法的贴红色的“赞”,不赞同小丁做法的贴绿色的“踩”。

(4)每位学生在被“小丁”问到时,都要用“如果我是你……”的句式来分享自己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爱”的处理方法,如:找个私下的场合表达,写信或发短信表达,放在心里不表达,视对方对自己的态度而定,等等。

教师在学生分享时的做法和注意点:

(1)对每位学生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澄清,确保班上其他学生能够理解。

(2)在黑板上简要记录每位学生分享的方法和该学生的性别(可用“♂”或“♀”符号表示)。

(3)教师对学生分享的方法只作记录,不予评价。

(4)在分享结束后,请“小丁”统计学生的立场(“赞”和“踩”的比例)。

(5)在心理剧结束时,对“小丁”和其他学生进行去角色化。

三、分组讨论,引发思考

1.分组讨论:以最开始形成的组为单位,讨论在刚才学生们给出的处理方式中,你喜欢和认同哪些方式,你不喜欢或不认同哪些方式?分别列在活动纸上的表格中,写出分类的标准或原则,并派一个代表上台展示

分享。

2.教师提问引导:“一般来说,高中生处理自己对他人好感的方式主要有三大类:表达、不表达、看情况。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的选择呢?如果选择了表达,那么在表达方式上,我们应考虑哪些因素呢? 请大家根据讨论结果说说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很多同学都认为,青春不应该留下遗憾,要选择把‘爱’表达出来;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在表达‘爱’之前,要先仔细思考,自己选择的方式、场合等是否会影响到表达的对象甚至身边的其他人,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承担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只有是经过这样的思考再做出的行动,才会是更负责的、不容易伤害到他人的。”

四、背景呈现,总结引导

1.呈现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后续

背景:之前小丁看到班里两个男生因为喜欢同一个女生而大打出手,不认同这种方式,所以才想在升旗仪式上表明,喜欢一个人就要对其负责任。

后续:小丁的微信“喜欢一个人没有错,但不要连累别人。”

教师总结:小丁的做法是否达到了他的初衷?他的反思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2.“爱”字拆分,结尾点题

招贴广告“爱”:“字可以简化,爱岂能无心。”

教师提问:“上完这堂课之后,你觉得‘爱’当中的这颗‘心’代表什么?”

教师总结:“‘爱’正是因为有‘心’才更美好。相信一节课下来,大家对于这个‘心’有了更多的理解。这个‘心’可以是同理心、责任心,也可以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之心。用‘心’表达爱,让爱更美好。”

点评

这是一节贴近高中生成长需求,目标订立恰当,课堂生成自然,促动学生提升的高中生爱情心理活动课。

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所需要的爱情心理辅导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对异性有好感会影响学习吗”这样的话题了,据调查,高中生更需要的,是如何表达爱情、如何友好分手等方面的指导。设计和实施这节课的康老师,正秉承了尊重学生的需求的原则,对学生学习处理情感的恰当方式,学习负责任的行为方式,思考如何恰当表达情感,给予了科学的指导。辅导理念的科学性是心理活动课成败的前提。

在辅导过程中,教师以一段新闻事件作为引入,以心理剧为主要活动方式,吸引学生并让所有学生在安全和自然的状态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课堂中有许多真实、自然的表达,让执教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对现在的高中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是非常难得的。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又呈现了这段新闻事件中主人公的自省,首尾呼应,将“以爱的名义,怎样做才是真正地对自己和别人负责”的思考带给了每个学生,引发他们思考和提升。

这节课着重于态度改变和行为指导,在态度的改变上,主要的方法是同龄人的讨论,以及对讨论过程中观点的辨析和澄清,因此,对心理剧环节中出现的学生观点,教师要能够及时地加以梳理、敏锐地发现其中一些有价值的因素,进行追问和深入讨论,这对教师的临场应变和反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积累、反思和提升。

点评者:杨红梅,上海市静安区心理教研员

(作者单位:上海市西中学,上海,200040)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