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围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对南京市303家学校、542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如下制约因素:课程整体上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心理教师普遍缺乏开发心理课程的专业能力、课程活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能力弱、课程的设置缺乏课时的制度保障、课程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整合、课程所涉及的各方主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理解和认同等。建议从制定区域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增设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专题培训、开发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材、选择适宜的课程实施方式、推动学校开发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2-0007-04
一、提出问题
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在我国各地都蓬勃开展了起来。但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虽已开放,但学生知道的较少;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经常被所谓的“主科”教学所冲抵。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若能课程化,将有力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充分落实。目前有大量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但针对课程发展的调查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开展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的调研,旨在深入考察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多大层面上实现了课程化,其师资力量如何,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及通过何种途径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二、调查设计、实施及数据处理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在问卷数据统计阶段再根据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访谈,以保证信息的真实与有效。问卷基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的相关理论[1]与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的研究成果[2-6]而设计,含客观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类题型;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的基本情况和答题者的个人信息;(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难点;(4)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想与规划。
本次调研分别在南京市14个区县(含直属学校)内随机抽取小学20所、初中10所(含特教)、高中(含职业学校)10所,调查每所被抽取学校中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教师1至2名,专兼职不限。2012年6月至2013年初展开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60份,回收问卷560份,有效问卷542份。最后共有142所小学、261名小学教师,106所初中、195名初中教师,55所高中、86名高中教师参与了此次调查。总计受调查学校303所,答卷教师542人。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3.0处理,主要采用频数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开放性问题则进行文本分析,再辅以个别访谈,以期反映出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的真实状态。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心理专兼职教师已有一定配比,但普遍缺乏开发心理课程的专业能力
本次调查发现,所调查的学校基本都配备了心理工作人员,542名教师中,86.0%的教师都具备了国家和地区认可的专业资质(其中有人有多项资质)。受调查教师的职业资格主要是“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55.7%;其次是“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占31.7%;“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别占5.4%和4.1%;其他占14%,主要包括校医(保健老师)、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德育主任)、心理专业本科及硕士、接受过心理专业培训人员及普通学科教师。
专兼职的配比严重失衡,其比例为46:496。受调查教师中,有226人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主要负责人,占41.5%;参与心理咨询室安排的咨询工作的,有206人,占38.0%;尚未进行心理咨询,但参与心育活动的有94人,占17.3%;其他情况的有16人,占3.1%,其中多数是学校管理层分管心理咨询室,参与咨询室的管理工作,但未从事过心理咨询;还有一小部分是兼职教师,完全未参与咨询室的相关工作。从职称情况上看,目前仅有95人是依据心理学科进行职称评定的,占17.5%;而不依据心理学科评定的有357人,占65.9%;想转到心理学科评定的有81人,占14.9%。因此,学校教师的专业资质与教师在实际心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匹配,而且多数教师反映自身缺乏开发心理课程的能力,需要在后续培训中加强。
2.心理课程主题多样,但在整体上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
从调查的结果看,受访的303家学校中,有87家有专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占所调查学校总数的28.7%;216家学校没有心理校本课程,占71.3%,其中包括172家正在筹划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占56.7%,这表明学校对心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心育课程已是推动学校心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在已开设的心育校本课程的主题涉及情绪调节(占19.0%),人际交往(18.5%),学习心理和青春期教育(各17.7%),生涯规划和心理学知识(各10.3%),生活技能(8.5%),积极心理学(5.5%),其他占1.8%,包括初中的生命教育课程、高中的考前辅导等。
因此,从整体上看,学校课程主题已涉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领域,但从单一学校看,其心理课程主题往往只侧重于某些点,而且多数是根据心育教师的兴趣点来开发,课程零散分散,缺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心育课程活动形式多元,但缺乏针对性,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能力弱
受调查学校中,专设的心理校本课程的活动形式多以班级活动为主,占17.3%,其次为大型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均占9.2%;固定的团体活动占8.3%。
已开设的校本课程中,课程实施以讲座居多,占12.2%;其他依次为班会课,占10.9%;必修课,占10.5%;晨会课,占8.9%;选修课,占7.0%;其他占2.6%,如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课程等。课时平均小学每周1~3节,初中0.5~5节,高中0.5~2节。教学方式小学以互动游戏、角色扮演为主;初中以班级授课、团体训练、情境体验、互动交流为主;高中以教师讲授、交流讨论、情境模拟、行为训练、角色游戏、趣味测试、论辩交流、书面练习等为主。在不同年段课程开设具体情况见下表。
不同年段心育课程开设情况
小学初中高中
年级比例年级比例年级比例
1~2年级0.7%初一10.1%高一7.0%
3~4年级2.2%初二6.8%高二2.6%
5~6年级2.0%初三5.2%高三2.2%
总计4.9% 22.1% 11.8%
为进一步了解心理校本课程实施效果,本研究选取了小学、初中、高中各10所学校对在校学生和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高中学校心育校本课程的满意度最高,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基本一致;小学和初中的满意度一般。尤其是初中,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并不一致,呈现出学生评价不高而教师认为较好的情况。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见,受调查学校开展了多元化的心育课程活动,其形式多种多样,但由于缺乏在开发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学生及普通教师的满意度并不高。尤其是学生和在校普通教师对同一课程的评价差异悬殊,原因可能是学生接受课程后觉得对自身作用不大,而普通学科教师仅从表面上来判断该课程好坏,得出的结论就有很大分歧。
4.心育课程的设置因校而异,缺乏课时保障
课程是否有保障,关键看其能否占用学校内的专门课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校心育课程实施的难点都在于学生时间有限,心理课程流于形式,被其他应考科目所挤占,或是根本没有开课的可能。因此,重视心育工作的学校只好利用晨会、班会、集体活动、节日庆典等有限的时间开展心育活动,优点是灵活机动,缺点则是没有保障,不成体系,教育效果也大大减弱。
学校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方式中,“与德育活动相结合”所占比例最高,占69.4%;“咨询室的咨询活动”占62.7%;“与学生的个别指导相结合”占61.8%;“学科渗透”占53.5%;“与学校集体活动相结合”占52.4%;“与学校的特色工作相结合”占16.1%;其他情况占5.9%,其中小学的心育活动方式有心育广播、心理信箱、心育晨会、网络心理辅导以及课外活动等。初中的心育活动方式有心理沙龙、心育广播、心育橱窗、心理讲座等;高中则是心育小报、心理健康活动月、专题讲座、晨会、班会、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心理宣传栏、宣传单、学生社团等。
5.学校的心育课程资源丰富,但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主体多为校本课程,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本研究征集了受调查教师在课程资源利用上的建议,基本可以归入如下类别:(1)网络、电子资源(网站、论坛、影像视频资料、测试软件、多媒体等);(2)图书资源(书籍报刊、校本教材、图书馆等);(3)人力资源(学生自身、朋辈、教师、家长、专业人士、学校管理人员等);(4)活动平台(学生会、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节日活动、校内外教育基地、德育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5)宣传与交流平台(广播、板报、橱窗、校史馆、电视电台媒体、热线电话、信箱等);(6)综合课(晨会、班会、学科教学的素材等);(7)社会及文化资源(生活案例、艺术作品、文艺活动、参观游历、学校文化环境等);(8)自然环境(野外拓展训练、郊游等)。
受调查教师虽然列出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但这些资源还没有物化为显性课程。在本次调查中,多数教师都表达了在课程开设中面临的支持系统缺失的问题,没有领导重视、家长支持、学生参与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学校的课程资源或闲置,或杂乱无章,未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也难以树立良好的教育声誉。
6.心育课程所涉及的各方主体对心育的认识不一,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问及学校实施心育的难点时,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教师,都普遍反映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按提及频次排序如下:(1)领导不重视;(2)专职教师缺乏,专业力量不足;(3)学生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参与心理咨询或活动;(4)学生和家长对心育的认识有误区(不理解、不认可、不接受);(5)心理咨询与活动缺乏专业指导,心理教师培训力度不够;(6)没有健全的课程体系,没有教材,缺乏课时保障;(7)没有良好的心育氛围,缺乏来自学科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的支持;(8)缺乏系统的评价机制;(9)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等等。可见,在心育课程建设中,各方人士的抗拒观念,仍是心育课程实施的隐形障碍。如学生怕被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家长认为开设心育课程对学生学业并无帮助且浪费时间;任课教师认为心育课程挤占了自己科目的教学时间,学校领导则是把心育当做面子工程或应急措施等。这一系列的观念对心育课程建设的具有负面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1.制定区域内的心育课程标准,促进学校心育课程的系统和规范
2012年新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7](以下简称心育纲要)中在多处提到心育课程建设的问题,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可见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提高。但在没有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与本质、目标与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就无法明确。很多教师也只能在的心育实践中自行摸索,费时很长,但效果不显著。因此,研制适合本区域内的课程标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提高心育课程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必由
之路。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增设“课程开发”专题,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南京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课程中一直包括三类内容:一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二是心理咨询的技术,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至于指导教师进行心育课程开发的内容则少之又少。这就形成了心理教师虽然多数具有专业资质,但实际心理工作能力不强。因此,本次调查提示,在后续的教师培训中应该加大“心理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使心育教师具备明确的课程意识,也具有实际的课程开发
能力。
3.开发区域内心育活动教材,指导学校合理使用
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学校的心理课基本上都是由学校教师自行编写教案,编写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心理课程教学的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并没有现成的可供参考的课程教材蓝本,教师的课程与教学没有依据,没有系统性的指导。因此,要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当务之急是要开发出一套匹配各个学段特点的心育教材,供教师参考与使用。
4.灵活应对校情,针对不同学段特点选择适宜的心育课程实施方式
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学校的校情密切相关,因此,心理课程要想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全面筹划,合理寻找空间,抓住一切能利用的时机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南京市的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室,以心理咨询室为平台,以活动为主体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
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学校可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中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有:游戏、沙龙讨论、阅读、讲座、参观访问、心理剧表演、户外拓展训练、小组合作、角色互换、观点辩论、讲授基础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团体训练、讲故事、心理测验、情境体验、观看影片、亲子互动、案例分析、观摩、行为训练、实践体验、绘画、小品节目等。其他辅助的活动有课外小组活动、节假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广播、班队会活动、主题班会、晨会等。
初高中的心理教育课程的实施在体验的基础上,还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与体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调适的技术和方法。因此教学内容更加强调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自我的深度审视和情绪的深刻体验。教学方式上以班级团体活动为主,采用小组讨论与分享、主题班会、情境创设、角色扮演、视听讲座、个别辅导、心理测量、亲子互动、心理剧编演、同伴互助、团体心理游戏、案例分析、自我剖析、个人展示、演讲与辩论、心理训练、知识竞赛、小组调查等开展。
5.推动开发校本资源,以特色心育课程进行宣传
学校的课程建设不仅要在一般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要为学校塑造鲜明的教育特色与品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在课程特色上下功夫,以特色为宣传的切入口,扩大影响,建立良好的社会美誉。例如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校园心理剧”、临江高级中学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阳光天使团队”等,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牌。依靠特色化的运作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人心,并形成广泛共识,无疑是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20479)的子课题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C-c/2011/02/08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詹萍.杭州市上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的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6).
[3]刘晓明,张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4]叶一舵,余香莲,李想,肖盈.福建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8).
[5]林丹华,申继亮.挑战与希望并存-北京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
[6]吉林省教育局教育科.吉林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调查表[EB/OL]http://61.243.229.227
[7]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EB/OL].2012年12月.http://www.gov.cn/zwgk/ 2012-12/18/content_2292504.htm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518060)
编辑 / 杨 怡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