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要实质不要名义

2013-12-29 00:00:00王锦飞
中国德育 2013年19期

如果要评选出最近几年来的社会热词,“创新”应该是其中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对于教育来说,创新的重要性怎么说也不过分。于是,一段时间以来,教育创新,每所学校的领导言必谈之、行必趋之。

在创新的大旗下,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或独创,或引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似乎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就没有创新可言。实际上,把各校教育教学模式比较一下,会发现大同小异。

教育教学或许应该有一定的模式,因为学校以及教师应该有自身的风格特色,不同的模式就是不同教育教学风格的显性表征。但这样的模式显然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教学活动也在变化。只有不断突破现有模式进而形成适应教育教学新情况、解决教育教学新问题的新的模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任何把某种教育教学模式固化的做法都与教育创新背道而驰,同样,任何把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推广的做法都是对教育创新的误读甚至是亵渎。

创新是什么?创新意味着继承,创新意味着发展。看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否具备创新特质,不但要看其是否在原来基础上有改进和出新,而且要看这种改进和出新是否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客观需要。事实上,不少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替的主因不是学校发展以及学校实际需要,而是因为校长的更换。今天张校长来了推出一套“张氏模式”,明天李校长来了又推出一套“李氏模式”,而且推出的模式完全是另起炉灶,基本上都是把原有的推倒重来。这种完全凭想当然行事,没有任何原有根基的率性而为绝非教育创新。看一个教育教学模式究竟是否是教育创新,其终极标准就是看其能否真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唯有发展才是创新的根本旨归。搞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显然不是从各学校客观实际出发的正确做法,这样做不利于促进学校的个性发展与特色发展,而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千校一面决非现代学校的发展方向。

所以,那些只是以“创新”为名义的所谓“教育创新”,实则就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就是哗众取宠、沽名钓誉,就是乱折腾和瞎胡闹。教育教学需要改革,需要创新,但需要少一点感性的冲动,多一些理性的光芒,必须是富有理性的悄悄的变革,而不是充斥感性的轰轰烈烈的运动。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