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一种信仰和追求,是一种自信与能力,是一种品格和奉献。面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众多挑战,我们以“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为载体,积极倡导“在担当中做事,在做事中成长”,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主动接受并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养成勇于担当、乐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着力构建富有鲜明特色的担当教育文化,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担当教育是对习惯培养的
一种超越
开展“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是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延续、发展和提升,是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注入活动全过程的一种尝试,是对习惯培养的一种超越。学校最早开展的“事务承包责任制”,是仿照魏书生提出的“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理念设计并实施的,目的就是把班级所有的事务都承包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单纯地把“事务”干完,虽然学校干干净净了,但并没有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样做下去,肯定背离学校教育的初衷。
联想到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过的“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在“事务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提出了“两个习惯一个教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强化培养,实际上就把两个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全校的一个公共课题,分配给所有的教职员工,每个人要从自身的职业,从学生成长的涵义上来理解用什么方式来做好习惯养成教育。而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有三个: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习惯?我们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养成这些习惯?我们在自己的岗位角色上如何探求自身的成长?
习惯培养在全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几年,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通过观察学生在做事中的状态,跟踪学生在离开学校后的表现,我们感觉到这个习惯养成相当于驯化,是他主而不是自主,重视人的动物性,忽视人所独有的“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的特性,满足的都是学生的低层次需要,像自我实现这种高级需要,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良好”习惯是驯出来的,它带有一种机械性的表面的东西。也就是说,习惯培养注意的是程序,注意的是动作,注意的是事情本身的质量。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开始研究新的对策,研究怎样变他主为自主,把习惯培养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而一次巧遇,让我们产生了灵感。
有一次,一位刚入校的初一学生,早早来到学校分配他们班级的卫生区打扫卫生。就在他即将把垃圾堆成一堆的时候,组长来了,问他:你怎么打扫别人的卫生区?听到这话,他随即用大扫帚将垃圾用力一扫,刚刚打扫好的地面又是一片狼藉。
面对此事,我们陷入了沉思。照常理来讲,经过小学六年的培养,这个学生已经养成了按时打扫卫生的习惯。但是,随着最后的用力一扫,垃圾复归原位,却实实在在地表明他一定是忘记了打扫卫生的根本目的。虽然说一个学生不可能将全校的卫生区都要打扫,学校也不会那样去安排任务,但即便是打扫错了地方,也不能把即将完成的任务重新复归原位。从道德体验论的观点来看,校方原本就是希望通过打扫卫生这项工作,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道德原理,理解道德知识,形成道德素养,提升道德境界,奠基道德人格的。但对这个学生来说,随着最后用力一扫,这一切重新归零。由此说来,“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白扫地。”可见,缺少了责任的基因,习惯的大厦会在某个时候轰然倒塌。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如果你不扫心地,没有一种价值观,没有行为的一种价值取向,这个扫地变成了一种事务。所以我们提出“给习惯养成嵌入责任基因”,去让学生心动,让学生有态度上的改变,让学生在做事中形成他的价值观。由此,我们就提出了“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这一课题。所以,随着时代要求不断发展的道德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文字游戏,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变革,理应是一种生命的蜕变,内涵的超越。
二、担当教育是对现代人成长需求的
一种必然回应
虽然担当教育是一种新提法,但本然的成分依然是道德教育,只是它更关注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理念在道德教育中的必然回应,也是教育对现代人成长需求的一种必然回应。
从承包责任制到习惯养成到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深层次发展的要求。它要求的是证明“人”这个字,要证明“心灵”这个词,要探求人的情感世界的建设标准。它实际上越来越指向的是人,是人性,是人的情感,是人的精神层面向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发展。
在当今巨变的时代,学生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在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契约经济转变、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他主向自主转变、从个人那个向团队成功转变、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向国家兴亡我的责任转变的过程中,学生的成长受到更多的考验,人们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以往人们更重视经济的安全、生存的安全、收入这些东西,而现在开始向后物质主义转变,更重视清洁的环境、和喜欢的人一起工作、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休闲娱乐等等。这样的转变,使人的自由、民主等基本权利得到更加充分的重视,与此相适应,对人们主动担负起历史发展的责任、人的发展的责任的要求也更高。即所谓自由越多责任越大,自主越多自我约束的能力应该越强。
担当教育是萃取了“漫灌说”“渗透说”“体验说”“活动说”“引导说”“自主建构说”等众多理论的精华,试图通过学生的自主自愿的“担当”,让学生变“要我好”为“我要好”“我应该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应该做”。并以此为切入点,引爆学生内驱力,点燃学生发展激情,实现学生发展梦想,促使学校的整个精神得到新生。因为皮亚杰早就说过:“如果儿童对他所做的事情是有兴趣的,他就能够努力做到他的耐心的极限。”
三、担当教育是以活动促发展的桥梁
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道德行为的成立,须有两个前提:其一,它必须具有理性的自觉;其二,它必须具有意志的自愿。按照承包制的理念,对于任何一件事务,都需要班主任或班干部提出承包人选,制定工作标准,进行督促检查,评优树先。比如说班级的痰盂、窗台、黑板、地面等等,都要分下去,然后,通过完成事务的情况来考察你这个人。而按照担当教育的理念,需要班主任会同全体学生共同商定,要把日常工作搞好,总共需要干好哪些事务,分门别类后再按照工作量大小进行分解,由学生或学生小组提出自己要担当的项目,全体学生评估完成的可能性。个人积极申请,大家一致同意,才能成为某一事务的担当主管。对于工作量大的担当事务,还要由担当主管提出组阁人选。这是一个事务集成、主动认领、民主评议、同伴评价的过程。这里面不仅有事务,有责任,有工作标准,更有同伴的评价,同伴的信任,契约精神,内含很多民主社会、现代制度的萌芽。
对于认领不成功的学生,教师、学生代表要帮着找原因,最后可能给他一个指导。比如,鉴于他以往对某个问题不感兴趣,对班级事务的不关心,或者他在班级事务中的角色意识淡薄,或者说有几次任务他完成得不好,然后大家都还不大信任他,假如这个学生说我想换一项别人还没有认领的事务,比如管理痰盂。经大家评议同意后,班级的痰盂就归他管。由此让他意识到,这个痰盂就代表我自己,痰盂管理得好就是我人做得好。然后再过一段时间,两个星期或三个星期之后,召开主题班会进行阶段评议。大家要评议各个担当项目干得怎么样,好的表扬鼓励,差的提出警告,亮出黄牌,特别差的,更换担当主管,或者由某个同学申请进行单独帮助。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比如,在解读评议时,大家对管理痰盂的问题可以发表个人意见。当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多数说不好时,老师就得帮着这位担当主管分析:未能完成清理痰盂的任务,是因为工具问题、技术问题、时间问题、策略问题?还是更深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工具问题,可以引导孩子购买清洗工具如刷子、橡胶手套、洗涤用品等;技术问题,第一次教师做“演示”也未尝不可;因为有课错过了时间,可以补上;策略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他把劳动程序设计到最好;如果是因为厌恶脏活、鄙视劳动,那就需要进行思想教育了:“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清洗痰盂”也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聚沙成山,聚爱成善就是这样“积善成习”的。这样,当态度、工具、方法策略、价值观、人生观都涵盖了,就不单纯只是完成事务,而是通过担当生发一种智慧,历练自己的人生。当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收获了大家的广泛好评,人生态度也随之发生蜕变和升华,这才是担当教育所追求的内核。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在担当中做事,在做事中成长”根本所在。
四、担当教育是贯通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直通车
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是全校的一个公共课题,它渗透到了全校所有的管理过程,真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劳力上劳心。
我们力图通过一些平凡小事来培养孩子的“担当”品质,让孩子意识到“担当”的重要性。从小学会“担当”,对学生而言,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家庭的。我们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学生生命成长息息相关的事务,然后通过学生的主动选择、同学认可、伙伴互助、自我完善、民主评价、习惯养成、道德升华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并以此改进学生在当下生活中的精神状态,为未来的生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道德素养、人文情怀、责任意识,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过有担当的生活。
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它覆盖了我们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分两个大分支,一就是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层面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比较专业的学科习惯,而且把这种习惯的养成变成学生的一种责任担当。另一方面就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假如说学生在学校里是主人,有担当意识,有责任情怀,回家之后是老爷、小皇帝,这样的教育也形成不了连续的教育过程。所以说只有通过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家校沟通。应该告诉家长,学生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事务是成长的需要,既是培养优秀国民的需要,培养一个优秀学子的需要,同时又是培养优秀子女的需要。
在做事中成长,不只是在学校做事中成长,而是在他整个成长的全过程中成长。家长要把孩子在家庭里担当的情况告诉学校,学校要把孩子在学校里担当的情况告诉家长。在担当中做事,在做事中成长,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智慧。
责任编辑/杨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