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追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013-12-29 00:00:00刘海燕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11期

摘 要:追问,代表着不断探索和学习的精神。思想品德课堂承载着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责任,把握时机、恰如其分的课堂追问,可以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调动学生思考,澄清认识的误区,提升思维品质,凸显课程价值。

关键词:思想品德;追问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的问,代表着不断探索和学习的精神。课堂上的层层追问,既是师生之间对话的形式,也是将课堂推向思维高处和深处的助力器。有效的课堂追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能让师生共同领略思品课堂的智慧之美,达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思维高度,而把握时机、恰如其分的追问就是课堂上的一场“好风”。

一、在疑惑处追问——激发探究的热情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生对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正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欲明不明的阶段,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真实困惑,与他们一起面对成长中的问题,这不仅能满足学生解惑的愿望,而且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比如,在探讨“宽容”话题时,学生对“学会宽容他人”这个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容易理解,也普遍认同。但也有学生提出“经常做事拖沓,导致效率低下,这时候我应该宽容自己吗?”显然,这是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现实困惑。于是,我在学生问题的基础上,顺势追问:①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宽容自己?②任何情况下都能宽容自已吗?③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能够宽容自己?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不能宽容自己?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一步一步的层层追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答案已经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不仅解决了困惑,也拓展和延伸了书本知识,使知识生活化、现实化,学生兴趣十足。在课堂上,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追问能使整个课堂充满探究与讨论的热情,同时也鼓励和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思品课程要培养的重要能力目标之一。

二、在错误处追问——澄清认识的误区

受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所限,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难免存在误区,甚至在价值观上出现偏差,在这类问题上,教师既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也不能用教师的权威进行简单否定,而应该因势利导,趁“错”追问,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探究,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肯定,促使其思维逐渐上升,从而澄清误区,明确方向。

一节思品赛课中,在探讨“珍爱生命”的话题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我认为,董存瑞炸碉堡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由于这个问题出于意外,超出预设,于是老师并没有进行及时处理而被忽略过去。南京市政治教研员王小叶老师在点评与反思时指出,学生提出的观点恰恰是本节课生成的一个最大亮点,反映出学生的认识误区和价值观上的偏差,如果老师能够抓住契机,在学生错误处设置层层追问:①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碉堡?②你认为他的举动有价值吗?为什么?③他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还是珍爱生命的表现?这样的处理不仅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澄清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而且升华了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凸显课程价值。

三、在浅思处追问——拓展思维的深度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使得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看法经常会限于表面,使得认识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有梯度的追问,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教师这样有意识地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刨根究底的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学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人生而平等”是人人皆知的真理,但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把其作为一个固有观念简单传达给学生,而是在后面加了一个问号,变成“人生而平等吗”,让学生进行即兴辩论,结果在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中,竟然是“人生而不平等”占了上风,他们认为,“富二代”与“官二代”、城市的孩子与山区孩子、富有与贫困、地位与身份、天才与普通人、甚至四肢健全与天生残疾都是不平等。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思考与认识都只停留在了社会现象的表面,于是我没有急于争辩,而是设置了层层推进的追问:①人生来平等是什么平等?②在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哪些差异?③差异就是不平等吗?④追求平等就是要消除一切差异吗?⑤面对现实中的不平等人类做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说明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认识到我们在生活中存在经济发展、先天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但差异本身不是不平等,只是可能会引起不平等的观念和现象。正是由于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所以各个国家都在为人类的平等在努力,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法律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为缩小差距、实现平等创造条件。这样的追问既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而理性地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同时也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抱怨与指责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增强责任意识。

四、在矛盾处追问——提升思维的品质

新课标提出,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所以思品课堂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要培养这种思维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创新性见解,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富于批判精神。

在江苏省赛课中,某教师在教授“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程老师在社会新闻“老人晕倒在地没人敢扶”的情境中设计了第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不去扶?在学生七嘴八舌分析的基础上,老师展示了南京发生的彭宇案,肯定了学生的担心不无道理。转而设计了第二个问题:推己及人,如果倒在地上的是你的亲人,你会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由己及人,并出示了穆美玲老师扶起摔倒老人的新闻,又接着追问“穆老师为什么会去扶?”此时,学生陷入理智与情感的矛盾之中。而程老师在矛盾中继续追问:“如果去扶,该如何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个问题让课堂和学生一下子呈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学生的热情与聪明才智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样环环相扣的追问,既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多角度地、创造性地思考问题,避免片面和偏激,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效的课堂追问,需要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与准备,也需要教师的课堂机智与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尊重学生,捕捉契机,以追问深化思维,以智慧开启智慧。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