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贴近儿童现实生活,有着“小、近、实、趣”的内容特点,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体验。但笔者发现,目前仍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以为教材就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有的照图讲图,说文解字;有的围绕课题,纯粹灌输;有的照本宣科,划划答案,等等,没有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课堂呢?笔者现就《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把握生成,回归生活,凸显“生活味”
“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一直是品德课程教育的理念。课堂的丰润离不开生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抓住转瞬即逝的生成性资源进行开发,使课堂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品德实践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觉得有意思。
例如:《逛商场》教学片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购物后的交流)
师:你刚买来的食品发现过了保质期该怎么办?
生1:把它丢掉。
生2:把它送给别人。
师:把过期的食品送人,这样行吗?
生3:不行!别人吃了过期的东西会生病的。
生4:凭小票到超市去退货。
师:对呀!买的东西如果质量有问题,我们可以凭小票到超市退换。
这个案例在引导学生达成课前预设的“知道上超市买食品要注意看保质期,如果买来的食品有问题,应凭小票去超市退换”这个知识技能目标时,注重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在回归生活的实践中,我们要做到“文道结合”,不仅使学生“知其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其行,让德育踏时无声,身后却留下串串脚印。
二、放飞童心,参与体验,积淀“儿童味”
《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开展教学的。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孩子们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潜心体验,来达到品德教育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例如:《小风车》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春天是美丽的天使,风车是天使的翅膀。今天,我们就来制作风车,让自己的心情与风车一起转动。
此时的课堂已有一些骚动,学生立即行动起来,有的独自低头制作,有的虚心向别人请教,还有的不停地嚷嚷:老师,帮我一下吧……不一会儿,五彩的小风车就出现在了教室里,而学生的脸上也带着微笑。
师:拿着你们的小风车,走出教室,试一试让它转起来。
学生一窝峰似地涌向操场,个个神采飞扬,来回奔跑,乐此不疲,但问题也一个个出现。
生:我的风车转得不快。
生:我的风车叶子扁了。
生:我的风车坏了。
师:为什么呢?好好研究,你就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和意外的收获。
生:老师,我的风车叶子装反了。
生:我的纸太薄了。
生:要迎着风转动,这样风车就会转得快。
“儿童急走追黄蝶”,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境界。通过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比较,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质疑、解疑、产生新问题的热情和冲动。由体验生活得来的经验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要来得更真实一些。
三、创设情境,追求实效,浸润“家常味”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决定了品德课要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生成。因此,在品德课堂中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生活、领悟道理,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
例如,教学《父母的疼爱》,教师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看图片:母亲怀抱婴儿→父亲扶孩子走路→幼儿园亲子活动→父母送孩子上学。教师再配以深情的朗诵:
当你呱呱坠地的时候,因为有妈妈的精心喂养,所以你才能健康地成长;当你蹒跚学步的时候,因为有爸爸的保护,所以你才不会摔跤;当你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有爸爸、妈妈陪伴,所以你的生活才更加快乐;当你上学的时候,因为有爸爸、妈妈的耐心教导,所以你的学习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学生边看边听,边听边受到触动,自然会回想起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生活的情景。这时让学生来个实话实说:爸爸、妈妈还为我们做过哪些事情?孩子们在回忆、倾诉中自然把父母的养育之恩铭记在心,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四、因地制宜,加工教材,激活“乡土味”
品德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笔者在教学中感受到,教材只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它为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因此,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借鉴原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源,努力地开发教材,特别是本土教材。
农村是具有田园般生活的地方,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孩子们在广袤的世界里尽情玩耍,到处是绿草、野花,这里的环境清幽,没有城里的喧闹,也没有城市中那满是灰土的感觉,这里的孩子更是快乐,捣马峰窝,捉蛐蛐儿,看两只蚂蚁打架……他们乐此不疲。如果要单纯地讲解春夏秋冬变化的内容,还不如带领学生去校园、去野外,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小手去触摸,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大自然的可爱,引领孩子走进自然。
总之,“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杜威语)如果能将这“四味”融为一体,那么,这样的课堂会是快乐的,这样的学生也会是幸福的。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