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家的角色定位

2013-12-29 00:00:00秦科志
中外企业家 2013年1期

摘要:中国的企业家在东方儒家柔性文化与西方科学管理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往往容易造成身份的迷失。事实上,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企业的长远考虑,中国企业家在新经济时代必须有自身明确的身份定位。基于此,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自身独特竞争优势的原因,以期找出中国企业家应有的角色担当。

关键词:企业家;儒商;角色;可行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120-02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经济、科技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在纵向比较的同时,也应看到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众所周知,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处于产业链高端的研发及销售等核心部分一直被发达国家占有。我国GDP的增长长期以来主要还是靠低端制造业拉动,我们的企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然而回报却甚微。长期下去,我们将永远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毫无竞争优势而言。基于此,我们必须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过的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

卉人云,穷则变,变则通。可喜的是,中国的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与紧迫感,把经济结构调整提到了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要以领导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此时,作为中国的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有理想、有信仰、有道德、有规范的商业家和企业家站出来带领中国企业突围,这些企业家应具备一些独特的特质,他们应既深谙儒家之道又熟悉西方管理之术,笔者称这类中国特色的管理者为儒商(这里的儒是广义的,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华)。

一、对儒商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商业和文化在一夜之间挣脱了所有的桎梏与镣铐。原有的无规则商业游戏逐渐被新的有序方式取代。“儒”与“商”也获得了新的自由。“儒商”开始走上市场的舞台,逐渐被人们认可。

儒商,即“儒”与“商”的结合体,意味着作为商人,不仅要有儒的精神、儒的气度、儒的道德规范,还要用儒家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为准则去经商,在商业行为中渗透儒家所倡导和躬行的“仁、义、礼、智、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重义而轻利,而“商”恰恰相反,“儒”与“商”看似是对立的。但是,儒与商是毹够很好结合起来的,古有陶朱、子贡、白圭等一代儒商,后有徽商、晋商、淮商、闽商等儒商商帮,新时期也涌现出“克勤克俭富而不奢”的李嘉诚、霍英东、张瑞敏等具有新时期儒商精神的现代儒商。这些都说明,商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儒者强大的内在道德追求的完美结合不仅会实现超功利的最终目标,还会产生对社会发展的崇高责任感。

二、对中国企业家自身素养的认识

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诞生了一批批企业家,改革带来了中国民营经济的繁荣,开放让中国的企业走向了国际市场,中国的企业家们在一次次的国际较量中看到了自身的脆弱。中国的企业进入市场逐渐壮大的时候,面临着一次次管理的危机,西方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曾让企业家们顶礼膜拜。于是他们不惜重金全盘引进,他们试图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体系来提高企业的效益,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然而,在企业运转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管理的效率并未显著提高。从理论上说,管理制度是意识形态的事物,我们要想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必须要经历引进、消化、吸收三个阶段才能最终达到融会贯通。我们的问题就出在消化吸收阶段,就像吃一种食物,我们要考虑到我们的胃肠道有没有消化吸收它的能力。否则,硬是吃下它,身体就会出现不适。目前中国的很多企业家就像—个贪婪的胃,胃口很大,但吸收能力很差。中国目前的企业家还缺乏消化吸收的深厚功底,引进来的先进管理理念无法与中国的文化形态相契合,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笔者认为,无法有效融合的原因是当前中国企业家的文化认知能力还不高(这与目前中国的企业家大都学历不高有关),还没有能力将西方先进管理文化与本企业的中式文化有效整合。试想,一个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都一知半解的企业家,他怎能将外来文化充实到自身的文化框架中为我所用?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亟须提高中国企业家的传统文化涵养,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可以说,中国的大多数商人虽然有极其丰富的商业实践经验,但缺乏文化知识的辅助,尤其是传统经典知识的沉淀,很难将自身的商业认知形成完整系统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因而,对企业管理的认识也就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加以表述,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中国企业家塑造儒商形象的可行性路径

中国的企业家要想用“儒商”这张具有中国文化魅力的新名片吸引世人眼球,必须苦练内功,内外兼修,不仅要注重传统儒家经典的学习,还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儒商的国际认可度与影响力。

(一)加深对传统经典的学习

对企业家而言,打造儒商形象提升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必须从学习传统文化开始。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清楚地认知本民族的性格。毋庸置疑,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举手投足都深受五千年文化的影响,究其原因,是根植于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不是虚无缥缈的,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学习去破解、认知然后运用它。企业家可以通过学习以下经典来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中国文化的根,六十四卦描述了宇宙的生生化化,它的每一卦都是一种生存状态,它也告诉了我们卦与卦之间的转化规律,启示我们任何事物包括企业这个组织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从产生到消亡的各个时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消亡期),这不就是现在管理学上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吗?通过对其深入领悟,企业家们就可以诊断目前自身企业所处的阶段与六十四卦中的哪一卦相对应,然后预测企业未来的战略走向以及目前的努力方向。《道德经》中哲学家老子从自然界的万物成长中体悟出了“无为”思想,他告诫企业家们做战略决策时一定要顺应大道,从企业实际出发,正确地做正确的事,千万不可随意妄为。在日常管理中,企业家应合理分配企业的人财物资源,尤其是人才配备时应力求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这不就是“无为”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同时,《道德经》还蕴含“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蓝海战略思想。作为一名真正的企业家,为什么要在竞争激烈的红海里拼命挣扎呢?转变一下思维,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不断的价值创新开辟一个个新蓝海,远远走在竞争者的前面,天下人还会与你相争吗?像乔布斯带领的苹果公司,总是超前推出新产品,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不过,做到这一步的确不那么容易,但作为当前的企业家应当也必须有这样的思维。通过对《鬼谷子》的研读,可以提高企业家的国际谈判能力。《孙子兵法》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等等。总之,先哲们留给企业家的管理盛宴太丰富了,企业家应慢慢品尝。

(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世纪之交,我们的地球上贫富悬殊越来越烈,有钱又有权的人如果没有文化担当,没有一种为人类进步的责任感,地球就不会有和平与发展。”可以说,在商人中提倡儒家精神既是使商人逐步有“文化担当”的伟大事业,也是提升商德的客观要求。此时,作为具有儒商精神的中国企业家,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商业实践来诠释儒商精神的现代价值,也要在对外交流中通过对儒商精神的弘扬来影响全球企业家的商业价值观。

小结

从现代企业理论来讲,笔者认为先哲们留给企业家的核心思想应该不仅是一种辩证的战略思维,而且是一种洞悉未来的高度。毫无疑问,企业必须正确地做正确的事。后一个做定语的“正确”意思就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它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传统儒家文化中的辩证哲学在决策时将大有作为,这是道的层面。前一个作状语的“正确”保证了执行的效度,这就要借助以劳动分工论为基础的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来实现,这是术的层面。唯有国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合璧,中国的企业家才大有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儒商队伍的壮大,中国将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代在召换,民族要复兴,培养一批杰出的中国式管理者——儒商,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