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融资渠道狭窄、困难重重,所以融资是企业创业成败的关键。基于此,在总结归纳各类融资渠道的涵义与特点,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困境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在创业不同时期如何选择融资方式以及政府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业融资;融资困境;融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097-03
中小企业的创业以科技、产品或思想创新为基础,以提高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为前提,具备极高灵活性和成长潜力。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具有高投入性,需要大量资本,所以融资是中小企业创业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中小企业的创业过程存在着巨大风险,很难从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因此开辟新的融资模式成为中小企业创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一、中小企业创业过程中的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创业融资的渠道可以作两个层次的划分:第一层次,按照积累资金的来源不同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第二层次,外源融1da0b9a1a2edd06108a07772c2d5cba4资按照是否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筹集可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外源融资还可根据所体现的产权关系不同,划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详见表1)。
二、我国中小企业创业过程中的融资困境
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融资渠道狭窄,面临重重困境。根据表2所示,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不同时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仍然是内源融资,然而自有资金的注入相对有限,限制了生产经营规模;其他的资金来源依次排序为银行贷款、非金融机构(包括民间金融、股权融资等)和其他渠道(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商业信用、财政投入等),占比均很低。
(一)直接融资受阻
1.风险投资规模较小
根据道琼斯风险资源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中小企业共获得60亿美元风险资本股权融资,比2010年取得巨大进步。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规模比较小,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机制不规范,还未形成风险投资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
2.股票融资门槛过高
中小企业不但难以进入主要为大型企业融资的主板市场,而且跨过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门槛也比较困难。中小板上市资格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累计大于3000万元、收人累计大于3亿元或现金流量净额累计大于5000万元,发行前总股本不少于3000万元。三板市场上市门槛中要求最近一年净利不少于500万元、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这些标准对我国中小企业来说有些偏高。
我国曾出现过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绝大多数是由地方政府正式或非正式批准设立。它的出现为我国中小企业开辟了直接股权融资的渠道。但其容易受到地方行政力量的控制,使中央难以实施有效金融监管,所以某些场外市场的运作尚未成熟就因整顿金融秩序而被国家责令关闭。
3.债券发行受限
我国债券市场基本未向中小企业开放。虽然中央银行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将研究推出中小企业可转换债券,但是至今仍然进展缓慢。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也只是在部分地区运行,这对于我国庞大的中小企业数量来说是杯水车薪。
(二)间接融资难度大
1.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难
银监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大量银行贷款资源被大型企业占用。而2011年里昂证券一份针对我国53个城市105家私营中小企业的调研报告则显示,高达77%的中小企业表示在银行借贷上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近期发布的《小企业经营与融资困境调研报告》表明,2011年小企业生存环境不乐观,超过半数的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完成融资,能从银行贷到款的公司只有15%,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贷款基本成为盲区,很难得到银行重视。
虽然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力度在逐渐增大,但与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指出,温州的中小企业中63%有融资需求,在这其中76%的企业难以通过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满足。
2.民间金融不规范
民间金融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根据2011年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统计显示,温州有89%的家庭个人以及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整个民间借贷的规模高达1100亿元。另外,钱庄、金融服务社、互助基金会、社区银行、独立贷款公司也不断涌现,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服务的“草根金融”。但是,随着“温州私营企业老板跑路”、“泗洪全民高利贷崩盘”、“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等事件的曝光,我国民间融资的风险和监管缺位也被充分暴露了出来。
3.缺少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
目前我国尚未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承担政策性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尽管国家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但这项政策的效果不够明显。
三、我国中小企业创业不同时期融资方式的选择与构建
(一)种子期的融资方式
在种子期,创业者首先判断产品的市场潜力,然后投入资金创立企业,从事新产品研发。在种子期,企业规模很小且风险较大,净现金流量通常为负,又无厂房仪器可作抵押,必然主要依靠内源融资,此外还可采取以下融资方式:
1.内源融资新方式
建议创业企业可采取职工持股制度,一方面,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筹集到企业种子期所急需的资金;另一方面,职工持股可以将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
2.天使投资
天使投资者不仅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并且利用其专业背景和自身资源帮助其获得成功,这是保障中小企业种子期资金来源的最好方法。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完整中介服务体系和信用评估体系,大力发展天使投资机构。
(二)创立期的融资方式
在创立期,创业者进行试生产将产品推向市场,并开始建立营销渠道。处于创立期的中小企业拥有的资产规模较小,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无抵押能力、盈利和信贷记录,此时可采取的融资方式有:
1.商业信用
中小企业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信用观念,与上下游企业积极开展信用制度建设,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以赊购融资、商业票据融资、预收货款融资等方式争取供货方和购货方的资金融通。
2.风险投资基金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是当前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一个有效措施。必须健全与风险投资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育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发展投资主体,以少量的政府种子资金带动大量风险资本投入,完善以二板市场作为风险资本退出领域的机制。
3.民间借贷和民间金融机构贷款
我国急需完善民间金融系统,建立以“民资”、“民用”、“民管”为主的投融资体制。一要将民间金融纳入法制化轨道;二要开启民间资本的多种投资渠道,包括私募股权市场、产业投资基金等;三要规范民间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和金融监管制度;四要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吸引民间资本参股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4.场外交易市场融资
应该考虑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重新开放此类市场,也可由现在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改造而成。建设三板市场要注意股票交易和信息披露的准则,统一的股票托管清算系统,市场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规则和交易规则等。
5.政策性银行贷款
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购买设备、进行资金周转的一般贷款,以及帮助其引进新技术以开拓市场的特别贷款。
(三)成长期的融资方式
成长期企业生产迅速扩大,产品潜力逐渐显现,企业各方面资质有所提高,但来自于产品推广的风险依然很大。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资产规模和信用记录,盈利能力提高,在这个时期融资渠道较为通畅:
1.商业银行贷款
通过股份制改革促使国有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关注并支持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政府还应引导中小银行向贷款业务相对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中小企业的主导服务机构,为其提供近距离、贴身特色服务。
2.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
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比如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在贷款、资金拆借以及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上合作。以及与信托公司、租赁公可、保险公司合作开办信托、租赁、保理等业务。建立专门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如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小额信贷公司和典当行等,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专门从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也可鼓励中小企业间建立互助金融组织,加强共同发展和风险共担能力。
3.创业板上市融资
应强调突出创业板上市后的监管、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措施,创造一个中小企业愿意进入,投资者乐于参与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过多强调准入只会削弱创业板的作用,有违设立的初衷。
4.发行小型私募债券
启动和发展小型私募债券市场是缓解中小企业成长期融资难较为现实的选择之一。应当放宽中小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的最高限额和交易限额,调整债券融资工具结构,在有条件的地区开设私募债券交易市场。
(四)扩展期的融资方式
扩张期企业产品技术相对成熟,业务记录和财务管理趋于健全。企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大,风险大大降低,同时盈利水平和抵押能力迅速提高,融资方式呈多样化趋势:
1.中小板上市融资
政府应该适当放宽中小板的上市条件,增加企业规模和盈利标准的弹性,将再融资政策具体要求与企业竞争性、成长性相联系,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
2.多渠道融资
这一阶段融资还包括公开发行债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等等。应当继续推进中小企业可转债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展,推动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继续大力推广国内外金融同业的金融创新,带动中小企业融资。
(责任编辑:袁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