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失真

2013-12-29 00:00:00杨丽婷闵曙辉
中外企业家 2013年1期

摘要:真实性是一个建构的概念,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由于理解偏差和执行不利等原因,常常导致真实性缺失。本文通过分析南京真实性实践和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举例说明导致南京文化遗产保护失真的原因,并试图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真实性;遗产保护;南京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76-02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就成为遗产管理的核心问题。而真实性(Authenticity)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它也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它随着历史实践的发展和地域文化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领域,真实性概念在多个科学领域之间交替出现,不同的关注视角导致对真实性概念理解产生差异,增加了管理难度。

就中国而言,遗产概念、真实性概念、遗产保护及管理体系都是舶来品。中国遗产保护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没有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对其加以操作细化。中国目前的遗产保护系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行政执行体系,保护实践的直接决策权属于地方政府,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地方政府所控制的概念。这使得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性和动态特征。

南京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近440年的建都史,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作为中国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仅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8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117点,还有一个世界文化保护遗产——明孝陵。南京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南京在遗产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在进行遗产保护时,由于对真实性的理解僵化和有局限,从而导致文化遗产管理的僵化,使得南京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实践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失真的文化遗产不利于南京文化旅游的开发,从而制约了南京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遗产保护和真实性两个概念的理解,结合对南京真实性实践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分析,探讨造成南京文化遗产失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此引导其走向正确的道路。

二、理论背景

1.遗产保护

“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遗产定义为“过去人类所创造,由现代人类继承并传之后世,具有独特和普遍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遗存”。遗产保护是指“对属于全人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保护,并且必须为人类及其子孙永继共享。”这些自然和人类历史的杰作是属于全世界的,任何属于全人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保护价值已超越它们所在的版图,超越所在国的主权。

2."Authenticity"的起源与概念

一般认为,“Authenticity"来自于希腊语和拉丁语“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起源的”(original)两词。“Authenticiy,’的英文词义表示“真正”(true)、“真实”(real)、“原作”(original)、“减实”(honest)、“神圣”(sacred)(Lowenthal,1994)。

“Authenticity"引入文化遗产领域始于《威尼斯宪章》(1964)。在西方,文化遗产保护起源于文艺复兴以来的古物鉴赏和收藏,因此长期以来,文化遗产在理论上首先被认为是艺术品。而“真实的”便是指艺术品是原创的、纯正的,而不是复制的、赝品的。

“Authenticity"引入旅游研究领域起始于对现代社会失真性的认识。美国历史学家Boorstin(1964)将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大众团队旅游称为“伪事件”,是一种“失真”。而有的社会学家则认为旅游行为的目的就是寻找真实性。

因此,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失真性(inauthentielty)是指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丧失了其真卖l生,即没有充分表达文化遗产“真实”的概念和内涵,脱离了“最初的状态”与“当时的环境”。

三、南京文化遗产失真原因

1.与文脉的结合不够

文脉是遗产的本源,是它的“根”。因此,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脱离了遗产本身的文脉,遗产保护就会产生偏差甚至扭曲,自然不可能保持真实性。只有充分挖掘遗产地的文化背景,取其精华加以开发利用,才是体现遗产“真实性”,让遗产有“根”可寻。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自南朝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都曾游历此山。地方官府还在寺后中峰建行宫,为乾隆驻跸之所。栖霞寺坐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作为佛教圣地,栖霞山现有建筑为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保存较好。然而在游览栖霞山的过程中,游客虽处在佛教的环境中,却只能走马观花,大致浏览佛教建筑,不能够深入了解栖霞山所蕴含的佛教文化。由于对文化了解不够,一些信徒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世俗的目的而进行佛教礼仪,那么佛教活动本身的意义被扭曲,最后变得功利化、世俗化,与真正的佛教文化背向而驰。

2.真实性被理解成单纯的物质“外观风貌”保护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真实性常常被理解为单纯的物质外观风貌保护,这使得一些具有价值和潜力的文化遗产仅仅停留在外观的保护上,而忽视了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导致遗产整体的真实性大大降低。

以民国文化为代表的近代革命文化是南京突出的资源特色。南京利用资源整合的手法,试图打造“隋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民国文化看南京”的特色旅游品牌。其中1912街区是南京建立的“民国”历史文化街区,紧邻历史名胜风景区“总统府”,具有先天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自然及人文环境,拥有4大主题风情休闲广场、3大功能分区,由19栋民国风格建筑组成的L型布局,是目前南京最具人气的休闲街区。

漫步在南京1912街区,你会被特色鲜明的民国建筑深深吸引,仿佛时光倒流一般。然而当你走进街区中的酒吧或餐厅,多少会有些失望:室内是与普通现代化娱乐场所一样的场景,已经与民国文化毫无联系。如果能对街区进行从里到外,从建筑到服务的全面复原,结合民国文化研究,使得这些建筑能够再现当时的生活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持了街区的“真实性”,也更能突出它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所在。

3.非物质文化的过度商业化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有代表性的非物质遗产项目,但是不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开发。因为过度商业化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味,对其真实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南京从古代起就是个移民城市,流民将南北各地的风俗特色、手工技艺全都带过来,南京就像个大熔炉一样,吸纳保存并发展成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正是这样对于南北文化的兼收并蓄,南京拥有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云锦、古琴和昆曲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六合鲜花调、南京板鸭的制作技艺、宝庆金银饰品工艺、高淳的阳腔目莲戏、南京剪纸和十竹斋等,也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在南京非物质文化保护过程中,造成真实性缺失的一大原因是非物质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开发。在南京的很多景点,游览线路的设计都必经购物点,而购物点处摆放的通常都有盐水鸭、云锦织品、雨花石。“南京盐水鸭,云锦围巾,雨花石,过来看看……”伴随着销售员一遍遍的叫卖声,游客对于南京的“老三样”已经失去了热情,金陵盐水鸭不再美味如昔,云锦不再是高水平织物,雨花石不再是石中珍品,一切已经变味,已经沦为单纯的贩卖赚钱对象。

4.忽略本土化

从空间上看,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的真实性原则。因此,在吸收国际真实性标准的合理和科学元素的同时,对于文化遗产真实性的解释必须与本土文化有一定的调和。如果缺乏基于本文化特性的、民族文化层次的“真实性”调适,而是单纯盲目地追求僵化的“真实性”,那么本身只会变得不伦不类。

除青砖墙外,南京建筑室内喜用承尘、门罩采用方砖屋顶等。正如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学鹰所说,这种平和、质朴、大气的建筑风格,既不同于皖南徽派建筑的繁琐、张扬,又不同于苏州建筑的玲珑、书卷气,是南京地域独具的特色,在我国古代传统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夫子庙是体现老南京最原汁原味的地方,然而可悲的是,如今周边却成了徽派建筑群了。南京老民居风格怎么变成了“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从甘熙故居到夫子庙,从门东到门西,一条条明清街巷、一片片历史街区改造,“粉墙黛瓦”几乎成了不可缺少的元素。南京在老城南一带在改造中不断失去自己应有的风貌,传统历史街区也在走向“千城一面”。如此一来,去哪里寻找真实的、最初的南京古城样貌?

5.对居民生活需求关注少

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真实性与传统社区居民生活的真实性往往会发生冲突,这是因为建筑是可以凝固于某一历史瞬间的,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却是随着时代在变化。为了历史建筑保护的真实性而要求社区居民牺牲生活的舒适性被认为是不人道的和功利的,违背了文化保护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终极取向,是舍本逐末。

南京老城南是南京人文化的“根”,当你一走进去,就会呼吸到一股特别的味道。老城南的“味道”具体是什么样的?恐怕只能体会,不能言传。外地人或许不了解老城南,但都熟知秦淮河。老城南就是依傍着秦淮河而发端的古老街区,它走过了上千年,与南京的历史一样长。

南京老城南中很多建筑已经因为南京有关部门反复宣称的“危旧”,不再适宜与世代住居在此的人类相依为命等理由强行拆除。如今的城南,虽然还保留着极少的历代建筑,但都已破烂不堪。老城南的居住人群里,真正的老城南人有一半多,其大部分是那些不愿离开留守老人及孝顺老人的儿女,外来打工者在这里比比皆是,卫生状况极差、公共设施不完善。在这里,居民要么选择搬出去,要么忍受脏乱的环境。很多年以后,我们还能找到南京古城的缩影吗?这时候南京的根又在哪里?

四、建议

1.深挖文脉

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南京政府要从遗产本身背景调查着手,全面了解研究,深挖文脉,然后真正做到从文脉延伸,不脱离本源。在现实操作中,不能移花接木,导致传播“假”的、“不真”的信息。

2.重视游客的体验性

避免浮于表面的“真实性”,将真实性扩展到整体范围,重视游客的体验性。重在能传达一种历史感、一种氛围,让游客乐意接受并有所收获。现代旅游都强调参与性,因为在参与的情况下,游客可以在一种放松、娱乐的状态下受到应有的教育,得到应有的体验。

3.强化旅游解说和文化知识的宣传

良好的旅游解说和文化知识宣传有利于保障文化遗产的真实性。解说和文化知识宣传在遗产旅游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有利于游客对遗产地文化的理解,应避免为了取悦某些游客的低级趣味而扭曲遗产的真实性。

4、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

遗产大都是由当地人民创造的,或者是当地人民世代生存的依靠,所以当旅游活动组织和策划时,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意见,平衡遗产保护和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降低居住密度、增加现代生活设施、改善居住环境等手段来改变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只有社区原住居民依旧珍视这些仪式、建筑、环境,才能保持真实的文化涵义。

5.避免遗产开发过度商业化

适当开发文化遗产,避免过度地商业化。旅游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商品化,以便将它们转化成可消费的产品,但是又要保证其真实性不被破坏,因此需要协调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把握好真实性和商品化程度之间的平衡就成为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