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及泡沫崩溃的影响

2013-12-29 00:00:00洪明顺
中外企业家 2013年3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对其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使得日本经济长期停滞,带来了“失落的十年”。基于此,分析日本泡沫经济发展的过程、产生泡沫经济的原因、泡沫经济崩溃的过程及泡沫崩溃对经济的影响。以期引以为鉴,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日本;泡沫经济;金融自由化;崩溃

中图分类号:F1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64-02

一、泡沫经济前后日本经济的表现

(一)1955-1973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片疮痍,国土成为一片废墟。依赖于国内的改革和当时良好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日本经过40年代晚期和50年代初期复苏后,1955年,所有经济指标全面恢复或超过战前水平。从1955年到石油危机爆发的1973年,日本经济连续19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从此创造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神话。

(二)1973-1985年日本经济稳定增长时期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面临着外部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日元升值降低日本出口的竞争力,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猛烈地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然而,日本却在这个不利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惊人的适应力,顺利摆脱滞涨的陷阱。这时期,日本经济主要表现为两个特征:第一,日本由能源消耗型经济向能源节约型经济转变;第二,日本实现从发展重工业逐渐向高科技方向转变。

(三)1985-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形成时期

随着“日本制造”成功的进入欧美市场,这使得日本对欧美各国的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特别是美日贸易逆差,日本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1985年,为了消除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以美日为首的G5(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了“广场协议”,规定今后日本要调整汇率政策,以解决日本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问题。从此,日元被迫升值。日元兑美元由“广场协议”前的242上升到了1988年的120。

日元升值的不景气使得日本企业拼命挖掘潜在降低成本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形象地称作“绞干毛巾”。为了应对国内经济不景气,日本政府为扩大内需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日本政府于1986年6月颁布了总额6兆日元的《紧急经济对策》,决心加大公共投资力度以刺激经济,使经济走出低谷。为了应对日元持续升值,日本政府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日本银行把利率从1986年的5%下调至1987年3月的2.5%的“超级金利”,并一直持续到1989年的5月。

在“双扩张”经济政策的刺激下,日本的企业设备投资率持续数年处于高水平,大量过剩资金并没有完全进入生产领域,而是推动了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日经平均指数从1985年的13113点上涨至1989年的38 916点,翻了近三倍。1985年5月日本国土厅发布“首都改造计划”,导致东京土地价格飞涨并波及日本全国。到1990年,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地价指数比1985年上涨了约90%。“土地神话”、“股市神话”使得更多家庭的资产价值上涨,企业价值上升,过度乐观预期又导致了过度的消费和过剩的投资。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泡沫就这样形成了。

(四)1990年以后日本经济停滞时期

由于长年的日元升值,机械、汽车、电子等出口行业备受煎熬,纷纷产业转移至海外,日本实体经济的空洞化已经日益显现。1989年10月,日经指数创下了历史最高点39 000点,从1985年到1989年,4年当中上涨了4倍,1989年10月,日本银行终于上调利率,实行金融紧缩政策,1990年8月,官方利率达到了6%,日经指数一路下跌,截至1992年,东京证券交易所市值缩水230万亿日元。1990年3月,旧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1992年大藏省出台了地价税,房地产价格狂跌不止,至1992年东京房地产总值缩水93万亿日元。日本泡沫经济全面破灭。

泡沫经济破灭以后,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都被堵死,1991-1992年日本企业倒闭数目连续两年超过一万家,日本失业率上升到3%以上的水平。失业率的上升导致日本从“设备投资危机”向“消费危机”扩散,经济循环更趋向下,日本进入全面停滞时期。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分析

日本泡沫经济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直至90年代初期,当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出现暴跌,宣告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萧条。本章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金融自由化等方面分析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

(一)扩张的财政政策

1987年4月23日,日本政府将“税制改革”方案作为年度财政预算提案进行讨论。对所得税和居民税减税2.7兆日元,对法人税减征1.8兆日元,对遗产税减征0.3兆日元,合计减征4.8兆日元。在1987年5月,日本政府临时决定减税1万亿日元并追加5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资,7月又补增2万亿日元的财政开支。接着政府采取促进企业运用剩余资金购买股票的制度改革,即特定货币信托,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以获取溢价为目的的短期资金运用,随之,机构投资者也踊跃投资,巨额资金流入股市,为泡沫经济埋下隐患。

(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自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日本银行为预防和应对日元升值的萧条,扩大内需,从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连续5次下调贴现率,直到1989年5月,日本银行贴现率始终处于2.5%的超低水平。其结果是1987-1990年连续4年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而物价却稳定在1%左右,大量的剩余资金流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为以后泡沫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三)过度金融自由化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国内金融的自由化和金融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贷款利率自由化。1984年5月,大藏省发表了《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在与展望》,提出并开始了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体制改革。第二,金融业务范围自由化。1981年5月重新修订了银行法和证券法,规定银行可以从事证券业务。1985年建立债券期货市场,银行开始参与了东京债券市场的交易活动。1987年商业票据市场和1989年金融期货市场依次建立,主要参与者是银行和证券公司。第三,金融国际化。首先进一步放开日本债券市场,取消了外汇管制措施,对外汇存贷不再施以限制。其次,日本建立公开国债市场,标志公开的国债流通市场的形成。

三、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及影响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

1985-1990年,这段时间,日本的股票和土地价格急剧上升,其速度远远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泡沫经济由此产生。日本政府为了阻止泡沫的进一步扩大,从1989年4月到1990年8月期间,连续五次提高法定利率,将其从2.5%提高到6.5%的水平,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泡沫。与此同时在财政政策上实行严厉的“土地税“政策,但是由于政策过于猛烈,实行经济硬着陆,使得泡沫迅速破裂,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1 股市市场的崩溃

日本股市的上涨始于1985年,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涨了2.71倍,远远大于国内经济的涨幅。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一路上扬,最高时达到222%。随着政府紧缩政策的实施,股票市场进人崩溃时期,其总市值迅速缩水。日经平均指数从1989年12月29日的高点38 915点开始下跌,到1990年10月1日已经跌至19 871点,在不到十个月时间里下跌了50%,股票市值蒸发了270兆日元,股市泡沫开始崩溃。在随后两年里,日本股市一路下跌,直至1992年11月,日经平均指数下跌至16820点,日本股市神话由此破灭。

2 房地产市场崩溃的过程

从1985年开始,日本土地价格开始上涨,其中涨幅最大的是1988年,在房地产投机过程中,银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1985年至1990年间日本全国土地价格总值一路飙升,到了1990年土地价格总值达2365.4万亿日元,达到当年GDP的5.5倍。1990年3月日本政府发布了《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房地产市场一个沉重的打压,由此拉开了日本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从此日本土地价格“不灭的神话”,彻底被打破了。

(二)泡沫经济崩溃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国内陷入长期萧条的深渊。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崩溃,银行不良贷款剧增,国内投资萎靡,企业破产,失业率高起,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金融业影响以及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对金融业的影响

第一,银行不良贷款剧增。在日本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期间,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向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等提供大量贷款,随着泡沫的破灭,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等破产,日本银行业也受到巨大的冲击,不良贷款剧增。

第二,股市长期低迷。股市泡沫破灭以后,日经平均指数一直持续下跌,跌至1993年10月的低点,但是在此之后,股市也是持续萎靡。

2 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企业利润下降,倒闭增加。泡沫经济的崩溃导致市场萎缩,银行信贷额下降,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企业利润不断下降,破产不断增加。从1993年第三季度到1999年第三季度的25个季度中,日本法人企业的经常利润有17个季度是下降的。

第二,产业空洞化加剧。当泡沫经济崩溃时,从1990年至1995年,日元升值了50%左右。日元升值使得国内工资成本增加,投资成本增加,加之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持续恶化,日本企业纷纷到国外投资,导致产业空洞化。

第三,失业率剧增。大批公司的破产、裁员、减产,必然导致失业率的上升,日本失业率上升至3%以上。

第四,消费下降,国内市场疲软。泡沫经济崩溃过后,投资的减少,令消费水平的下降。一方面,企业大量压缩和节约饮食娱乐、接待购物和职员旅游等交际费用,促使社会消费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高起的失业率,使得实质工资增长下降,未来的收入不看好,令人们的消费倾向下降。

(责任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