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责任取向

2013-12-29 00:00:00杨俊
中外企业家 2013年3期

摘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弄清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担负的责任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才不会迷失方向,改革才会有依托,改革才能够不断深入。当前,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责任理论为依据,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责任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39-02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的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改革必将不断深入进行。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学者献言献策,可是在有关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应承载的责任是什么这个问题上,看似一目了然,实质上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当前,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弄清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担负的责任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就不会迷失方向,改革才会有依托,改革才能够不断深入。

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充分证明了任何时候如果我们的党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党就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任何时候如果我们的党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党就要遭受重大挫折。大革命、土地革命的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1989年发生的以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倾向的政治风波,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开展,这一系列伴随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无不证实了这一颠扑不灭的真理。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否则我们将要犯左或右的错误。在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责任理论为依据,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责任取向

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把它描绘成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人都能够在自身个性自由充分发挥的前提下生活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归属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因此,我们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坚持最高理想,就会保证我们的事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理想是一种动力,理想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缥缈虚幻的东西,共产主义是实实在在的,它是我们的任务,它是我们的使命。承载这样的责任使命,对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取向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祖国繁荣富强,矢志不渝的追求真理,抛头颅,洒热血。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似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但是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华民族随即陷入了军阀混战,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状态。事实证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旨在中国建立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中国社会最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有机结合,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社会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祖国繁荣昌盛作为自身奋斗目标,作为党的基本纲领。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当时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是开辟了一条通向国家繁荣富强的伟大道路。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凭着对于祖国、中华民族高度的责任感,在经历了人生三起三落的大波澜后,毅然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封闭落后状态,从此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责任重于泰山的观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当前,我国处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强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实事求是的责任取向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早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整风活动中提出来的。它是我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真总结党的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政治路线的经验教训,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采取批评团结的方法,以党内整风为主要形式,而形成的作为指引我们党的工作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然而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泛滥,我们党日益偏离了实事求是这一正确思想路线,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致使国家遭受了重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当前,我们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于当前国情,结合自身实际特点,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保证改革有条不紊的进行。

四、与时俱进的责任取向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所说,他们从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终极真理,他们的理论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得出来的,因此这种理论必然要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是站在这种理论品质的高度之上。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出来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从而创立了列宁主义。在中国,依据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品质,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处于世纪之交,面对国际风云突起变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结合当今中国现实,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同时,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一系列理论成果的创立,正是与时俱进的深刻体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当前,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与时俱进的责任取向,坚持创新精神,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这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应对改革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复杂情况。

五、和谐的责任取向

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是无产阶级所追求的价值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部分地表现在经济前提下,部分地表现在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中,最后表现在以当时的生产力为基础的个人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中。由此可知,通过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的充分发挥而达到的社会和谐状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中国共产党人适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宏图。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战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这一战略出发,改革的最终归属就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着社会和谐。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