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这些对目前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科技观、生态发展观等几方面探析高校生态伦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期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高校学生的自觉行动。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29-02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历经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崛起却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与新阶段,即世界伦理社会化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基于严重的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升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生态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速,酸雨盐渍化问题突出,草地森林功能衰退,河流断流,湖泊退化,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尤其近半年来北方多座城市的雾霾天气增多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所造成的后果。针对种种危机,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笔者认为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固然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但更离不开生态伦理观念的支撑。因为生态伦理观念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动力来源,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使命,着力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和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是当前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效、有力且是最终的途径。
二、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观
生态道德观指我们人类在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后获得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性认识,它的核心理念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其主要内容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国际公平”。“代际公平”是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占有自然资源的平等问题。地球上自然资源无论是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的,都是有限的,而且地球对环境污染的吸收能力以及对资源枯竭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当代人不应该自私自利、目光短浅,追求奢侈性的消费,更不能掠夺性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透支”下代人健康生存和正常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让自己和子孙后代之间在发展方面资源分享均等,义不容辞担负起在不同代际之间合理分配自然资源的职责。“代内公平”指的是现实存在和活动着的同代人(包括人类、民族和国家,群体和集团等)在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体现机会平等、责任共担、合理赔偿。由于职业分工不同、劳动性质不同、所属地区不同,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在利益分配中必然存在差距,在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上表现也各不相同。如当今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私利,置集体利益于不顾,掠夺性开采资源,对自身及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做任何处理,其带来的损失与伤害比所作贡献要多得多。代内公平的原则应该体现在企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一部分人或地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或地区及国家的利益。“国际公平”是指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占有自然资源的平等问题。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各种物质财富丰富,生活穷奢极欲,可很多发展中国家人民却连生存和温饱都还得不到保证。之所以会造成如此贫富悬殊,并非因为发展中国家不拥有自然资源,而是由于发达国家以不平等的方式掠夺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更有甚者,发达国家还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困难和外汇短缺,把大量的肮脏工业和含有高毒害的工业废物,输往发展中国家,严重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不管是在道义上谴责这种不平等和不道德的行为,还是通过国际组织的协商对话,目的是呼吁并促使发达国家承担主要的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并且要在在经济、技术等各方面有效援助发展中国家,彻底改变“富人对资源的过度消费和穷人们难以忍受的赤贫”,建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分配和消费方面的平等关系。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其升华到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来理解自然。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人类生存的环境。
三、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拓展学生的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时所持的价值观点。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界只具有生存价值,却没意识到它的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因此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观点的核心认为人类始终是自然界的主人和占有者,对自然界拥有绝对开发和使用权,只要服从人类的利益和需求,对自然界的任何行为就有价值,这些理念成为导致地球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面对大自然强烈的报复,高校要担负起更新传统生态观的任务,要全面教育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客观的价值关系,知道自然界具有生态价值、生存价值和享受价值,树立起热爱生态环境的意识和风尚;同时,学校教育还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只是自然大家庭的一名成员,只有自觉树立一种接受自然、爱护自然的态度,才能改善人与自然界日益恶化的关系。目前,生态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教育改革的中心课题。例如美国在80年代以后,强烈意识到科技教育必须与人类政治、经济、社区环境和伦理道德相结合,当时生态价值观成了他们教育的热点,其主旨就是要把科技教育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中国当前也面临着治理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平衡的难题,因此,借鉴国际教育经验,在科技教育中凸显生态价值观教育,使全体国民从学生时代起就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这些对于中国维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四、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强化学生的生态科技观
所谓生态科技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持有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符合生态规律发展的观点。用可持续发展伦理去调节人类的经济活动,重点是转变传统的科学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征服自然的价值观转变到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价值观。科技活动作为我们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注重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注重新科学、新技术在对推动物质形态转化和利用率方面的作用,而不注重新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研究不够,造成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单向性,即偏向有利方面的研究,忽视不利方面的研究。由于对一项科学技术不利方面的研究不足,就造成对预防和治理缺少及时的对策和方法。再则人们在选择新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时难以分辨其有利与有害之处,加上经济活动的现实功利驱动,往往选择具有重大生产能力的技术,很少考虑该技术所带来的损害。一旦人们发现该技术的有害作用所产生的负效应已影响到其生存和发展时,则以采用所谓更新更先进的技术替代或者治理该技术所造成的损害的方法。这些举措都是由于人们囿于传统科技观,人们对技术选择的指导意识没有改变,往往是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新损害替代旧损害。
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有必要对其进行全新科技观的培养教育。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科技创新这一人类的重要活动与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必须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对待,科技创新也只有在这个整体规律的制衡作用下,促进人和自然的共同进化,才能达到整体有序化地向高层次迈进的目的。我们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了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才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转变。其次,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要有技术层面的保证,要建立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态技术体系,实行技术生态化,并且进行技术生态化的研究开发,进一步广泛应用生态化技术,逐步实行企业生产全过程“生态化”。
五、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培养学生的生态发展观
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硬道理”,尤其是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是它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按照生态学观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应该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内部、社会环境内部、生物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一种协调、平衡、和谐的关系之上的。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学上平衡、协调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是生物生态、社会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不断改善的发展,应当是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避免危机和胁迫的一种发展,更应当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既是生态发展观的内容,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可是由于中国的资源环境条件的先天限制和我们对待自然的工具性态度或观念的不合情理导致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有些甚至已经危及我们的生存,发展面临挑战,我们必须将生态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注重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与环境,为社会的长久生存创造条件,做到在经济活动中,既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注意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把考虑直接现实利益同人类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生态发展观作为人类新的发展观,是我们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既与自然竞争又与其协作,要求人们有较高的适应能力,更要求人们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能自觉为社会发展放弃一些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所以大学生只有提高理性认识,不断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社会各部门的行动指南,从而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
只有不断地摸索生态伦理教育的模式,扩展其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才能让生态态文明的观念根植于心,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高校学生的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