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建构与路径选择初探

2013-12-29 00:00:00李静
中外企业家 2013年3期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是高校针对大学生这个主要教育群体,在整合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融入对其开拓性素质的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高校创业教育是着眼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是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本质要求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素质的“发展的人”。近年来,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与环境,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当前提高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业教育;中国高校;理论建构;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10-02

中国学术界对创业教育或高校创业教育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学者指出广义的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的教育,而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是与就业培训结合在一起的,为受教育者提供急需的技能、技巧和资源的教育,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笔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一方面是一种针对大学生这个主要教育群体的高层次教育,即高等教育,也是培养高素质的人的教育,即培养人才的教育;另一方面,它又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个人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需要在整合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融入对学生开拓性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个人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1 高校创业教育是着眼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创业作为一种创造性事业,源于人的开拓性素质的进发。而开拓性素质第一位的应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它既是指人的智慧与性格得到全面合理的发展,又是指人的才能与个性得到自由而自主的发展。开拓性素质体现为人的知识、能力和优良品质等素养的总和,而创业则是一种需要这些素养的艰辛的探索性劳动。那些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仅仅贪图功利的人是难以成就创造性事业的。正因为如此,创业教育有别于单纯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它是一种基于综合素质培养基础上的开拓性素质的发掘与提升。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就要着眼于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2 高校创业教育是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拓性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贯穿于高校整个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中并以此为载体,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基本要义来进行,否则创业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流,无本之木,就会迷失方向,最终为创业教育所做的努力也会付之东流。这也就说,创业教育绝不是临时添加在高校身上的政治任务,也不是高校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而做的一次无奈的被动选择,而是高校基于时代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而作出的一次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的转变。高校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把创业教育融入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如在创业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跟创业有关的课程之外,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所修专业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内容,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或渗透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启发大学生将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并引导大学生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去寻找创业途径和机会。

3 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素质的“发展的人”。高校在思考和践行创业教育时,应该站在“如何促进人的发展”这一起点上,以人为本,研究大学生这一高校创业教育的教育对象,力争对他们作为一种“现实的人”的本质属性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如要了解大学生已拥有的社会资源条件、家庭背景、现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所具有的个性,洞察他们的发展需求等等。衡量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效,就是看高校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教育,把大学生由“现实的人”转化成为有发展潜力的人,即“发展的人”。大学生这种“发展的人”是生存与发展相统一的“发展的人”,是一种“适应”基础上的“发展的人”,是推动着社会整体发展的“发展的人”。高校创业教育还必须以其所能具有的手段和方式,创设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培养大学生未来开拓事业所需的素质,即开拓性素质,使他们最终成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发展的人”。只有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具备了这一素质,才能促使他们不断由“现实的人”向“发展的人”转变。

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的清华大学。十多年来,创业教育工作逐步引起各高校的重视。2002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并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九所院校列为中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这之后,国内许多高校在推进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上都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层面,还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作为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把创业教育上升为办学理念层面,还没有融入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中,还没有把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学校教学、学校管理与评价等各个方面以及实施过程中。二是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形成自己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主讲师资属于“学院派”师资,这些师资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缺乏基础理论知识、创业实践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三是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从社会环境看,创业文化还没有形成,提倡创业、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社会舆论环境还不存在。四是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一方面,高校为了追求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在创业教学课程建设方面投入很少,创业活动仅限于大部分学生的听讲座或极少数人参加省上或国家层面的创业计划大赛,普及化与大众化程度比较低;在实施过程中,热衷于活动的表面效应,对实际教育效果关注不够。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是目前创业教育质量不高、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

三、中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1 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高等学校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适应能力。第一,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制订上要贯彻夯实基础,拓宽专业,注重素质,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第二,学校应加强综合性教育,拓宽专业基础学科范围,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理工科专业增加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和法律等课程;文科专业增加自然科学、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力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学校要开放教学制度,增加选修课程,实行并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允许学生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提前或延缓毕业,而不受苛刻的时间限制;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选择教师和研究项目,而不受专业、学院和学校等界限的阻碍。最后,学校要解除羁绊,拆除无形围墙,实施体验性教学。要真正实施创业教育,学校必须摆脱无形的干扰,从统一标准中解脱出来,实施自主办学,推崇学术自由,以便独立追求教育理念,独立决定办学策略,独立创造教育特色,履行创业教育的使命。学校还应鼓励师生走出校园,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向学生传播创业信息,并请富有创业经验的人士在校内建立专门的创业咨询与服务机构,在校外建立创业合作与联系网络,以保证把创业教育落在实处,并经常性地得到校外的支持。

2 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与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的适宜气候和肥沃土壤。高校一是要改革并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宽松的管理环境。高校应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政策的基础上,对学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努力探索“管严”与“管活”的新途径,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时间。二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高校要把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及周边环境治理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为大学生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激发他们的创业精神。广泛开展有关创业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广大青年学子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并积极地进行创业实践;紧紧围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旨广泛开展如参观、访问和请优秀创业者作报告、演讲等活动。三是要建立创业教育服务机构,保证资金来源,为创业教育提供硬件环境。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管理机构,其主要工作应包括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及实施、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审查和辅导,与校外创业基地的联系、风险投资的争取和管理、对各院(系)开展创业教育的检查和评估等。一方面加强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努力创造创业教育的硬件环境。

3 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评价。尽管创业教育理念在中国提出较早,但创业教育的真正实施不过几年时间。因此,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更缺少对创业教育的评价。然而,随着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其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变得日益重要,因为只有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提高。评价本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创业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以及其社会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根据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性特点,中国的创业教育评价应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创业教育不能仅通过对学生本身的衡量来检验效果,检验创业教育效果的标准不是试卷、计划书等纸面上虚的东西,而是已经产生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价值。实施创业教育后,学生有了多少新思路、写了多少高质量创业计划书、得了多少创业竞赛奖、办了多少公司等,都不足以作为衡量创业教育效果的真正标准。而只有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后,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为社会增加了财富,或者减轻了社会的负担和压力(增加就业),才能说明我们的创业教育已经有了成效。总而言之,创业教育评价不能只停留在操作层面,而应从其基础层面进行全面评价。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