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常年或者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务工、学习而户籍仍然在农村的。在分析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结构、收入水平、消费支出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预测,同时提出促进成都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劳动密集型
中图分类号:F24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28-03
随着成都市大规模承接东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进入了快速拉升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具体来说,新生代农民工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一个社会群体。目前,成都市这个群体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本次调研为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工作状况、生活状况以及职业需求取得第一手资料,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预测,提出促进成都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次调查选择的范围涉及成都市金牛区、高新区、双流、温江、大邑、青白江、邛崃、郫县八个行政区,采取区域调查和产业工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选择企业时适当考虑企业性质和规模,并兼顾行业类型。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结构
尽管新农民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工作,但就业结构有所变化。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第三产业的较多,包括从事零售批发商业、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共有42%。其次是从事建筑、制造业的居多,占26%,采矿业的较少,只有5%左右。从图中也可以看到,就行业来说,服务业取得了最大的比重,这和以前以建筑业为主有很大区别。从建筑转移到服务行业,说明服务业得到发展,吸收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也说明在工作的选择上,更偏向于服务行业。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生长在农村,但群体中绝大部分人并没有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或较少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城打工,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对农村和农业较陌生。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对于制度性身份和家乡的乡土认同的认可也在减弱,对农业活动缺乏兴趣,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活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强,对农村传统习俗持批评态度,其政治、社会参与及价值观念等更趋现代。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城市的主要目的是定居并融入社会,辛勤劳动作出的贡献得到城市社会和居民的承认,希望城市有关管理部门对待他们的政策和态度能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
在选择工作时的关注事项中,他们仍然把工资和福利待遇放在第一位,选择服务行业说明服务行业的待遇普遍比较高。排在第二位的是是否有发展前景,说明他们开始重视长远的目标,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只做现实的选择。我们同时做的一个小调查表明对于未来的工作打算,有68%的人准备创业,剩下的30%继续留在城市,只有2%的人做了回家的选择。东部沿海城市为新生代农民工首选就业城市,外出寻求发展的动机比较强烈。就其外出务工动机而言,大多数人表示是为了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还有少部分人表示是为了出来见见世面。相比第一代农民工中超过一半人表示外出务工就是“养家糊口”,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动机没有第一代农民工如此理性。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有不同与父辈的认识,已经接受和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希望在城市中生活。由于他们打工的目的是掌握企业的基本技术和基础管理,以便自己以后创业的要求,所以他们的流动性也比较强。在对社区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工业园区的流动人口大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而且流动频率呈现逐渐加快的趋势。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很多在各个行业都有干过,什么好干做什么,最多的一年换了十次工作。在频繁更换工作中,很难积累起需要的职业技术要求和熟练度,这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培训项目
除了创业的选择,也有很多人想要拥有一技之长,第三位的是职业培训。他们很愿意提升自己,对知识有种莫名的好感,但是获取职业技能的渠道并不够通畅。这个有行业本身的原因,更多的是简单重复的劳动使他们对提升也有一种畏惧。虽然愿意提升自己,但是并没有找对合适的方法和渠道。在他们最需要的免费培训项目中,职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培训都占到了30%以上。
在所需要的培训项目上,男性与女性的需求有所不同,男性对职业技能培训、创业知识培训的比例要高于女性,女性在学历提升培训、劳动法等法律知识培训、生活知识培训、人文知识培训的要求要高于男性,说明男性更需要直接与工作有关的培训,尤其是创业知识的培训,而女性更需要基础知识上的培训。除了对一些应用性的知识有需要外,有的新生代农民工还希望获得人文知识的培训,他们在知识结构上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劳动安全与卫生上升到了第四位。由于近年来的劳动安全事故频发,对安全的考虑也比较看重。相对于工作福利来说,社保并不是他们很看重的。而是否得到尊重也处于同样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能和老乡朋友在一起排在了这里的最后一位,他们的家族乡土观念进一步解放,对于工业社会来说,瓦解乡土观念是其成功的一个方面。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
工资收入总体来说仍然是较低的水平。其中4000以下的占了69%,5000以上的占了16%。从访谈的情况来看,收入差距主要来自于行业差距和年龄。一般来说,工作5年是一个转折点,上升空间在这时会开启,工资也会有大的提升。他们的理想工资最多的放在4000~5000元,是比较适中的水平。说明对自己的技能有一定的认识,对公司的薪酬也有一定的理解。一般来说,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普通员工的工资在这一档。但是受职业技术水平的制约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无法适应市场对高端技术工人的需求。以服装企业为例在成都地区一流的车工市场需求量很大但在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上很难找到,但生产线上的打版、设计等技术人员则相对容易招到。工资是对进入生产领域的劳动力所提供的对价,正常的工资是维持劳动者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保障,但目前普遍存在着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使他们面临着不少生存上的困境。生存困境之一是温饱层次的生活水平,将就式的生活方式。调查显示,很多企业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劳动者为了增加收入只有通过大量超时加班,形成了劳动者表面上主动愿意加班的现象,其实加班的根本原因就是工资太低。
在消费支出中,最多的是基本生活开支,比如吃饭、房租水电。由于近年房租在各地区不同程度的上涨,居住也就成了开支中比较大的一个方面。其次是朋友交往的社交费用,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比较轻,交际需求比较重要,形象打扮和朋友交往的费用合占到了26%。他们不再像父辈一样省吃简用攒钱每月寄回老家,而是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注意到培训费用每月平均下来不到50块,是比较小的支出。但事实上由于数据算的平均数,对于个人来说有很多是没有培训费用的开支的。上网费用可以合用,所以占的比例不大。现在上网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对一部分人来说超过了对吃饭的需求。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业预测
总的说来,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较低,需要考虑工作待遇和福利,但是他们的行业选择也会考虑发展前景,考虑安全。对创业有很大的激情,对提升能力有要求,有注意对精神需求。在消费支出中,房租是制约消费的一个因素。现阶段的新生代农民工仍然主要从事体力操作性工作。新生代农民工流动以低层级水平流动为主。受职业技术水平的制约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无法适应市场对高端技术工人的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较多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劳动密集型为生产一定产量所必须投入的生产要素中,劳动投入的比例高于其他生产要素比例的产业,如轻纺工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少、技术含量较低。一般来说分工越细,专业技能和熟练度越高。现在的情况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工人的熟练度有要求,也能在较快的时间里训练提升,但是机器流水线作业降低了工人的技能要求。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本身的学历和素质的局限,他们很难得到更广阔的提升。
根据前面的数据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现阶段仍然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集中在低端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由于没有可供提升的空间,大部分的工作转换仍然会持续较长时间。行业的工资收入和福利水平仍然是选择的首要条件。工资待遇低,面临着生存困境,但是安全和尊严需求会有逐步的提升。
五、提升可创业性劳62d42c50a0fe020bdfc1a5cb93915be0a4eba888d0b5df4cb1745ca1093830a1动密集型产业,促进民生发展
成都市在产业转移中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有大量的有技术的熟练劳动力。未来行业的竞争力更多的来自于工人的竞争力,适应未来十年需要的技术产业工人,就要在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培养出来。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最重要的是从劳动市场的需求上引导企业向更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和提升的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可创业性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技术要求低,进入门槛低。新生代农民工在这类型企业做好了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或创业或提高技能都会有良好的发展。政府对于技术要求低、进入门槛低的企业要适当做政策上的鼓励。
1 提升民生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比重和质量
成都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是符合成都市实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成都在得到产业转移带来的制造业、居民服务业优势以后,更应该考虑民生类劳动密集型产业。所谓民生类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最终产品直接进人大众生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如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企业,其中尤以养殖、畜牧、农产品加工为主。这类行业最大特点是技术要求较低而又是最能提升生活品质的行业。技术要求低则进入的门槛低,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创业,而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极大的好处。
政府应重点引导建立高品质奶源基地,高品质鲜奶、奶酪等产品,对质量问题实行零容忍,培育优质产品市场,加快产品市场的细分过程。现在人民的需求已经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需要更加细分的市场来满足需求。政府可以通过对产品质量的监管促进市场的细分,加快市场细分的进程。农产品市场的细分可以带来巨大的利润和就业前景,同时会带动物流、批发零售的行业整合,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2 引导房地产企业向中小型薄利地产开发
政府引导地产商面向小城镇建设,转型中小型薄利地产开发。政府应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发展具有特色的小城镇。积极发展密集型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着力提高城镇商品聚集效应和商品市场辐射力。在建设小城镇中,以产业为主导,地产开发为手段,引导地产企业全面转型,提升产业结构。
建筑行业也是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低技术人员需要较大的行业。在中小型地产开发中,对资本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同时分包的情况下,对综合技术的要求也会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可以进人此行业。在资质同等的情况下,政府应给予其在政府项目中适当的政策倾斜。为保证质量,可以只允许进入政府指定的几个施工环节。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隐形因素。若有条件增加其收入,可以增加社会的稳定件。
3 促进微型企业的发展,扶持新生代农民工创业
微型企业可以以最少的投资换来最大的就业和产值。在企业的选择上可以重点扶持劳动密集型、创业型微型企业,鼓励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的餐饮、娱乐、家政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在财政、融资、政府服务体系上给予支持。
六、促进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加大社会再培训的投入
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创业知识培训的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以每年不低于10%的增长率加大投入。人力资本的升值同样需要投入。对一个地区来说,在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加,不仅能得到高技术工人,同时由于技术工人的提高,可以促进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应该采用需求导向式,由他们自己提出具体的学习内容或相关技能,政府根据提交的要求,让学校提供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学服务。通常的社区培训,并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专业要求,应该多由职业技术学校来承担这项任务。
七、平衡劳动力供求市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性
工资收入低带来的生存困境之一是温饱层次的生活水平,将就式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会引起若干问题,比如缺乏正常的社会和家庭生活、缺乏精神高度,流动性太大。要从根本上解决收入低的问题,应平衡劳动力供求市场,促进劳动力流动性。当前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进行引导。重点引向服务业、高端制造业。
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平衡,并不是规定最低工资可以解决的。最低工资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仅凭最低工资雇不到合同制员工,哪怕是最低端的制造业和最传统的服务业都如此。最低工资也不能必然导致产业升级。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就应该放开最低工资限制,在短时间可能会出现混乱,但是长时间来看不光可以得到市场的动态平衡,而且有利于产业升级,培养更高效的产业工人。
八、消除制度性歧视,提高身份认同
户籍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居住地,还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变迁和资源获取能力。农民工在就业、养老、医疗保障、子女教育、文化设施和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不能获得平等的权益保障,造成了他们诸多的困境。消除户籍差异,使得农民工在各个方面享有和城市居民同意的权利,是提高身份认同感最有效的办法。
(责任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