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地区关于以农民市民化推动区域农业转型研究

2013-12-29 00:00:00陈容刘敏捷
中外企业家 2013年4期

摘要: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长株潭城市群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两型社会”为背景,进一步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其农业也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以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却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农民就业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必经之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就是实现农民市民化,以此推动长株潭区域的农业转型。

关键词:两型社会;农民市民化;区域农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251-02

1 农民市民化

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对象集中在从农村暂时迁移到城市的那部分人和城郊的失地农民(尤其是那些土地被征用并实现职业转变的农民)。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原本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民市民化就是通过这种人口迁移来完成的。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对应的社会体制改革却相对落后,尤其表现为城市化水平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我国依然处于农业社会。加速农民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民市民化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界和地方各级政府就已经开始关注农民市民化问题。

1.1 农民市民化的现状

长株潭地区是国家重点引导和培育的七大城市密集区之一,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在国家实施中长期区域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式拉开了两型社会建设的序幕。两型社会对各行各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对于长株潭地区在“两型社会”建设时代背景下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转型发展战略具有理论和实际上的指导作用。

农民不愿意转为城市户籍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由于就业、生活成本等问题在城市无法永久定居,为了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更愿意保留农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必须为农民解决这些方面的困扰,排除心理上的担忧,才能有效加快市民化进程,实现区域农业转型。

1.2 农民市民化的探索

21世纪初以来,一些学者开始对长株潭地区发展都市农业展开了探索与研究。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湖南的长株潭地区和湖北的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两型社会”实验区的获批使得长株潭地区区域农业转型研究再次成为热点。

农民的市民化并不是指所有的农民都转变为城市居民,而是指转移农民的市民化。农民市民化的深远意义在于:农村的发展最终应体现在农民身份的转变上,而农民身份的转变既应该从其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文化素质的变化来反映,又应该从整个社会的人口比例与分布结构来反映。

1.3 农民市民化的途径与模式

我国的农民市民化过程与西方国家市民化过程有很大区别,区别之一就在于,西方国家市民化过程中农民被剥夺了上地等生产资料,被迫到城市寻找生存出路,我国的农民市民化既有自愿的农民市民化,也有被迫的农民市民化。具体来讲,我国的市民化包括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和城市民工(尤其是那些长期滞留在城市中,并具有稳定收入和固定住所的城市流动人口)市民化两种类型。在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实现模式主要有三种:小城镇发展模式、城中村发展模式、农民工市民化模式。小城镇发展模式是大部分农民在自然村落逐步向城镇聚合或转变,是农民市民化的一个重要模式。

1.4 农民市民化所涉及的各种心理与现实的问题及变化

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是农民对城市的认同和适应的过程,是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心理形态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由于城乡间体制、制度的长期壁垒和政策上的缺陷,土地征用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适应,农民面临矛盾的心理状态,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市民进程化十分缓慢。

在市民化进程中对农民的心理状态进行主观和客观上的分析,将农民工分为四个类型的人:能而欲、能而不欲、欲而不能、不能不欲。能而欲型一般是指经济条件比较好、有一定自身素养水平、有一定生存能力的人,他们具备留着城市中生活工作的条件,并且在心理上接受城市生活的生活节奏、行为习惯。能而不欲型一般是指有能力在城市工作、生活,但在心理上不接受城市的生活,便选择离开城市到农村发展。欲而不能型一般指心理上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甚至比较向往城市生活,但在经济层面并没有能力让自己在城市生活。不欲不能型一般在经济上没能力让自己在城市生活得很好,在心理上也不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

对于以上分析的四种农民的心理形态,随着市民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心理类型也会发生变化。他们存在的心理困境是对社会现实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反映。政府在实现农民市民化推动区域农业转型的进程中应当考虑如何加快农民的心理形态转变。

2 市场需求预测及对相关产业发展的促进与带动作用

2.1 长株潭地区的发展战略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引导和培育的七大城市密集区之一,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在国家实施中长期区域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而如今传统农业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生产效益低下,劳动力过剩。长株潭城市群需要寻找新的农业出来实现高产、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

2.2 积极的带动作用

长株潭地区农民市民化推动区域农业转型的研究能够使人们充分了解城乡发展的进程,通过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测度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对长株潭地区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使人们了解长株潭地区城乡发展的基本状况,从而找出长株潭地区农民市民化对推动区域农业转型的影响以及产生的原因的研究。

对农民市民化推动区域农业转型的研究有助于各县域根据现实基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有助于各县(市)发现本地区在推进区域农业转型进程中的优势与劣势所在,从而使各县域依托本地区优势,特色化发展,避免县域之间的趋同化发展,以促进各个县(市)城乡快速、稳定、协调发展。

对农民市民化推动区域农业转型的研究能够为其他地区提供指导与借鉴,长株潭地区农业转型的统筹发展研究能够为湖南省,甚至是中部地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供经验,对我国其他县(市)协调城乡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结语

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实现农民市民化推动长株潭区域农业转型需要更多方面的保障。都市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形体,政府应该加强对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促使都市农业快速发展。增加对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现代化农业科技,逐步远离传统的全手工农业生产。从农民自身出发,农民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市民化,农业现代化提高高素质劳动力。建立套强有力的都市农业服务体系,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充分保障。从建设长株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的角度出发研究长株潭地区农民市民化推动区域农业转型的研究,有利于节约能源,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和良性生态环境的长久性保持。

参考文献:

[1]葛正鹏。“市民”概念的重构与我国农民市民化道路研究[J],农业经济月刊:2006,(9):33-34

[2]熊萍,户籍制度视角下的农民市民化机制探析——基于推拉理论[J],农村经济2012,(6):38-39

[3]吴越,欧阳胜,长株潭区域小城镇发展研究[J],规划师,2006,(11):2-3

(责任编辑: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