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学术界为了评职需要,一些论文质量不高或者缺少实用价值的现象,分析了学术界的倒金字塔现象,论述科研的最终目的及如何提高学术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学术;科研;实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250-01
参加了几次俄罗斯问题研究的学术会议,听过很多专家学者的论述,与会学者的研究方向都是俄罗斯问题,细分为俄罗斯教育研究和俄罗斯的创新研究。其中《中俄大学生民族自我意识特点的跨文化研究》属于心理学领域,《俄罗斯民族性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涉及到俄罗斯历史。所有的一切都是理论论述,并未涉及如何把这些理论真正转化为实践,为增强国力服务,经世治国。如果研究的东西无法为普通大众所接受、亲身践行,那么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
一、学术界的倒金字塔现象
应当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载体的日益更新,人类科学知识在总量发生剧烈增长的同时,在质的方面也m现了新的结构性变化。科学发展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科学界的倒金字塔结构:根据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的研究,美国科学家人数在质量方面呈现出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也就是说,科学家在质的方面是分层排布的。朱克曼的调查结论如下:
人数层次:
493000人口普查时自称为“科学工作者”
313000被录入《全国科技人员登记册》
184000被录入《美国男女科学家》
175000获得过博士学位或受过高级科学训练
950全美科学院院士
72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就科学家的质量而言,科学家的总数大约是优秀科学家的平方数量级,当所谓的科学家人数增长时,其中的优秀科学家数只按其平方根的数量级在增长,这个计算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浩如烟海的科技文献。科技文献按其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也呈现出倒金字塔式的分层结构。事实上,科技文献也有质量和级别的差异,以世界权威性的《化学文摘》为例,其文献条目中75%是来源于全部期刊的9%那一部分。换句话说,只有少数期刊是真正富有使用和引摘价值的。因此,科学期刊的使用价值是很不相同的,只有少数期刊处于金字塔的尖顶,而90%的期刊中的大部分,从一次情报的观点来看是没有价值的。原来所谓的“知识爆炸”。并不像传言的那么可怕。每一百万件文献中,值得你用心去查一遍的不过三万多件;值得你认真读一读的不过千余件;值得你仔细钻研的已不出百篇;能够作为经典,世代传颂的仅数以十计而已。所谓的“知识爆炸”,其中绝大部分不过是我们这个时代知识的一种装点而已。再以科学家人数为例,科学从业人员的剧增并不代表有对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数也在剧增。对推动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毕竟是凤毛鳞角。
二、服务于经济民生是科研的最终目的
中国有无数学者研究中俄的经济、贸易、能源合作,有很多学者研究中俄战略安全合作,可是切切实实和企业对接,为企业普及一些必要的研究成果作为他们对俄投资的参考才是务实的选择。如果一种研究上不能辅助国家政府决策,下不能利于公司企业的实际经营,那就是无意义、无价值的研究。
中俄之间有诸多的利益切合点,所以合作是两国明智的选择。在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敌人。即便我们有很深的历史积怨,即便我们痛惜失去的富饶土地,但是历史我们无法改变。但相较于他国的经济落后又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源于我们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特殊的政治制度、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统治者治国策略的因素……对于无法改变的历史我们只能暂放一边,把目光放在现时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上。铭记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强国安邦为明智之举。
高校的老师一边教书一边搞学术,口号是一方面是科研服务于教学,教学辅助科研;另一方面为科教强省尽微薄之力。可是在我们翻阅很多资料、花费很多时间写出一些文章后,有几个读者去关注这些没有趣味性的论文?有多少被真正应用到实际中,产生了多少价值,这是我们要思考的。如果单纯为了评职称,为了功利性,这样的学术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也有人东拼西凑写出所谓的学术论文,花很多钱发表,职称评完就万事大吉。这样的文章有谁会去读一读,其中有没有有价值的信息?
再看看我们一篇论文的写作过程:首先占有相关领域的绝大部分资料;仔细阅读,融汇百家思想;组合百家思想为一篇新论文,如果可能的话,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或者思想。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一篇文献想寻找作者的思想加以引用,却发现文章的核心思想全是转引别人的,好一点的,加点例子论证一下。整篇论文就是一个组合。
三、与应用结合,提高学术的实用价值
在我开始向科研这方面投入精力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才能理论不脱离实际;如何让我们的研究成果服务于民;如何吸引企业来关注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我们这些搞理论研究的人员,我们的成果和自然科学的不同,转化的价值不易用金钱来衡量,也只能在建设企业软实力时起到一些作用。可是我们很多的中小企业恐怕现在还没有精力去思考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他们在忙于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求得生存。这是很正常的过程,企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一样,也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原始求生存阶段,求自尊阶段,到最后求自由的阶段。但是我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在成立伊始就注重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向建设,那么它会走得更远。
建议以后高校的学术会议能够突破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圈子,走入社会,与企业联合,突出应用性和可实践性,使学术真正起到经世治国之用。
参考文献:
[1]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2-14
[2]徐飞,“知识爆炸”说可成立吗?[J]教育与现代化,1994,(2)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