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天演论”的晋商衰落原因分析及其启示

2013-12-29 00:00:00吴秋生郭泽光
会计之友 2013年26期

【摘 要】 文章根据“天演论”分析了晋商衰落的原因。从“物竞”视角看,晋商衰落的原因在于晋商财东和大掌柜们的顽固保守,这种顽固保守又起因于极度辉煌后产生的守成求稳思想,长期恪守相与文化后形成的思想僵化和晋商财东、大掌柜们长期身居乡野造成的孤陋寡闻。从“天择”视角看,晋商衰落的原因在于晋商漠视当时社会发生的根本性变革,固守失效的封建管控制度、失灵的传统诚信方式、式微的传统盈利途径、消失的故乡地理优势。晋商衰落告诉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对外开放,必须紧跟世界发展主流,必须树立平等与自由、民主与法治、人权与产权等现代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晋商; 衰落原因; 物竞天择

晋商的衰落大体上始于1905年开始的慈禧“新政”,急剧衰落于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创造了“贸易天下”、“汇通天下”和“富甲天下”辉煌的晋商,为什么会在清末民初急剧衰落?这个问题至今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汲取晋商的经验与教训,把握商业与商人发展规律,促进我国现代产业与企业家的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天演论”的晋商衰落原因一般分析

探究晋商衰落原因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仅仅凭直感,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笔者认为,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应当是分析揭示晋商衰落原因的理论依据。“物竞天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其本意是:生物是相互竞争的,能够适应自然及其变化者就被选择存留下来。后来,这种理论被引进社会学,成了社会学分析的重要理论依据:社会组织也是相互竞争的,能够适应社会及其发展变化的组织就会被社会选择保留下来,就会发展壮大,否则,不顾社会发展变化,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顽固不化,就会被社会发展所淘汰。

晋商衰落问题本质上是人类发展的优胜劣汰。因此,“物竞天择”理论同样适用于晋商衰落原因的分析。根据“物竞天择”理论分析晋商衰落原因,必须从晋商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发展变化入手,必须从晋商对当时社会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入手,进行历史的、全面的、深入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为现实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不少人认为晋商衰落的根源是晚期晋商的守成求稳。其实,守成求稳在社会经济环境没有发生根本变革的情况下,往往表现为稳健,仍可能使事业不断取得成功。但是,如果不顾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发生的根本变革及其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守成求稳就会演变为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顽固不化,则不论曾经多么成功、有效的制度和做法,都会被社会发展所“天择”淘汰。漠视了当时社会发展发生的深刻变化,固守曾经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是晋商在清末民初丧失竞争力,被“天择”淘汰的根本原因。

就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言,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巨大变革:洋务运动使中国的现代工商业开始建立;外敌入侵使西方工商企业和现代银行大举进入中国;晚清末期的“慈禧新政”基本建立起了中国的民商法体系;辛亥革命更是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封建社会终结,民主共和政体建立,产权和人权观念产生,国家的经济职能开始强化;新文化运动使民主、科学的观念在中国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启蒙;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不断输入,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交通运输、通讯、造币等技术快速发展。所有这些都彻底改变了晋商原有的生存环境,使晋商经营的原有观念、手段、方法不再有效,甚至使晋商原有的经营业务和优势消失殆尽。

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如果晋商能够发扬善于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乘势而上的传统,及时转型发展,它应当还是能够继续兴旺发达的。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的晋商财东和大掌柜们普遍墨守成规、思想僵化、孤陋寡闻,对急剧变革的社会漠视、恐惧,甚至反感,对有识之士要求改革创新的建议错误理解,坚决拒绝,因而丧失了及时转型、乘势而上的有利时机,导致竞争力急剧下降,终被发展了的社会“天择”淘汰。

二、晋商丧失“物竞”能力的深层原因分析

清末民初的晋商财东和大掌柜们为什么会变得顽固守旧,丧失“物竞”能力呢?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晋商极度辉煌后产生了守成求稳思想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京城内王公贵胄们仓皇间只能携带山西票号的汇票或存单跟随光绪、慈禧出逃西安。他们一到山西就纷纷持汇票或存单到山西票号总号兑换银两。山西票号的北京分号在这次战乱中损失惨重,不但银窖被洗劫一空,甚至很多账本也被侵略者捣毁或掠走。没有账本,票号就无法查验前来兑现的汇票的真伪。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票号原本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客户说明自己的难处,以此为由延期兑付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山西票号没有这么做,他们毅然决定:只要客户拿出北京分号出具的汇票或存折,不管银两数目多大,都如数兑付。这为票号赢得了“讲诚信”的巨大声誉,令其在随后的几年中迎来了空前的繁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自甲午、庚子两役之后,为票庄极盛时代。”(韩业芳,2008)极度的辉煌使晋商“执当时中国金融界牛耳”,成为“当时中国十大商帮之首”,享有“富甲天下”的美誉。但是,这也使得当时的晋商财东和大掌柜们变得利令智昏、盲目乐观、刚愎自用,对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恐惧抗拒,以致慈禧实施“新政”和辛亥革命成功后,晋商财东和大掌柜们依然留恋刚刚过去的辉煌及其经验,固守“包养(质押)员工家属”、“债务全额赔付”等传统做法,拒绝进行组织和制度改革,终被急剧变革的社会所淘汰。正印证了那句古语:“福兮祸所依”和生命周期理论所揭示的规律:“盛极而衰”。

(二)长期恪守相与文化后形成了思想僵化

由于晋商兴起之初以长途贩运为主,为了提高在外地经营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晋商采取老乡成群结伙外出经营,在外地同乡商户自觉结成商会,同乡商户相互礼让、相互帮助等办法;为了控制派外员工对商号总号和东家的忠诚,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晋商采取只任用同乡,包养和质押派外员工家属等办法。这些都促成了具有高度认同的相与文化。这种相与文化,一方面要求晋商各商号之间要自觉划分经营范围,不做霸盘生意,更不能相互拆台;要加强协作,相互担保、互通信息,共同应对市场风险;要对遭遇困难的相与给予全力救助或债务豁免,共渡难关,不得逼债,也不得跟“相与”打官司;要自觉参加山西商会并严格遵守商会制定的行规,彼此间的矛盾要自行或通过商会协商和解。这些可以使晋商紧密团结,一致对外,形成对其他商帮的竞争优势和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它又要求晋商只能任用同乡,只能相与同乡,久而久之形成了封闭的文化环境,没有了不同思想、观念、行为等文化碰撞,有的是越来越固化和强化的号规和行规,特别是晋商达到辉煌顶点的时期,财东和大掌柜们越是自我感觉良好,就越信赖既有的号规和行规,就越是思想僵化,终使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丧失殆尽。

(三)晋商财东和大掌柜们长期身居乡野造成了孤陋寡闻

由于晋商兴起之初,贸易以陆路货运为主,山西正好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贸易通道的要冲和中转站地位,因而晋商能够借势“开中制”崛起。故乡的这种优越地理位置使其自然而然地称为晋商经营的大本营。又由于晋商实行相与文化,只任用同乡,为了加强对派出员工的控制,又要求大本营必须设在故乡,从而不断强化故乡作为大本营的地位。这种始终以故乡作为大本营的状况,使得晋商的财东和大掌柜们长期居住在晋中小城和乡下,得不到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和熏陶,见识和对外交往少,因而大多孤陋寡闻,胆识有限,几乎没有把握国内外商业行情及其发展趋势的能力,更难以对少数派驻大城市、见过大世面的有识之士提出的改革创新建议作出正确理解和判断,因而只能求稳守成、因循守旧。

三、晋商被“天择”淘汰的深层原因分析

清末民初晋商不合时宜地固守了哪些制度和做法而导致被深刻变革的社会“天择”淘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固守封建管控制度,不符合新社会人权保护要求,最终失效

晋商的票号等经济组织是以人身依附和控制为组织基础的:员工入号需要有豪强名流担保,员工外派需要包养(实质是质押)其家属,员工违反号规需要处罚其本人及其家属、担保人等。“凡遇破产,不问原因如何,均须严惩,……如分店发生损失,认为经理人过失时,则经理人及其家属全体,对于总店均不可不负连带损失赔偿责任。损失赔偿之未终了之前,下其家属于狱,将彼等之财产全部没收。”“分号重要职掌之人员,均由总号选派,既经派出之后,家族即由总号赡养,实则以此为质,不啻作为保证。在分号任事之时,一切需要,悉取于公,详细列账,存以备查。关于必要之交际,均由号中开支公款,并由号中特备华美衣服,以供使用;来往家信,例由总号代转,不得自由寄发,借此以便检查;及至任事期满之后,持账交诸总号,经总号复核无讹;如在任事期内,确能尽力于职务,或有额外劳绩,号务大有起色,则由资本主酌给酬劳为报,并归还其家属,或者仍回原号之任;如有不能称职者,则由总号调回察看,再定去留;至于舞弊营私,一经发觉之后,则酌量情节之轻重,以定惩戒,甚至没收其财产,拘留其妻孥,不稍宽容,毫无情面。”(东海,2008)这些做法在封建社会是可行和有效的。但是,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封建社会的终结,民主法治国家的建立,平等、自由、民主、人权、法制观念的确立,顽固的票号财东和大掌柜们仍旧采用的这些人治手段,都成为非法的手段,也就失去了效用,票号等经济组织的土崩瓦解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晋商的晚期,驻外经理人员,不执行总号规定,贪污作弊以致劫资潜逃的事例也不少。”(孔祥毅,2008)此种情况就是这种人治手段失效的必然表现。所以,不是辛亥革命摧毁了晋商,而是守旧的晋商被辛亥革命推动的社会变革和发展所淘汰了。

(二)固守“晋商式诚信”,不符合新社会产权保护要求,最终失灵

“晋商式诚信”是其在清末实现辉煌的根本秘诀和保证,其核心内容有两条:一是以人的信誉为经营活动的基础,因而它只与官府、官僚、官办经济组织、大商号做生意,“票号营业向主对人信用,不重对物信用”。“小商号与人名,则囊不交易。”“货物抵押或不动产抵押,则囊不许做”(范椿年,2008)。二是对债务承担全额赔付责任①。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没有产权观念的情况下,属于个人的物的信用是不存在的,因而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也都不存在,因此,“晋商式诚信”是符合当时社会环境和商业规律的行之有效的商业精神。

但是,随着19世纪末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现代产业开始出现且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经济得以产生和发展,事实上的法人组织陆续出现,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西方列强不断入侵,西方政治经济制度逐步引入,西方现代银行和其他企业逐步进入。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民间和外国列强要求国家承认并依法严格保护私人产权的呼声越来越高。迫于越来越强大的压力,慈禧太后从20世纪初开始实施所谓“新政”。1903年4月,清政府命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参订商律。同年9月,商部成立,统管商务、工矿、铁路等项。此后商部奏定颁发了一系列奖励工商、振兴实业的章程,如商部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铁路简明章程、矿务暂行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华商办理农工商业赏爵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刘平,1999)。经过几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中国的民商法体系。这一方面使中国从此有了受法律保护的私人产权,有了可做贷款抵押的物的信用,有了真正的法人组织,有了有限责任制和无限责任制的企业,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同时有限责任制的西方银行也得以大举进入中国,与票号等展开激烈的业务竞争;另一方面使传统的“晋商式诚信”失去了其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商业经营的个人信誉基础已经为资产信用基础取代,债务全额赔付观念已经为有限责任赔偿和无限责任赔偿观念取代。但是,此时仍处于兴盛巅峰而因循守旧的晚期晋商财东和大掌柜们依然固守传统“晋商式诚信”,“仍效甲午、庚子时应付存款之法,提则应之,索则偿之”。(孔祥毅,2005)结果其经营活动必然是风险和成本越来越高,与西方银行和中国现代银行的竞争节节败退。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拥有充分人权的人已不能再作为债务的抵押,封建官府、官僚已被消灭,法制和产权观念得到强化和确立,传统“晋商式诚信”的适用环境彻底消失,其迅速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三)固守传统经营模式,导致盈利机会丧失,最终走投无路

晋商后期的主要业务是票号经营的白银汇兑和存贷业务。这是一种获利途径较多的业务,包括收取的汇兑手续费(汇水)、收取贷款利息和获取不同成色白银“本平”折算形成的“平余”等。这也是一种获利金额巨大的业务。由于晚清时期国家动荡,国力衰弱,规章制度不健全,对金融手续费率、存贷款利率和白银折算率等,都是由各家票号自行规定和掌握的,比率自然很高,获利十分丰厚。这也是形成晋商“富甲天下”、空前辉煌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种景象随着慈禧新政的实施,中国首家国家银行——大清银行的1905年建立而逐渐改变了。大清银行凭借国家信用陆续发行纸币逐渐取代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地位,1910年清朝颁布《国币则例》二十四条,划一银币及铜币之重量和成色;民国成立后即着手发行统一的银元货币和纸币。所有这些都使晋商盈利的主要来源“平余”逐渐消失了;相关的汇水也逐渐枯竭,晋商的盈利途径不断被挤压,盈利能力不断下降。如果此时,晋商能够把当时仍然比较雄厚的财力尽快投入到现代银行的兴办或其他工商实业中去,依然可以华丽转身,实现转型,创造新的辉煌,但遗憾的是,利令智昏、思想僵化、无知胆小的晚期晋商财东和大掌柜们,拒绝了李宏龄等有识之士要求改组票号,建立现代银行的建议,终使晋商走投无路。

(四)固守故乡大本营,自绝于现代经济大舞台,最终被边缘化

在以陆路货运为主的商业时代,晋商的地理优势可以使其获得贸易成本和时间上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地理优势又促成了晋商相与文化和固守故乡为大本营局面的形成。这也是导致晋商衰落的重要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贸易以陆路货运为主的格局,19世纪海洋货运方式崛起,20世纪又兴起了航空贸易。随着货物运输方式的转变,贸易中心出现了由马路中转小村镇向铁路中转大城市转变,再向海运起止的沿海港口大城市转变的趋势;经济活动范围由地区拓展到全国,再拓展到全球;经济活动主体出现了由地域商帮抱团竞争向各地企业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再到各地企业自觉分工、相互渗透的趋势。

1840年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也开始输入我国,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使我国的机械制造工业开始起步,20世纪初铁路开始建设,海洋运输开始快速发展,贸易中心开始向沿海大城市转移,贸易活动开始需要全国视野和国际视野,地方商户抱团经商已无优势,获取和拥有更多商业信息、科学技术和经济资源开始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把企业总部设在沿海大城市,便于与国内外客商进行信息、技术和物质资源交流,成为企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按理,这时的晋商应当将总部及时迁至京城或沿海大都市。如果那样,晋商不仅可以获取更多更及时的商业信息、技术和物质资源,抓住市场机遇,拓展业务范围,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盈利能力,促进业务发展,而且还可以使晋商的财东和大掌柜们拓展视野,增加对外交流机会,提高自己的胆识,就有可能使他们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实现再度转型和创新,再造新的辉煌。但遗憾的是,深受相与文化禁锢和相与机制束缚的晋商财东和大掌柜们依旧固守故乡,失去了总部迁往沿海大城市可能获得的各种有利因素,与现代商业中心渐行渐远,与经济发展全球化、一体化背道而驰,自绝于现代经济大舞台,被“天择”淘汰也就自然而然。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分析明清晋商衰落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明清晋商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晋商的顽固保守。这种顽固保守产生的深层原因是极度辉煌后产生的守成求稳思想,长期恪守相与文化后形成的思想僵化和晋商财东、大掌柜们长期身居乡野造成的孤陋寡闻。这种顽固保守导致晋商衰落的原因在于当时的晋商漠视了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不合时宜地固守了封建管控制度,导致失效违法;固守了传统诚信方式,导致竞争力急剧下降;固守了传统经营方式,导致盈利机会丧失;固守故乡大本营,丧失了地理优势,导致自己被边缘化。

晋商衰落的原因至少给了我们如下几点启示:

1.任何组织都必须依据客观环境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方式和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才能生存和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客观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发展。在组织处于顺境或兴旺时期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2.对外开放、广泛交流、大度包容、善于学习、博采众长,是组织创新发展、永葆生机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法则。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趋势、大背景下,开放、包容、学习、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3.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大趋势,主动融入社会发展主流,尽快占领科技、信息、区位等领域的制高点,是组织抓住发展机遇,获取竞争优势,防止被边缘化、被淘汰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法。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日益加快的大趋势下,这一点越来越重要。

4.平等与自由,民主与法治,尊重人权和保护产权是日益强化的现代社会基本价值观,组织的管理制度和职业的道德准则都必须建立在这些基本价值观之上,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否则,管理制度和道德准则就是无效的,甚至是反动的。

5.传统文化如晋商的“相与”文化、“晋商式诚信”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的。不顾社会发展而固守传统文化,即使传统文化当时很优秀,也可能成为组织发展的桎梏。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根据所处社会环境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借鉴和扬弃,进行改造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韩业芳.调查山西票庄记[A].晋商研究早期论集(1)[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

[2] 东海.记山西票号[A].晋商研究早期论集(1)[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3-54.

[3] 孔祥毅.晋商与金融史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57.

[4] 范椿年.山西票号之组织及沿革[A].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晋商研究早期论集(1)[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63.

[5] 刘平.慈禧新政评议[J].学海,1999(5):74.

[6] 孔祥毅.苏商与晋商:竞合、差异、经验与教训[J].新晋商,2005(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