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出没》10分钟1句脏话真够脏!

2013-12-29 00:00:00郑重
中国民商 2013年11期

最近,广州市民梁女士反映,动画片《熊出没》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自己六岁的儿子也超喜欢看。然而,孩子却从片中学来满嘴脏话,例如“见鬼”、“臭狗熊”、“去死”、“笨蛋”等不雅词语。“问他和谁学的,他竟然说和《熊出没》的主人公光头强学的。”

梁女士随即观看了一集该动画片,“没想到仅仅十多分钟,就出现21 句此类脏话”。另一位家长陈女士也反映,“孩子看得入神时,不管走路还是说话,都像主人公光头强。”

为验证家长们所说是否属实,笔者随机抽看四集该动画片,发现片中“可恶”、“去你的”、“去死吧”等词语的确频频出现,而主人公则操着一口某省的方言。

笔者以为,《熊出没》制造了中国动漫史上一场空前的语言艺术大观——暴力语言肆虐的温床。

“暴力语言”过于集中,台词已经不是一种幽默,而是一种恶趣,一种“精神仇杀”。当骂人都能变成一种艺术的时候,当语言暴力变成一种“精神仇杀”的时候,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可想而知,让他们崇拜的只想骂人,仿佛谁骂得花、骂得欢、骂得比泼妇还混——谁就更有智慧。记得高尔基说过:“语言的暴力和暴力的语言都是社会畸形的显现。”本片宣传的似乎就是一种“精神仇杀”式的语言模式。

在现代文化生活中,暴力文化已经成为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在现实中却基本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大众媒体对暴力限制太少,虽然我国一直都在限制色情和暴力内容的传播,但在实际做法上往往是限制色情不限制暴力。

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孩子可以很广泛便捷地接触到暴力场面——而语言暴力更加泛滥成灾。特别是我国对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没有分类,更没有因为其中有暴力内容而限制孩子观看。

更不可理解的是,成人往往因为一些影视作品是描写正义的战争或正义的行为就让孩子观看,即使其中的暴力场面十分恐怖。其实,孩子在有暴力场面的作品中并不见得能理解什么是正义,相反地,他可能学到的只是其中暴力的行为。在青少年暴力犯罪中,不少精神动力就是出于所谓的英雄崇拜,在他们所谓的英雄崇拜中,孩子们感受更多的是一个人有了力量后,就可以得到很多想得到的东西,而且从中能找到强大感和威权感。

在暴力文化熏陶中长大的很多孩子,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畸形的,不健康的。在某些孩子的暴力犯罪中,如抢劫、杀人等,他所想获得的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很多时候还有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一种盲目地追求和肯定。

恩格斯说过:“文艺家应该是最具有羞耻心、最高尚的精神贵族,不能因为利益就泯灭自己的良知。”

如今某些动漫界从业者因为种种利益的诱惑与追逐,让良心和自律退居一边。耻感的缺失,让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为了所谓的一夜暴富,一夜出名,一味追求高收视率、高票房,强调视觉冲击力,不顾社会教育功能,而加入暴力甚至色情因素,实在不应该提倡。

《熊出没》的语言暴力泛滥,拷问的不仅是动漫从业者的良知,更拷问着全社会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