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汽车产业情有独钟,缘由之一,就是这个产业的许多朋友人品好、学问好、有大家风范。吕福源便是其中一个。
2003年,中国首次设立兼管国内商业和外经贸的商务部。汽车人吕福源担任了第一任部长。
他是一位“草根部长”。“文革”中从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梨树县一个粮管所做电工,后来调入一汽红旗轿车厂。从冷气装配工做起,一直作到副厂长、总经济师。在一汽,他主持了许多引进谈判,是大家公认的谈判专家,被称为“一汽的基辛格”。
90年代初,大众汽车公司在美国威斯特摩兰的一座高尔夫工厂停产,一汽派吕福源去德国谈判收购。大众开价3900万美元,而一汽只筹到2000万美元。谈了21天,大众让到2500万美元,还是谈不拢,大众只好送客。
在送别晚宴上,精通外语的吕福源听到德国人相互谈起,奥迪正因销量太低亏损面临裁员。来之前他从国家计委听说,将进口两万辆奥迪散件在一汽组装公务车,于是神来之笔地向主人提出:如果我大量买你的奥迪散件,你能不能把美国工厂的设备送给我?
于是双方谈判重启,最终达成协议:一汽购买14500辆奥迪散件,大众把年产30万辆高尔夫轿车的全套设备无偿赠送给一汽。
许多人爱读书,比如我,但是到不了吕福源的段位。
他说,北京有中国最大的图书馆,这是到北京工作的一大乐事。搬到北京的第一个星期天,他们夫妇俩带上一对儿女,背着面包和水壶,兴冲冲地直奔国家图书馆,一家人泡在不同阅览室流连了整整一天。
吕福源出国的公务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逛旧书店。有一次他在国外一家旧书店看了一天书。结账的时候,老板说:我观察顾客选什么书,就能猜出他的职业,但是你看书很杂,猜不出你是干什么的。吕福源调侃说:我是当教师的。老板说:我这里有一本绝版书,你要是说得出内容,今天你买的书我全部给你打对折。结果吕福源不但说出了书的内容,还说出相关背景,让老板深为折服。原来这是一本“二战”后谈及全球经济走向的书,很有见地,但是作者去世得早,书印得少,存世的已经没有几本。吕福源曾在英国一家图书馆看过这本书,看得入迷,专门复印了一本带回国细读。
从长春到北京,吕福源搬过几次家,客厅里摆的始终是80年代一汽安置知青的三产工厂做的简易人造革沙发;唯一添置的家具,是摆满书的几个大书架。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这样的部长。
当官而不说违心的话,恐怕并不容易。90年代中期,某部门召开媒体吹风会,要刹一刹当时并不存在的“轿车热”,请吕福源到会支持他们的观点。他抛开别人为他准备的讲稿,说出后来广为传播的一段 “名言”:为什么要发展载人的汽车,12亿人的中国搞现代化,人流比物流更重要。拉4个人的轿车比拉4吨石头的卡车有更大的生产力。
2001年1月2日。我从澳大利亚回北京,在飞机上意外遇到转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吕福源。
旅途漫长,最好聊天。谈及即将面临“入世”考验的中国汽车业,吕福源说:参与全球化,中国必须有自己的骨干行业和骨干企业。汽车合资企业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按中国的长远利益来搞。他说,美国是一个大市场,5%的汽车更新,就是200万辆。在新世纪,中国是全球唯一可以和美国比肩的大市场。我们向跨国公司开放了巨大的市场,就有资格要利润、要技术。
2003年全国人代会上,吕福源被任命为商务部首任部长。当年9月,他被检查出患了癌症,还是带病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以正式成员身份赴墨西哥坎昆参加WTO第五次部长级会议。会上,他不顾病情,参加了25场双边和多边会议。回国时,已经错过手术的最佳时机,2004年5月18日,59岁的吕福源去世。
一个好人就这么走了。他的那位继任者最近成为街谈巷议的新闻人物,但是与他的名声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