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水事

2013-12-29 00:00:00
中国周刊 2013年10期

旧时的“东方威尼斯”,在城市发展的迷失中,终于醒了过来。

李鹤脚穿皮鞋,但几个健步就沿着很陡的土坡,跃上了城墙。

“这是从小练就的功夫,小时候我整天在城墙边爬上爬下”。

这是开封老城西北角的一段老城墙,城墙上有树有草,很有点“野”的沧桑感。不过,由于植物根系会对城墙造成破坏,这里不久将被整修。

李鹤站在城墙上,一边讲着古城的历史,一边指着不远处的亭台楼榭说,“下边是清明上河园,左边是翰园,那片水,就是龙亭湖,向南的那条河是刚修复通航的御河。它南端连接的就是包公湖。这一河两湖,一下子就让开封找回了水城的感觉”。

李鹤,一个40岁的开封人,从小在城墙下的湖边长大。一度让他最讨厌的就是开封的水,“又脏又臭”;现在,他最为这座城市欣喜的,还是—水。

- 1 -

打开开封地图,城区内有两片明显的蓝色,北边的是龙亭湖,南边的是包公湖。包公湖畔即包公祠。包公祠正对着的街道叫向阳路。

李鹤小时候就生活在此附近。他的生活区域,那时不仅有包公湖,连向阳路也是一条河。一边是老城墙,一边是河与湖。这就是李鹤幼年的城市印象。

开封自古就是一座水城,有“四河连五湖”之说。唐代之后,更是因为占据河运要塞(黄河、古运河汴河段均流经开封),而成为多朝都城。湖光水色占到了古城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

李鹤小时候经常听老一辈人讲,家边上的包公湖水清得很,有荷塘,有芦苇,还能捉到一两斤的鲤鱼,大家都在水里游泳,那是十分惬意的事。

等到李鹤上小学时,仍有人在此游泳,只不过,“那水实在太脏了,幸好我当时不会游”。那时也没人叫包公湖,都叫“包府坑”。

年年“翻坑”,成了李鹤对“包府坑”的最深印象。开封人人都知道“翻坑”是什么意思:每到夏天,湖面上就经常出现大片死鱼,打捞上来的死鱼会被运到西瓜地里充当肥料,但死鱼的腥臭味会在湖边弥漫多日,谁家生活在湖边那可是交了“霉运”。

“翻坑”的重要原因是湖水成了死水,并成了排污坑。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城市的发展,开封市开始大规模填湖造地,一些河流干脆变成了大口径排污沟,水系也全被割裂。为了改善城市交通,部分河道被掩埋或成为暗渠,上面则变成了马路。在李鹤印象中,向阳路就是在1980年代中后期由河道改建成马路的。

而今天游客在开封看到的美丽御河,其实此前也曾变身过菜市场以及杂乱的街巷。李鹤后来在开封市实验中学读高中,每天都要骑车穿过这个菜市场,再走两条小胡同,才能到达学校。

“水城”没落的同时,开封最引以为豪的古城墙,也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明清时期一直保存下来的5座城门,早在“文革”时被拆光,留下的城墙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少城墙甚至就在居民院里,李鹤回忆说,“有的干脆将城墙当成房屋的一面墙来使用了”。

- 2 -

李鹤高中毕业去当了兵,复员回家后,于1997年到了开封市燃气总公司上班。

那一年,对于很多开封人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当年,市里决定在原址上重新修建开封的西城门—大梁门。可财政缺钱怎么办?捐款!当时各企事业单位、各类团体都被发动了起来。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共募集100多万元。今天人们看到的最主要的开封城门,就是这座靠众人集资建起的大梁门。

有了城门,开封古都的记忆开始被一点点捡拾了起来。开封水城的恢复也渐渐提上日程。

2002年,“四河”之一的广济河被先行整修,龙亭湖与铁塔湖实现了水系连通。这被称作“水系治理一期工程”。

这多少意味着,在迷失几十年后,开封终于醒悟过来,似乎突然明白了“我是谁”。

接下来的2003年,李鹤记忆犹新。这年3月,包公湖景区周边整治工程启动,不仅对周边环境提出一系列治理措施,更是决定实施引清入湖,让水活起来。这成为媒体当年评选的“打动开封”十件大事之一。

也是在2003年,李鹤所在的开封市燃气总公司迈出了开封市公用事业单位改制的第一步。由新奥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与开封市发展投资公司共同组建的开封新奥燃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李鹤由此成为新奥集团的一名员工P5YfVWTMrSeFhhF1rMonSQ==

李鹤印象中,2003前后的那几年中,治水是开封的关键词,政府和民众都在讨论水的问题,“城市经过二三十年发展后,生态成了新的关注点,大家想生活得舒服点,不能再容忍臭水坑了”。

2004年底,开封“水系治理二期工程”开始研究,由于这次治理涉及的城区更广,要求更高,在之后两三年中,方案多次调整,并两次向市民公示规划方案。

其间,包公湖水质还没能得到彻底改观,在2006年的“大河论坛”上,还有“翻坑”的报道和热议。在开封市环保局公布的2006年环境公报中,包公湖水属于劣Ⅴ类。这也使得“二期工程”迫在眉睫。

2007年1月,“二期工程”正式启动。工程规划让开封人充满了憧憬:疏通新河道“御河”,南接包公湖,北连龙亭湖及清明上河园,使水系都能引入黄河水,并实现真正连通;沿河设置小型码头,全线通船;河道两侧建设宽绿化带及步行道;沿岸设置特色商业及人文景观。

目前御河已通航1.9公里,看似不长,但连接着开封最重要的水系,按照老开封城的概念,也算是连接了老开封的南城与北城。而且,在1.9公里的河道周边,既有李鹤上学必经的菜市场,也有企事业单位,更有不少棚户区居民,所以,5.5亿元的投资额看似不高,但这几乎成了开封近些年来最庞杂的工程,也成了开封的“六年抗战”。

- 3 -

2013年8月31日,李鹤第一次坐上了御河的游船。之前的5月1日,御河通航已开始试运行。开封“六年抗战”正式宣告结束。

御河修好后,李鹤曾在岸边走过多次,“基本上就是大的城市公园,真的是城就是景,景就是城”。但当他坐上御河游船,从包公湖驶向龙亭湖时,荷塘石桥、凉亭、戏楼、遛弯的市民,不断在眼前闪回,清澈的河水映出两岸景观和民居倒影,他仍然感觉“不太真实”,“在岸边是你在看画,在船上是你就在画里”。

更让他感觉“不真实”的原因,是他对这幅“画”的前身是那样的熟悉—污水、垃圾、杂乱的小巷和菜市场……

现在,御河成了开封“水城”的点睛之笔。在开封市市长吉炳伟的介绍中,“一河两街三秀”将成为开封旅游的经典代表。“一河”就是指御河,代表着“水城”;“两街”,是指承载开封传统文化的书店街和鼓楼街;“三秀”,是指将现代演出与水城、古城文化相融合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以及即将推出的“O秀”项目和大型室内剧目《千回大宋》。

李鹤说,今后游开封,就不只是来看城墙了,还要来看水,而且不光是老城区的御河、龙亭湖、包公湖等,“连开封新区都有水看,那里正建着一个西湖”。

记者在开封新区规划馆看到了李鹤所说的开封西湖规划。整个开封新区建设的灵魂理念即“生态城”,中部是绵延6公里的森林公园,东部即长约5公里、宽约1.2公里的西湖。西湖融农业灌溉、市区工业用水、河湖补水、旅游观光为一体,有望于明年五一向市民开放。

李鹤说,他们公司承担着开封新区及市区众多企业的清洁能源供应任务。清洁能源的使用,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一环,现在,他们公司已在开封为200多家工商业户供应天然气,每年可减少大量污染物排放。

最近李鹤正在忙着筹备开封新奥10周年庆典。他觉得挺荣幸,从小就生活在包公湖边的他,对生态的理解,可能比一般开封人更为深刻,现在公司的业务恰好又与城市生态相关,“呵,也算是一种巧合吧”。

李鹤不止一遍地说,“开封人懂生活啊,我曾经数过广场、街边、城墙下的各种休闲活动,跳舞的、唱豫剧的、打拳的等等,不下40种!现在恢复了‘水城’,那大家就更有得玩啦。”

时间回到十三世纪,马可·波罗曾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汴京,“汴河直通运河,北连通州、南通杭州,城内六条水系,和我的故乡威尼斯何其相似乃耳!”

李鹤说,如果开封真能恢复成“东方威尼斯”,“那就忒拽了”。

他一激动,话音变成了浓厚的河南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