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X:不再一枝独秀

2013-12-29 00:00:00
世界博览 2013年1期

凭借优越的硬件和技术,IMAX在国内巨幕放映市场上保持了十多年的垄断地位。因为看重其品牌效应,国内制片方和放映商也乐于与IMAX合作。但随着影院投资不断深入二三线城市,中影、保利、万达等影院投资商纷纷推出自己的巨幕放映系统。

《阿凡达》上映时的2010年上半年,IMAX在大陆的屏幕数量不过23块,而到本月22日,第100块屏幕将亮相成都万达影城金牛店——以每半个月新增一块屏幕的速度,IMAX在中国一骑绝尘。

但从去年开始,由影院研发的巨幕系统也纷至沓来。保利影业和紫荆影业去年分别推出Polymax和Auro 3D巨幕系统,和IMAX有密切合作的万达今年上半年也推出了X-land双机巨幕,橙天嘉禾和博纳影业等院线也都传出了研发巨幕系统的消息。

在国产巨幕设备中,“中国巨幕”受到最多关注。这一系统由中影数字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发,去年8月在北京测试成功,到明年上半年结束,全国将有至少50块中国巨幕投入商用。换言之,未来六个月,全国每月至少有8块“中国巨幕”密集开业——这是比IMAX还要生猛的速度。

IMAX尽管在国内有着巨大的品牌效应,但其不菲的成本一直为影院所诟病。综合多位电影业人士的说法,安装一块IMAX巨幕需要1500-2000万元,开始放映后每年的维修和品牌使用费可能上百万,还不包括票房分成。而根据陈京民的介绍,安装一块“中国巨幕”的费用仅需400万元,“后续的维修费用只要几万块钱”。其他品牌的成本更低,保利的Polymax巨幕价格不到300万元。

IMAX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电影系统,有自己的一套放映和选片标准,要在其屏幕上放映,电影必须提前至少一个月进行转制。今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之前,IMAX影院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无片可放。

为解决片源瓶颈并增加影厅收益,IMAX从2010年开始与华谊兄弟等制片方合作,将国产大片转制成IMAX版本,但今年有IMAX版本的五部国产影片中,已上映的前三部作品票房都低于预期。由于“国产保护月”和独占放映协议的出现,让IMAX旱涝保收的好莱坞大片今年则多次面临争抢IMAX影厅的局面。

和IMAX不同,保利Polymax、万达X-land等国产巨幕都声称任何影片不需转制就可直接放映。“中国巨幕”尽管需要转制,但“不超过10天就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