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的多样余生

2013-12-29 00:00:00方亮
世界博览 2013年1期

作为政客,戈尔巴乔夫已经死亡,但作为一个“前历史风云人物”,他的生活仍是极为丰富多彩的。

11月22日,前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带着自己的第六本书《孤独相伴》,在莫斯科与读者见面。他说,这本书献给已经过世的妻子赖莎。书中包括了戈氏亲身经历的苏联解体前后的史实,这些恰恰也是读者最为关心的内容。这位身形臃肿的昔日苏共总书记已然老态明显,新书的面世使其再次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和前几本回忆录一样,戈氏的新书《孤独相伴》仍在市场上表现不俗,短短数周就已进入畅销榜单。

发布会上,戈尔巴乔夫再次做出将重建曾由自己领导的“社会民主党”的表态。其实,自2007年俄当局取缔了这个政党之后,戈氏就数次做出过同样的表态,包括去岁今冬普京遭遇公民示威后,他宣布将联手富豪亚历山大·列别杰夫组党挑战普京的那一次。毫无例外,戈氏的宣言从未有一次能在朝野搅起浪花,正如俄政坛权威研究者格列布·帕夫洛夫斯基称,即使戈氏复活了这个党,它也不过只是一具“政治僵尸”。

写书是极为个人的事情,媒体对戈氏新书发布会的广为报道证明了这位苏联末代掌舵人仍被公众所关注,但对其欲重趟政治洪流等表态的普遍不屑,则体现出这位已81岁、在俄民众眼中俨然一个失败政客典型的老人早已没有任何政治前途的事实。

不幸的人

1992年9月4日,俄罗斯“奥斯坦基诺”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收到一盒从法国寄来的录像带,里面是两部纪录片:记录苏联解体过程中政治高层命运的《官僚集团》和讲述戈尔巴乔夫退休后头两个月生活的纪录片《戈尔巴乔夫——第一孤独》。随后,两部片子都在电视上播出,刚刚经历苏联解体的俄罗斯民众首次看到了那个刚刚逝去的时代里最重要符号在后苏联时代的日子。随后,该片在全世界流传。

据该片导演瓦西里·格里高利耶夫介绍,戈尔巴乔夫一直不肯答应拍摄这部记录自己退休生活而且是最落魄一段的纪录片。但当看到自己昔日的同僚雷日科夫、谢瓦尔德纳泽、雅科夫列夫等人都已出现在《官僚集团》的片子中时,他改变了主意。

其实,这种反复已经显示了戈尔巴乔夫的不自信:他不愿独自暴露在公众面前,有昔日同僚的陪伴,他才能感觉好些。

在片中,戈尔巴乔夫坦承由于退休金微薄,他已决定尽量多赚些美元。戈氏的退休待遇问题是叶利钦于1991年12月23日即苏联解体前两天亲口告诉他的。2Uhjdn/yhqALv5vuPwOeU1Cy1m7YdL14O+OMI4NXFGO4=1日,叶利钦与其他独联体同僚在白俄罗斯别洛韦日森林一同商定了这一问题,当时他们为戈氏确定了每月4000卢布退休金以及“吉尔”专车、保镖、厨师和佣人等待遇,但其中不包括戈氏及其家人的豁免权,这同叶利钦退休时的待遇形成了很大区别。

当第二年俄罗斯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戈氏的退休金只相当于区区2美元。他或许已经开始后悔没有事先商定退休金随通货膨胀率上涨的条件。他的助手向叶利钦去信,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却得不到任何答复。最后总统办公厅为他提高了退休金,但也就提高到了210美元。

戈尔巴乔夫曾对日本记者说,1991年12月23日那次是他和叶利钦的最后一次碰面,当时两人曾有口头约定:叶利钦于12月30日进驻克里姆林宫,之前的时间留给他收拾东西。但在27日,戈尔巴乔夫的助手在克里姆林宫内的办公室内突然发现了叶利钦、哈斯布拉托夫和布尔布利斯等人,地上还躺着几个空的威士忌酒瓶。

闻知这些,戈尔巴乔夫默默地离开了克里姆林宫,没有与叶利钦做任何争论。

在格里高利耶夫的纪录片中,戈尔巴乔夫同妻子赖莎一同在他卸任的那个冬天的寒风vs6OQQj3K1PliK1qnCpxjhh6dhztFaJLWiZqgtfXelQ=中散步。妻子为他围上围巾,这一细节成了一种标志:从“819事件”后他在莫斯科疲惫而警惕地步下飞机,到他被施舍般地接受退休待遇,再到他无奈地被叶利钦从克里姆林宫提前赶走,他一直十分无力,无从保护任何人。此时,爱妻保护下的戈尔巴乔夫才最为真实、自然。

在纪录片拍摄之前,戈尔巴乔夫对格里高利耶夫说,他不想给人一种“不幸的人”的印象。但最后几乎所有看过那部片子的观众都得到了这样的感受。在那种时代背景下,这种印象是无法避免的。

1996年总统大选时,戈尔巴乔夫参选,结果其得票数居然少于他依照选举法为了参选而募集的推荐人签名数量,闹出了一个天大的笑话。这一事实当然同其在解体后的落寞极为契合。这些如同今日人们对待其重建政党宣言的态度一样,都显示了作为政客的戈尔巴乔夫已经彻底死亡。

多样的余生

同落寞的后苏联政治境遇相比,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前历史风云人物”的生活仍是极为丰富多彩的。

别看他的退休金是最后借着俄联邦在叶利钦退休时为退休国家元首制定的专门法律才得以提高,戈尔巴乔夫在退休后并不缺钱花。他为世界知名品牌做广告、四处演讲、接收采访、出书,这些都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频繁的图书出版。这些年来,他陆续出版的多本回忆录都能在市场上有不错的销路,而且往往是历史研究者们的案头必备史料。

如今已81岁的戈尔巴乔夫仍然笔耕不缀。2008年他出版了《理解改革》,2010年《回应时代挑战》的发言稿选集面试。几乎在《回》一书出版的同时,戈尔巴乔夫通过采访为自己的新书做起了广告,他表示自己已经创作完成了一本名为《孤独相伴》的回忆录。两年后,这本书正式面世,并立即在市场上热卖,登上图书销量排行榜前十位。

在书中,他痛苦地回忆了1999年去世的爱妻赖莎。当然,他也不忘继续保持对叶利钦的批判态度,这是这20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的事情。1993年,他曾面对法国记者做同样的表态,结果专车被叶利钦换成了档次低于“吉尔”的“伏尔加”。赖莎去世时,叶利钦曾派专机将其遗体接回莫斯科,外界由此开始炒作戈叶这对“世纪敌人”的关系,但戈尔巴乔夫不显然打算因此对叶利钦嘴下留情。在这本书中,戈尔巴乔夫首次披露了叶利钦曾在1987年主动要求退出政治局后,又央求自己不要开除他的事情,其中叶利钦在这一系列事件后曾试图自杀的内情着实引人关注。

此外,戈尔巴乔夫还将其改革期间的种种过往和见闻回忆出来,诸如政治局内部在具体问题上的决策过程等内情,这又将是历史学家研究的重点。

其实,对戈尔巴乔夫的关注何尝不是俄社会对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的不断思索。历史中的戈尔巴乔夫代表着俄罗斯民族一次求索的尝试,其代表的道路到如今已经遭遇普京的强力反转。但当普京的反转也并没能让外界看到最理想的结果,人们自然想再看看曾经的那条道路的领路人的看法。这也是去年戈氏80大寿时梅德韦杰夫授予其勋章一事被广为关注的原因。

美国《纽约时报》将戈尔巴乔夫称为“最伟大的失败者”,这一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诠释了不同视角下这位风云人物的历史意义。从俄罗斯人的角度来看,戈尔巴乔夫亲手葬送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并部分开启了一个充满混乱和悲惨的时代。但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不管他以什么为代价,他都推动了国际体系乃至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尽管其幅度大小仍见仁见智。

这样一个人物,注定是复杂又不凡的,有精彩,也注定会有落寞乃至悲惨。戈尔巴乔夫在后苏联时代的种种遭遇已然证明了这一点。

抽文:当第二年俄罗斯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戈氏的退休金只相当于区区2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