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饮食的民间传说

2013-12-29 00:00:00周惠民
世界博览 2013年1期

(导语)清朝皇帝天天吃鸡、鸭炖菜,见不到几样青菜,所谓穷极奢侈,都是野史传闻。

这几年流行清宫剧,从1644年顺治入关到1912年宣统退位为止,十个皇帝大该都演全了。大清灭亡迄今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久远,世人对皇室又一向好奇,许多传闻不胫而走,但大多荒诞不经,有的还真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1987年,意大利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拍《末代皇帝》,讲述紫禁城中各种事务时,全用西方想象,诸多穿凿。本来,这种东西不值识者一哂,但对不知情的大众,却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影响历史认识。清宫大戏中有许多满汉全席,御膳等名目,似乎认定大清朝都是“钟鸣鼎食”,穷极奢侈之能,也都属于这种情况,积非成是,影响非浅。

晚清遗老徐珂仿《宋稗类钞》体例,汇集许多清朝相关传闻、野史,加上一些私人笔记及报刊数据,按着性质、年代,编撰成《清稗类钞》,其中也包括许多有关于清代宫廷饮食的记事。例如书中记载:“皇帝三膳,掌于御膳房,聚山珍海错,书于牌,除远方珍异之品以时进御外,常品如鸡鱼羊豚等,每膳皆具,必双,御膳房主之。” 这种说法,与事实相去甚远。

大清朝继承中国历代衙门管理制度的传统,事无巨细,都要记载。皇帝吃喝,由御膳房管着;生病吃药,有太医院照料,无论食单、脉案,都记录存盘,一有问题,一定可以找到该负责的人。这些清宫档案保存的仍多,所以20年前,许多专家前往故宫博物院,希望找到清宫美容养颜的秘方,闹腾好一阵子,也没啥发现。

管理人员不胜其扰,干脆将档案整理、提供学者研究。其中较有趣的是2001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整理并影印出版的《清宫御档》。2003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又与承德市文物局合作,编辑《清宫热河档案》出版,都有宫廷膳食的纪录。只要仔细比对,就可以知道大清朝皇帝们一直保持游牧民族的饮馔风格。

大清皇帝经常行围打猎,也爱吃鹿肉。乾隆44年,皇帝率领大队人马,在关外哨鹿,一旦有所收获,通通交御膳房处理。光是6月3日起到6月18日的半个月中,御膳房使用的食材中,包括了8只狍、2只鹿,还有晾鹿肉40块、鹿尾5个、肥鹿肉条40对、细鹿肉条1盘、肉条150把、鹿舌7个。这么多的鹿肉,虽不是皇帝一个人吃完,但也够瞧。

这一年7月间,乾隆驻跸于承德,每天饮食也都有纪录,早膳包括燕窝八鲜鸭子、燕窝锅烧肥鸡、炒鸡白鸭子炖杂脍、羊肉片、清蒸鸭子糊猪肉攒盘,晚膳计有红白鸭子、肉丁莲子酒炖鸭、燕窝肥鸡、鸡丝、托汤鸡、鲜蘑菇炖收汤鸡、挂炉鸭子、烧鹿肉、燕窝鸭子八仙汤,另外还有鹿筋、猪肚羊肉等,几乎天天如此。得顺便一提的是乾隆通常一天两顿热饭,加上一顿点心,吃的不比咱们多,可是菜色变化不大,他老人家未必吃腻,读者可能都要看得腻味。现代人讲究的饮食均衡原则,乾隆皇帝一点也没有遵守,天天吃鸡、鸭炖菜之外,根本见不到几样青菜,不过照样也活到88岁。可见一个人长寿与否,全靠基因,后天努力效果可能有限。

乾隆在位期间,多次南巡,期间偶尔会吃一点南方盛产的河虾,至于鱼蟹等,则根本未见。“聚山珍海错,书于牌,除远方珍异之品以时进御外,常品如鸡鱼羊豚等,每膳皆具,必双”的说法,真不知从何而来?

《清稗类钞》也记载:“高宗南巡,至常州,尝幸天宁寺,进午膳,主僧以素肴进,食而甘之,乃笑语主僧曰,蔬食殊可口,胜鹿脯、熊掌万万矣。”这条目中,只有一件事情正确,乾隆下江南时,确曾住在天宁寺。但是所有膳食仍是归御膳房备制,不可能由寺中方丈准备,也未曾吃素。

乾隆30年2月16日,乾隆途次常州,以天宁寺为行宫。当日晚膳,菜单包括肉片熏炖白菜、燕窝春笋脍五香鸡、燕窝爆炒鸡、挂炉鸭子、挂炉肉攒盘、象眼棋饼小馒首、鸡肉馅包子,其规模与件数与在宫中时并无差异。

皇帝南巡可是大事,当差人员把安全放第一位,自然就不可能让天宁寺的香积厨准备素食。皇帝也不会认为“蔬食可口,胜过熊掌万倍”,不过民间言之凿凿,似乎江南地区百姓都因为皇上南巡,自以为能近距离观察皇帝的生活而坚信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