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罗毕当地时间9月24日18时33分,肯尼亚总统肯雅塔(Uhuru Kenyatta)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9月21日中午开始的“西门商场”(Westgate Mall)恐怖袭击事件结束。
此次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持续事件长达3天半之久,造成的人员、物质和财产损失十分惨重。据肯尼亚官方宣布,此次事件造成61名平民、6名肯尼亚安全部队成员和5名恐怖分子死亡,约200人受伤,11名恐怖分子被捕。目击者称,西门商场原本繁华的第四层业已成为一片废墟,不排除找到新的遇害者的可能。
尽管事件发生在肯尼亚,却因涉及诸多国家公民而成为重大国际事件。据不完全统计,遇害者中包括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英国、法国、加纳、荷兰、印度、韩国、新西兰、南非等国的公民,袭击组织是来自邻国索马里的原教旨极端组织极端组织“索马里青年党”(al-Shabab),袭击者中可能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肯尼亚、芬兰的极端分子。
索马里青年党之所以要发动此次袭击,按照他们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说法,是肯尼亚士兵和驻肯外国人在索马里“对穆斯林犯下暴行且屡教不改”,必须“施以惩戒”,目的是逼肯尼亚从索马里撤军。
自1991年以来,索马里长期陷入战乱和无政府状态,且因和“基地”等原教旨恐怖势力传统大本营——也门山区仅隔窄窄的红海,极端势力的人力、物力、财力易于渗透,导致战祸连绵不已,“伊斯兰法院联盟”(ICU)在该国长期横行,ICU解体后,索马里青年党和索马里伊斯兰党(Hizbul Islam)取而代之,变本加厉地推行极端原教旨主义,孱弱的索马里过渡政府曾对此束手无策。2011年6月,非洲联盟在国际社会支持下,派出8000名非洲联军进入索马里,协助过渡政府对付极端组织,并先后从青年党手中夺回首都摩加迪沙和港口城市、青年党大本营基斯马尤。肯尼亚作为邻国和东非军力较雄厚的国家,不仅出动了较有战斗力的部队,且提供了后勤基地和补给支持,这里更是索马里过渡政府在索境内站稳脚跟前的流亡所在地,和非洲以外国际社会支援汇集地。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年党此次的行动,既有报复摩加迪沙之战的复仇意味,又有“围魏救赵”的军事战术考量。
不过青年党的用意似乎还不止于此。
这个组织自成立起就和阿拉伯半岛上的“基地”分支渊源深厚,2011年8月丢掉摩加迪沙后走得更近,2012年2月,青年党领导人戈达尼(Ahmed Godane)宣布效忠“基地”,这样一来,西起大西洋之滨的毛里塔尼亚、东至太平洋之滨的索马里,北抵地中海,南到尼日利亚,幅员辽阔的非洲萨赫勒地区各原教旨极端恐怖势力便一统江湖于“基地”,并通过一衣带水的红海纽带,和阿拉伯半岛的“基地”影响区连为一体,成为一条首尾呼应、绵亘万里的“恐怖带”,而连接萨赫勒和阿拉伯半岛的“东非之角”索马里,其在“恐怖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由于国际社会加大反恐力度,极端组织在亚、非多个国家正遭受强大军事压力,为此斋月前后,“基地”领导人扎瓦赫里(Ayman al Zawahiri)发动了针对美欧目标的“8月攻势号令”,并在多个亚非国家发动劫狱等行动,一度迫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关闭了其在22个国家的使领馆。青年党的“围魏救赵”,不仅有逼迫肯尼亚从索马里撤军、也有牵制其它战场国际干预力量、为各地“圣战者”解围纾困的用意。
和以往的跨国恐怖袭击相比,此次袭击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基地”和类似恐怖组织近年来常用的手法,是自杀式爆炸袭击,袭击者往往是被“洗脑”的狂热信徒,仅受过简单训练,凭借血肉之躯发动有去无回的单程攻击;此次的情况却完全不同。据肯尼亚国家灾变应急中心透露,参与袭击的武装分子事先在西门商场租下房间,建立指挥中心和装备仓库,袭击参与者个个训练有素,着黑衣、蒙面,穿防弹背心,武器精良,弹药充足,并依靠地利和劫持人质,和肯尼亚安全部队周旋3、4天之久,显然做好了持久战和不轻易送死的准备。青年党在事发后的网络宣传中,也将“圣战者”的“毫发无损”和“异教徒”的死伤惨重,作为袭击“重大战果”加以炫耀。这些均表明,和以往带有浓厚中世纪宗教狂热色彩的自杀式攻击不同,此次的行动,更近乎一次专业性的特种作战,只是手段更残忍。
对目标的选择,则一如既往地体现了“基地系”的特点:抓要害、抓地标、抓新闻媒体集中的“眼球方向”。2007年开业西门商场号称东非最好的现代化购物中心,占地面积达3.25万平方米,位于驻肯尼亚联合国办公机构附近,附设餐厅、咖啡馆、银行、大型超市和电影院,每天客流量成千上万,并吸引大量外籍人士光顾,不仅是肯尼亚富豪、外交官和普通外国人常去的地方,也是新闻机构和媒体人密集所在,更是世俗生活的乐园。不仅如此,商场内还有多家以色列人投资的银行和商店。正如《印度洋》杂志主编索勒(Francis Soler)所言,选择这里开刀,正是为了尽可能制造国际性轰动和新闻重大事件,对整个世俗世界发出“你们离穆斯林世界远一点”的声音。
此次事件最令人深思之处,在于人们的震惊:这本不该是一次出人意料的行动,国际社会也不应如此措手不及。
索马里内战已进行了十多年,且早已国际化。肯尼亚作为国际社会对索马里局势施加干预的总枢纽,也已是多年的既成事实。由于肯尼亚长期以来局势较为稳定,且拥有对外开放的军事基地,执行亲西方的政策,多年来一直是国际恐怖分子袭击的重点。法国电视一台在“西门事件”爆发后曾作出统计,自1988年以来,这个国家至少受到17次恐怖袭击,其中包括1998年8月7日震惊世界的肯尼亚-坦桑尼亚美国使馆连环爆炸案(仅在内罗毕即造成213人死亡,约5000人受伤,系肯尼亚史上最大规模恐怖事件和国际著名恐怖事件之一,也是“9.11”事件的导火索)。
围魏救赵的手法对青年党而言也并不新鲜,2010年7月南非世界杯期间,青年党在非洲联盟军队后方集结地——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发动大规模连环爆炸,导致76人死亡;2011年10月,也即摩加迪沙被非洲联军收复后两个月,青年党也曾在肯尼亚实施过连环爆炸;此次“西门事件”发生前,“基地”一再宣称将在“全球范围”发动“无差别”针对西方利益目标的袭击,甚至青年党本身也发出过“即将行动”的威胁。
但事实证明这一切并未引起应有重视: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虽然被“基地”弄得草木皆兵,却将防范重点放在本土目标和海外军事基地、使领馆上,9月16日华盛顿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197大楼”枪击案更强化了这种倾向;肯尼亚虽号称拥有东非训练水平最高、装备最精良的特种部队——伞兵10团,但其安全部队却在事发后17小时才真正到位,且事后多次进攻受挫。
很显然,尽管国际社会口头上强调“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但在实际上却仅仅关注自己视野内的恐怖、流血和死亡,而对视野之外则或视若无睹,或竟茫然无视。事实证明,在“地球村”时代,视野之外并非“化外”,更非于你我无关痛痒之地,甚至,这些地方才是反恐真正的软肋,是能轻易被恐怖极端势力戳到痛处的命门。
根据联合国和智库组织“国际危机集团”(ICG)不久前的报告,2012年9月弃守基斯马尤的索马里青年党经过几年“视野之外”的休养生息,在国际恐怖网络的“输血”下已悄然恢复了元气,去年8-12月,该组织仅在索马里就秘密设立了20个新兵训练营,训练新兵925名,此外,他们还在肯尼亚、也门和苏丹招募了约300名国际“圣战者”,甚至,据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成员彼得.金披露,该组织还招募了40-50名美国公民加入“圣战”,其中至少15-20人至今仍在活动,而剩下的那些人是战死、退出,还是秘密潜回美国或其它地方以待“大举”,则无从知晓。
“非洲之角”是国际恐怖主义“恐怖带”的中枢,肯尼亚不仅是威胁这一中枢的一把尖刀,也是索马里恐怖组织获取国际恐怖网络秘密资金援助的中间站所在地,“西门事件”结束前数小时,青年党还在网上发出“我们还会回来”的威胁,表明极端恐怖势力不会须臾忘却此地。肯尼亚之所以积极介入索马里事务,最根本原因,是索马里的乱局危及自身利益:作为非洲屈指可数、不依靠出售矿产品而维持长期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国家,肯尼亚第一大经济支柱是出口农业,其次便是占GDP比重10%的旅游业,“非洲之角”的连绵战火,已构成对肯尼亚旅游经济的重大伤害和严重威胁,因此肯尼亚也绝不会因恐怖组织的威胁,而放弃对索马里的干预。
此次事件唤醒了国际社会对肯尼亚-索马里“恐怖带”的关注,在相当长时间里,这里将不再是“视野之外”,而会成为又一个国际恐怖-反恐的博弈主场。然而,此时此刻,人们仍有必要自问一句——还有多少视野之外的极端、恐怖、流血和杀戮?对于这些“视野之外”,我们有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当“视野之外”有朝一日发生关乎自身痛痒的又一个“西门事件”时,我们真的准备好承受一切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