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高效课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传统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改革的视角始终放在教师的“教”上,“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则必须把改革的中心由“教”向“学”进行转移。
由“教”向“学”的转变,实际上是教学理念的革命性转变。“教”的核心是教师,研究的侧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关注的是教材与教法的优化与改进,以“教”法的改进提升学生“学”的效能。“学”的核心则是学生,研究侧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学”的效果促进“教”的改革。这种转变由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家庭作业巩固练习,变为学生课下自主研学新知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答疑解惑,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为此我们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二是学生角色的改变,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走上讲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三是教室功能的转变,“教室”变“学室”,“讲堂”变“学堂”。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确定了“和谐高效”课堂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合作学习为基础,围绕一个核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落实三项改革:课前预习、课堂展示、课后拓展。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课前预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某一特定课程之前的准备远比教师的讲授重要。认知准备状态能说明学生成绩变化的50%;情感准备状态可说明相关学科认知测验成绩变化的25%。在布卢姆看来,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情感准备状态,决定了学生为完成该学习任务准备付出努力的多少,同时还部分决定了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克服它们的决心。由此可见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从课前预习环节入手。
我校对课前预习环节的定位为: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探究疑难,为课堂小组展示、提问做好课前准备。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我们亦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
针对数学学科,我们设计了《小学生自主学习导引提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导引提纲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其作用一是目标定位,二是学情测查。我们根据课程学习内容设计了自主探究点、误区警示、思考与收获板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的知识点,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领和提升,同时检验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的思维困惑和障碍,这也是教师教法选择的重要参考。低年级的自学导引提纲由教师编辑,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展示交流打下基础。
语文学科的传统预习模式,无非是让学生写生字、读课文。我们针对学年段的不同学习目标,设计了不同的预习策略,将课前预习重点任务确定为拓展阅读和批注式阅读。低年级以专题积累拓展阅读为主,在每单元学习完成之后给学生提供一次材料展示交流的机会。中高年级以批注式阅读为主,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边感悟的习惯,也是对学生读、思、评、辩、写能力的一种训练。阅读课成了学生交流批注、研讨辩论的大语文观的课堂,学生渐渐走上讲台,成了先生,教师走下讲台成了学生的听众,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角色转变的课堂变革水到渠成。
二、课堂展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根据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的平均学习保持率高低不等,聆听只有5%,阅读是10%,视频为20%,演示是30%,分组讨论为50%,实践是75%,相互教并快速使用的学习保持率最高,达到90%。不难看出传统的讲授是最低效的方法,所以,必须把以前的“教”变成现在的“讲”,让课堂成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在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中,完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1.以“交流研讨”为特征的数学自主课堂
数学学习逻辑性很强,知识之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很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因此数学课堂应该以学生间、师生间“交流研讨”为核心,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通过自学提纲的引导,获得对当堂课知识的大致了解,课堂上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研讨。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交流研讨要分知识点进行,让每位学生都参与互动质疑,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讲解小组(或个人)要负责解答,解答不清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对特别难理解的问题学生也可请教师支援。每个知识点交流结束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提问,通过学生间的思维碰撞理清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学生间的质疑问答梳理出学生思维差异,为教师的后续指导提供依据。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其中,要紧跟学生交流的思维,捕捉时机进行评价、追问、点拨,“点”要画龙点睛,“拨”要拨云见日。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关键点,发现差异点,根据错例强调重点,根据思维空白追问难点,根据学生困惑总结要点,在与学生的研讨中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的热情。
2.以“展示评价”为特性的语文自主课堂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生来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天赋,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施展这种天赋的机会,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感受到愉悦和幸福,形成以“展示评价”为核心的语文自主课堂。
为了推动语文自主课堂的教学改革,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课程设置,引进和开发了多项高质量学习策略,设计了不同的展示课堂类型,即单元学习准备课、精读课文研讨课、略读课文交流课、单元主题拓展课、自主作业展示课、循环写作分享课、读书论坛辩论课、基础知识反馈课、综合实践分享课等。不同的课型中学生展示的内容不同,体现在学生身上的训练点也不同。例如,精读课文关注的是字词句段篇和对文本的理解,略读课文关注的是对理解文本方式方法的训练及应用,单元主题拓展课关注的是读书、积累、整理、写作能力的培养,自主性作业展示课关注的则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思维的打造。
自主性课堂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平台形成的高效课堂模式。课前交流离不开小组合作,课中研讨离不开小组合作,合理分组是保证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实施中首先要根据“异质结合,同质分层”的方法科学构建4至6人的小组,每个小组要构建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自主设计组训、组规、组歌,打造小组精神。小组成员合理分工,人人参与,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要及时评价总结,有时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必要的调整,优化小组学习效能。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各学段之间相互衔接和配合,不断积累和训练逐步达到的。自主课堂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大舞台,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创造的充满智慧、溢满爱意的精神家园,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和“兵强兵”,学生在知识的自主建构中,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了,变得更有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了,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又灵动的课堂。自主学习模式实施半年来效果显著,典型案例层出不穷,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很多原来不愿学习的学生通过课堂形式的转变,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课堂无论如何改革,完成学习目标才是最终目的。学生展示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巩固训练和反馈检测,及时查漏补缺。
三、课后拓展: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加拿大学习委员会(CCL)2009年的一个综合研究证实,家庭作业与较高的学业成绩成正相关,但条件是家庭作业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研究还显示,学生为家庭作业付出的“努力”比“时间”更重要。因此家庭作业的设计一要让学生有兴趣,并愿为之付出努力;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为此,我们设计了自主性家庭作业,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前提,引进“超市”理念,在作业数量、难度、内容和形式上都给学生自主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爱好选择作业,给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空间。
学生首先要回顾当天课堂学习状况,根据课堂检测自我判断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自我查漏补缺,然后围绕应达到的学习目标自己设计作业。对于语文自主作业,有的同学选择查阅资料,阅读和浏览国家和地区的大事,记录每天感兴趣的新闻事件;有的分主题进行字词句积累,摘抄各类文学作品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有的续编故事,写读后感,给主人公写信;有的通过写诗抒发自己的内心体验……学生在形式多样的作业中尽情地发挥着想象,尽情地表达着创意。
从语文作业中可以看出,同一篇课文的拓展应用里,全班五十几个学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份作业,丰富生动的作业内容正体现了孩子们特有的智慧与天真。而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环保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乃至人道主义精神则更为珍贵。
“我的作业我做主”和“做自己喜欢的作业”,激发了学生做作业的内驱力。这样的作业设计将学法指导、实践活动、反思总结、创新思维等融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将作业与知识、技能、创新、智力开发相融合,立足基础知识之本,着眼基本技能之根,使学生愉快作业,快乐生活。作业批阅也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师生之间一次心灵的对话。它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我们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他们就会成为展翅高飞的海燕!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毓璜顶小学)
(责任编辑:李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