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课堂。在“高效课堂”中,教师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乐于主动学习,教学过程节时、低耗。创建“高效课堂”即实现学校课堂教学整体的、可持续的高效。具体而言,应注意五个问题。
一、因地、因校实施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学校的课堂教学行为应体现新课程标准,努力实现新课程目标。然而面对环境不同、条件不一和办学传统各异的学校,面对学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千差万别的学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能千校一面、千人一案。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把开放的、民主的和科学的课程交给学生,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标准,依据校情、学情,实事求是地制定具体的实施目标,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发与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围绕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问题,当前存在两个不容乐观的现象。首先,漠视新课程目标,对国家课程体系随意拆解。例如仅开设中考、高考所涉及的“主科”,仅围绕中考、高考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及技术与艺术体验等课程未能得到具体落实。其次,缺乏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地域性、校本化的重构,不能使新课程标准在尊重地域差异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具体化为本地区、本学校的实施标准和评估标准。
假如不因地、因校实施新课程标准,那么便会导致课程负担过重、课程实施低效等不良后果。例如一些地区热衷实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三统一”,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
二、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场所。课堂教学的产生需要主体(学生)、客体(内容)和教学环境这三大要素相互作用。其中,教师的“教”属于特殊的环境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课堂教学的“核心特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实现身心的健全发展。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最大限度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说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三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我国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空间过于狭小。有关研究发现,我国课堂上教师讲话字数是学生集体讲话字数的6.6倍[1],这表明我国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较少。二是“学困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忽视“短板”,更不断制造“短板”。三是正在流行的“导学案”,即教师为学生制定的学习方案,内容大都是教师设计的练习题、测试题。有的学科甚至有几本这样充满练习题和测试题的“导学案”。
首先,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较少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课堂教学活动难以建立深度联系,导致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不到挖掘。渐渐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减弱。其次,降低课程的物性、增强课程的人性和尊重学生及其学习需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诉求。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学原则。最后,在学生不具备自主制定学习方案的能力时,由教师制定“导学案”是可行的。但“导学案”的制定应注意三点:一是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可“一刀切”地规定;二是以方法、策略引领为主,不可堆砌练习题和测试题;三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尽快学会自我规划。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导学案”的重点在于:尊重学生的多样兴趣,为学生提供策略建议、参考资料等自主学习的“支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导学案”的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创建“图式”,提供知识、背景信息,减缓新知识学习的“坡度”。总之,“导学案”应具备理性和科学的特点。
三、重视实践教学
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正是通过学习这一实践活动与学习内容相互作用,扩大认知领域,积累个人经验。学习活动的实践性不仅包括实验、操作、测量、观察及口头和笔头表达等直观性学习体验,更涵盖知识学习中观察规律、探究过程等方面的丰富内涵。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立足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既重视知识教学中的观察与探究引领,又重视直观形式的实验与操作指导,最终把学习作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
当前,学校教学中有几种现象令人担忧: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较多,灌输知识现象较严重;二是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实验场所和器具不足,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三是虽然有些学校硬件环境改善了,但存在功能室、实验室及活动场所长期闲置、仅供参观的现象;四是借口保护学生安全,漠视实践活动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未来建设者。假如学校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元素被置于分数、升学率之后,轻视“知行统一”和躬身实践,畅行“目不窥户”“足不涉园”,那么我们到何处寻找编织国家未来的原材料和原动力?归根结底,离开充分的实践,课堂教学注定低效,甚至无效。
四、把教材教“活”
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但不是课程内容的全部。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文本,其功能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例子和“支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教材内容不要面面俱到,而要精选、活用。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与重组。具体而言,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选择与重组教材。一是整合教材内容,既使教材成为启迪学生心智和建构学习经验的起点,又使教材成为适应校情和学情的教学资源。二是通过多种途径选取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创造的资源。应该强调的是,只教教材的课堂不能成为“高效课堂”。只有教材被教师教“活”,教材才能构成学生生命运动的鲜活内容。
五、不加重课外学习负担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发生在课内,更发生在课外。那么,课外学习是依附课内学习,还是具有独立价值的学习活动呢?对此,两位教育前贤的观点给人启示。一是蔡元培曾围绕学校课外活动提出“尚自然,展个性”的理念。他提倡学生自治,直接推动了当时一些学校学生活动组织的成立。二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促进了学生自主课外活动的开展[2]。
从课堂的功能看,既然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阵地”,那么课堂就应肩负“最基本平台、最重要时空”的使命,而不能过分要求课外的延伸功能。从育人的规律看,学校教育需要留白。例如让学生思考、假设、验证、表达、表演和观察社会等。
课外学习是必要的,但需要个性与自主,需要探究和实践。课外作业也是必要的,但不可千篇一律、负担过重。学生究竟需要多少作业,需要何种作业,如何实现差异作业,是我们亟待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课堂被誉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效益被比作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与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一致,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创建,需要系统的研究、辩证的思考和综合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刘坚,余文森,徐友礼.“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调研报告[J].人民教育,2010(17).
[2]石中英.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关系的传统与变革[J].教育研究,1996(2).
(作者单位: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