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们认为道德教育是家庭的责任。但是,假如它不能为年轻人的想象力提供一种道德秩序的观点,一种惩恶扬善的看法,不能提供与各种事迹相伴随并为其提供解释的高尚言词,不能分清道德抉择剧中的正反派人物,不能揭示人们在这种选择中如临深渊的感觉,以及世界遭到“除魅”给人带来的绝望,那么道德教育是不能存在的,再不然就是变成向儿童提供“价值”的徒劳尝试。事实上父母也不知道自己信什么,所以他们缺少自信,除了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幸福,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之外,不知道能否教他们更多的东西。撇开这个事实不谈,价值是十分苍白的东西。它们是什么?如何进行交流?学校里突然冒出来的“澄清价值观”的课程,是为了给父母提供一个样板,它让孩子们谈论堕胎、性别歧视或军备竞赛这样一些他们不可能理解的重大问题。这样的教育无异于宣传,而且是毫无用处的宣传,因为塞给孩子的各种意见或价值是飘忽不定、不着边际的,缺少作为道德推理依据的经验或情感基础。舆论一变,这种“价值”也难免随之而变。这种新的道德教育完全不具备塑造道德本能或曰第二天性——它不但是性格也是思想的先决条件——的资格。实际上,现在的家庭道德培训已沦落为只会反复灌输社会行为的最低标准:不撒谎、不偷窃。这样生产出来的大学生,在谈到自己的道德行为的基础时,只会说“如果我那样对他,他也会那样对我”——这种连说话的人自己也不满意的说辞。
—— 艾伦·布鲁姆
(摘自《美国精神的封闭》,艾伦·布鲁姆著,占旭英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