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

2013-12-29 00:00:00白萍,袁学海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17期

摘要:产业转移是产业承接国或地区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合考虑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新疆承接产业转移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 承接 新疆

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深刻调整,以及资源、劳动力土地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市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本地市场开始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于加速新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一)特有的区位优势为转移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8国接壤,拥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1个,各沿边口岸与周边国家对应城市的距离大都在200—300公里之间。新亚欧大陆桥东抵太平洋各大港口;西经中亚直达欧洲、中东和北非;北上与俄罗斯接轨;南下与南亚、西亚会合,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新疆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为新疆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创造了条件。随着交通、口岸等通道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新疆将成为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的国际大通道,成为双向开放的桥梁和基地。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内生优势

新疆是能源大区,石油、天然气和以铜、金为代表的有色金属是新疆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的矿产有138种,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6种,居前十位的有41种;石油预测资源量208.6亿吨,占全国陆上资源总量的30%;天然气预测资源量10.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资源总量的34%;煤炭预测储量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的40%。

(三)生产要素的综合成本优势为转移产业提供了强大生命力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新疆在基本生产要素方面也具有较大的综合成本比较优势。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新疆工业用地价格为其它地区最低价格的50%,南疆三地州在此基础上再降低30%;煤炭价格是东部沿海地区的1/7到1/8,劳动力工资水平也比东部沿海地区大约低30%。此外,新疆现已拥有对外开放的一、二类口岸共29个,是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自治区级以上的工业园区32个,拥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广阔载体。总体来看,新疆各类要素的综合成本约为东部沿海地区的3/5。

(四)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为相关产业的转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几年来,新疆承接的一批石化、煤化大企业对新疆的优势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转化。目前,神华集团、新汶集团、山东鲁能、湖北宜化等近60家大型企业已布局新疆,40多个煤田和煤化工项目已开工建设,新疆五大煤化工基地已成为大企业集团投资的热土。

二、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协作配套能力不足

一是工业以资源消耗为主,附加值较低;二是在支柱产业中没有形成强势的产业群,专业分工协作能力低,不利于大项目的承接;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关联度低,产业关联效应得不到发挥,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壮大;四是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地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比重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配套能力严重不足,会阻碍产业向新疆转移。

(二)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有限

目前,新疆的交通运输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仍然不足,进出的运输通道较少;公路等级和网络化水平不高,国省干线中二级以上公路的比重仅为53%,远低于全国平均70%的水平;疆内铁路路网密度低,民航航班数量和机场密度不足,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较高的运输成本降低了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抑制了新疆资源优势的发挥,影响到了新疆660b1e9363987325205b573fe4ee20a91795b6499e0cbf61d3f7231c5f4d0fdd与我国东部地区及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

(三)产业转移初期成本较高

一是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大量的富有经验的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产品和原料在内地和新疆之间的运输路途较远,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成本较高。二是产业配套体系的缺乏,产业内关联部门缺失。两者都会造成企业在转移初期过程中面临较高的成本和风险,降低企业转移动力。

(四)中小企业融资难,缺乏有效金融政策支持

新疆金融业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比重较大,政策性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比重小,金融机构融资规模小,资本市场发育迟缓,金融机构服务和创新能力较差,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支持不足,企业贷款审批程序复杂,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惜贷现象,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

(五)不稳定因素对疆外投资者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境内外以“东突”组织为首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为达到把新疆从祖国分裂出去的罪恶目的,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恐怖暴力事件,严重危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使疆外投资者信心倍受打击。

三、提升新疆承接产业转移效率的对策建议

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中也附带着风险。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不仅要加快承接转移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下,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增强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注重政府职能和角色的转变与创新

一是在对口支援的良好机制下以及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借助政府合作平台,进行产业有效对接;二是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健全服务体系,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审批责任制,提高对转移项目的管理质量和效率,降低转移企业负担;三是不断优化法制环境,坚持依法行政,清理和规范地方性政策文件,坚决制止政出多门和“部门利益法制化”,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着力打造产业承接载体,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工业园区的打造具有产业聚集和辐射效应,具备集工业化和城镇化功能为一体的作用。新疆虽然建成了多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承接转移产业搭建了较好的平台基础,但是产业集群规模较小、配套能力不强。我们应借鉴东部地区成功经验,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园区建设定位,着力搞好园区规划衔接,优化园区的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确立园区的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二是提升建设水平,强化园区能源保障,确保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供应;三是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精简、统一、高效、便捷的园区管理新体制;四是畅通信息渠道,扩大影响力,及时掌握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最新动态,实现产业有效对接;五是完善产业园区功能,落实优惠政策,推进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园区集中,壮大产业园区实力,吸引产业落户。

(三)立足优势互补,努力实现产业整体转移

新疆的丰富资源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优势,要充分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优势资源,使承接产业转移与提升发展相结合,尽可能地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高附加值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的比重,多承接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效益明显的大项目、强项目,以关键环节和龙头企业为核心,利用其自身的带动机制,实现产业链的整体转移,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效果。同时,也应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适度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四)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步伐

新疆应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大力建设公路、铁路、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为物资和人员流动提供方便渠道;加快建设和完善新疆与周边省份及国家的快速交通网络,以加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同时也要加快口岸基础设施的改造。服务业相对发展滞后是制约当前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环境因素。要根据市场经济与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强化金融、保险、证券、物流、财会、专业咨询等的配套服务,发展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和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水平。

(五)重视人力资源的储备,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一是完善现有的高校教育体制,使高校学科设置紧贴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定向)培训等形式,加快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符合产业转移企业用工需求的人员;二是建立开放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更要注重“招才引智”,大力引进具备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引才容易留才难”,要特别重视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各项待遇及配套政策措施,不但能使人才培养得出、引得进,更要留得住,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为新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疆产业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1XJY015)阶段性成果〕

(白萍,1975年生,四川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宏观经济。袁学海,1963年生,河南人,经济学硕士,自治区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部长。研究方向: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