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居民收入差距成因与对策

2013-12-29 00:00:00马延亮秦波袁丽君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23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逐渐扩大趋势。以新疆居民收入为切入点,以城乡收入、行业收入、地区收入和不同收入等级收入为视角,用指标对比为基础,探究新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最后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提出缩小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收入 差距 成因 新疆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当前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消除社会分配不公,统筹城乡、区域、行业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新疆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整体收入显著提高,收入分配政策不断完善,但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扩大的问题。因此,缩小新疆居民收入尤其是城乡、行业、地区以及不同收入等级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对于实现新疆“长治久安,富民固边”的国家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一、新疆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多年来一直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省份之一。全疆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额之差由2000年的4027元扩大到2011年的10072元,但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3.5:1缩小到2011年的2.85:1,虽然差距呈现缩小态势,比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3.1:1的格局要有所优化,但总体仍偏大。

(二)不同行业工资持续扩大

自2003年以来,新疆全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持续提高,但整体呈现非均衡增长态势,行业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从高低收入行业收入差距比较,2003年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仅为9005元,与最高的金融行业形成差距11675元;而到2011年,农林牧渔业仍为最低收入行业,比最高的金融业行业差距拉大到46556元,扩大了4倍。由此可以发现,金融、电信、电力等垄断性行业就业人员收入增长较快,农林牧渔业等弱势行业以及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工资增长则相对缓慢。

(三)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

从新疆城镇居民内部各群体收入分析,差距十分明显。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319上升到2010年的0.338,逼近0.4警戒线。从横向比较,2011年新疆城镇居民内部最高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高达8倍;而从纵向比较,2000年到2011年,新疆城镇居民内部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收入差距由11209元扩大到33138元,增长3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农村居民纯收入基尼系数在1992年突破0.3之后,2007年达到0.391并持续在0.4附近徘徊。2000年,新疆农村居民内部最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差距为6983.3元,但到2011年这一数字扩大到10746元。

(四)地区间收入差距悬殊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自然禀赋、市场发育状况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居民收入的地区性差距非常明显。2004—2011年,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和最大的地区地理位置基本保持不变,差距最小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6:1,差距最大的和田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6.02:1,2004年两者的差距达到了3.86倍,比当年全疆平均水平还高了0.52,到2011年两者的收入比均有所下降,但和田地区仍是昌吉回族自治州的2.82倍。从变化趋势来看,除了吐鲁番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上升外,其它地区均处于下降之势。从收入绝对值来看,2011年北疆较发达的克拉玛依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768元、11735元,分别比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克州高6215元、7465元;5115元、8292元;10451元、9037元,并有逐渐扩大之势。总体来看,南疆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北疆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小。

二、新疆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单一

目前,新疆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非常低,仅占8.8%。这种收入结构说明,新疆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对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城镇居民家庭经营发展缓慢、缺乏现代理财观念、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以及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健全等,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而新疆农村居民收入主要依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为86.2%,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2011年新疆农民工资性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仅有6.9%。新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影响了农畜产品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因素。

(二)垄断性因素促使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扩大

近年来,新疆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金融等垄断性行业职工收入增长较快,农林牧渔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一些竞争性行业,如社会服务业,建筑业从业人员收入增长幅度较少。平均工资水平名列前茅的是金融和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等垄断性行业;一些弱势行业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工资增长则相对缓慢。由于可见,新疆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与垄断性因素不无关系。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对南疆三地州的扶持力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有了较大的提升。而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资源相对匮乏,气候条件较差,同时地处边远,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发展水平较低,影响了该地区的工资水平。总体上,北疆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在历史积累、市场发育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优于南疆地区,从而在岗职工工资相对较高。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

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达到了51.3%,而新疆仅为4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包括土地和资金在内的各种农村资源和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和工业,而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剩余劳动力却依然滞留在农村。同时,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各个生产领域中出现了不断减少劳动用工量的趋势,更是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加之,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将城乡分割,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形成了城乡两个劳动力市场,阻碍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公平的市场竞争,农村大量劳动力过剩与城市劳动力稀缺并存,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根本上阻碍了新疆城镇化的进程。换言之,很大程度上由于城镇化发展的滞后,导致了农村的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艰难。

(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

近几年,新疆农产品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伴随着资本替代劳动,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价格也发生了变化,活劳动成本和农产品的物质成本都在上升。2011年全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2010年上涨3.1%的基础上又上涨了6.6%,调查涉及的十类农资价格均呈上涨之势,其中,幼禽家畜类价格上涨20.7%,农用机油价格上涨11.7%,饲料价格上涨6.7%,其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8.3%,农业生产服务价格上涨5.8%,机械化农具价格上涨4.2%。同时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运输线过长,增加了新疆优势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失去了竞争优势,特别是产生了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特殊现象。

三、缩小新疆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和强化财税调节机制

一是建立以个人所得税、遗产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为核心的多税种、立体式的税收调节体系, 合理调整税率级距和水平,加大对高收入调节力度,是实现居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重要途径。二是进一步完善财税分配体制,避免财政收入增长挤压居民收入增长空间,解决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问题。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支持,适当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着力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二)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增加城镇和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收入,通过二次分配,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增加政府公益性岗位,不断提高低收入人群的保障能力,缩小整体收入差距;二是努力提高农牧民“非农收入”比重,即大幅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继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三是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在初次分配环节,通过制定行业工资指导政策、设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以及实行工资增长与消费价格指数挂钩、与企业效益挂钩制度等,保证劳动者报酬占比维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上,在动态变化上稳中有升;四是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调控。通过市场准入引入新的竞争因素,不断弱化垄断性经营力量,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调控和监管,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垄断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确定经营者与职工收入的合理比例;五是加快完善城乡衔接和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一、二次分配相结合的调节方式,不断缩小城乡、行业和区域间各阶层收入差距。

(三)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保障农民稳步增收

一是严格落实各项补贴制度。切实做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补贴”及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实,稳步推进富民安居和游牧民定居项目,进一步扩大惠农政策的覆盖面;健全完善棉花零时收储保护价制度,进一步加大我区棉花采摘机的补贴力度;鼓励各地州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特色补贴项目,使各地州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二是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首先,政府应积极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拓宽农业增收空间;其次,围绕以工代赈、退耕还林、人畜饮水工程,加快公路建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为农业的长期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最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和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贫困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偏远落后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保障所有孩子有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要向困难群体倾斜。二是积极增加就业和扩大就业机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推进结构优化;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努力提高就业容量;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区域及所有制等方面的市场分割,让人口自由流动,让劳动者在平等竞争中得到合理的报酬,促进劳动者发展机会的公平。三是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要重点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要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使社会保障有法可依;要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做到先保后征,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着力解决社会保障待遇差别过大的问题,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加大农村扶贫攻坚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

新疆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制约着新疆整体城乡和区域间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要加大对南疆地区,尤其是南疆三地州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因地理、自然等原因,新疆区域性发展呈现严重的非均衡性。因此,要提高认识,抓住国家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机遇,从我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新疆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的特点,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促进扶贫开发的根本举措,把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把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民生、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扶贫开发的中心任务,把结构调整、突出特色、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四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作为扶贫开发的有效形式,把激活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积极稳妥地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历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2

[2]新疆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 . 新疆调查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新疆统计科学研究所. 统计研究参考[K].新疆:新疆统计局印发,2012,(13)5-6

[4]周莉.新疆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与对策选择[J].新疆:《新疆财经》,2003,(4):13

(马延亮,1985年生,陕西榆林人,经济学硕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秦波,1973年生,新疆石河子人,经济学硕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袁丽君,1987年生,回族,甘肃秦安人,经济学硕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院。研究方向: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