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新型城市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市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市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以城镇化为突破口,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提升,是瑞安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瑞安市城镇化现状
(一)城镇体系已基本形成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实现与温州主城区“公交一体化”和“村村通公交”目标,市内形成了40分钟交通圈和10分钟上高速的便捷交通网,公路、公交、给水、供电、排污、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至2012年末,公路里程达到1826.79公里;有17条公交线208辆公交车,客运班车通村率达90.11%;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39辆;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69.6线;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92%;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99.8%;主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22.6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83%。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经过2011年新一轮的乡镇区划调整,全市形成了五镇十街的行政新格局,“三线联动、接轨温州”深化推进,瑞祥新区、玉海文化游览区、塘下中心区等重点区块开发有力推进,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温州南翼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65.1%。城市空间拓展有力,中心城区“北接、南跨、东扩、西延”取得新突破,滨海新城作为现代化大城市的拓展板块,前期规划研究正在稳步推进,其中丁山二期围垦工程基本完成,开发建设条件日趋成熟,初步形成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
(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时期,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1.3%的速度递增,2010年GDP达到457.2亿元,2012年增加到559.32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以年均16.8%和17.5%的速度递增,2010年达到60.2和32.7亿元,2012年分别增加到72亿元和40.6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以10.7%和11.1%的速度年均递增,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2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38元,2012年分别增加到38988元和15987元。综合实力的提升,有效地加快了城市化速度。2012年全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88.1%,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6.7%,户籍口径的非农人口比重达到18.9%。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计算的城市化水平达到65.1%,比2000年五普的38.5%提高了26.6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户籍制度问题
目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进城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城里人诸多的福利和保障,并大大增加了他们落户城市的成本,并使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目前我市就有50多万外来流动人口,这么一个庞大的人群,在房价这么高的瑞安,居住成了很大的一个问题。此外,像医疗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也困扰着进城的农民工。正因为如此,进城农民工对所在城镇普遍缺乏认同感,由此形成了举世罕见的“候鸟式”就业大军。可见,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阻碍当前城镇化步伐的重要屏障。
(二)现行的土地制度问题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只是允许土地在使用权或经营权的范围内变化,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即农村土地仍然属于集体所有。农民不能私自改变承包土地的用途,也不能在土地上包括自家宅基地上盖房出售。由于土地所有权的缺位,农民更不可能按照市场规则买卖土地。只有当建设需要的时候,必须由政府部门先行征地,进行一级开发后再通过招拍挂出售给开发商。在这个过程中,农民除了能获得一定的拆迁征地补偿金外,基本上与土地市场的高溢价无缘。这样的土地制度导致一方面,大大减弱了农民进城的“推力”。随着土地稀缺程度的加深和土地价值的上升,农村户口开始变得具有越来越大的“含金量”。其结果,城镇化最大的难题,已经不是农民“能不能”进城的问题,而是他们“愿不愿意”进城的问题。另一方面,现行的土地制度还会降低城镇化的质量,剥夺农民应有的土地增值收益,激发社会矛盾。由于现行的土地所有权都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对自己使用的土地缺乏有效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在土地被征用时无法获得应有的土地转让收益,致使大量的土地溢价流入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腰包,也导致一些城中村拆迁改造时拆迁户和政府直接对立冲突。
(三)城镇化对环境的破坏问题
如果城镇化只是为了圈地卖钱,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而不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一味地提高开发强度,不仅会带来环境问题,也会带来资源安全问题。城镇化使得人口过度向城市集中,城市变成了一片钢筋水泥,生态受到破坏,资源被透支。我市外来人口大多租住在老城区或城乡结合部,由于他们的素质相对较低,对这些地方的河道、绿地造成很大的破坏,违章建筑乱建,生活垃圾乱倒。像年初被曝光的我市仙降河道污染段,就是外来人口聚居的一个地方,河面上大多就是河道两岸居民乱丢的生活垃圾。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以人为核心,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新型城镇化要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利益,不能牺牲农业和粮食,不能牺牲生态和环境,农民有权作出进城还是留村的选择。如果进城,要有相应的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制度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如果留村,也要有相应的制度确保他们的政策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即使是已经进城的农民,也要有一个过渡期,保留他们在农村的土地,便于平稳完成起步阶段的过渡。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有效防止各种尖锐矛盾。
(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
随着新一轮的区划调整,我市五镇十街的格局已经形成,镇街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旧村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房集聚建设正在推开,农村的居住环境也在不断美化,社区化、网格化管理模式使得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以前去城里才能办成的事。我市山区的丰富旅游资源也为当地发展三产,吸纳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建设美丽乡村,前景十分看好。
(三)以园区建设为依托,加快集约开发
城镇化的巨大推动力之一是工业化。我市目前的问题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园区分散发展,遍地开花,缺乏统一的规范和集约发展。建议以现有相对已具规模的瑞安经济开发区和北工业园区为依托,统一规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地进行统一开发。这样做能够节约土地,形成规模,资源共享,避免浪费,集约土地,集约资源,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大企业、大财团落户瑞安。要按照产业结构的分工,统一建设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
(四)以新城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市场化运作
依托安阳中心区、塘下北市区、滨海新区等中心区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就要求拓宽融资渠道,树立经营城镇的观念,引入市场运行机制。用土地使用权置换资金,如建广场,周围的土地升值,可以给投资者建商场;文化体育设施可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投资者建设,建成以后的使用权归投资者;城镇的基础设施建成以后,如何管理,也要充分地运用市场机制。
(五)以新兴产业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着眼于提升现代化大城市服务功能,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优化服务业发展体制和环境,努力形成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的服务经济体系。一是依托温福铁路站场、瑞安港区、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强化路港联动和陆海联运,以江南现代物流集聚区为重点,推进物流信息系统联网,构筑辐射较广、功能较强、流通便捷、配套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二是加快建设瑞安科技创新园、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扶持汽车及配件、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行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培育一批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企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我市历史悠久,既有历史人文资源,又有自然生态资源,依靠旅游休闲产业拉动城市化进程值得期待,如林洋的江南水乡、高楼的绿道建设、以铜盘岛为中心的海岛休闲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