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园区的经济竞争力就决定了所在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如何进一步发挥园区在海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坚作用,促进重大园区载体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已经成为关系海门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能否实现成功转型和稳定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
一、海门市重大园区载体功能的发展现状
江苏省海门市总面积1149平方公里,人口101万,下辖6个园区和6个乡镇。其中,6个园区包括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海门工业园区、4个市级产业园区—海门港新区、临江新区、海门高新区、三厂工业园区。海门六大园区贡献了全市80%以上的工业应税销售和的财政收入。
一是要素集聚功能明显。六大园区是海门区域开发、产业发展、项目和企业集聚的主要载体,2012年,海门市六大园区承载了全市近85%的在建超亿元项目, 集聚了全市95%的金银铜牌企业。六大园区也是海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和窗口,集聚了全市约87%的实际利用外资,自营出口额最高占全市的90%以上。
二是产业主导功能较强。六大园区对全市工业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目前海门市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现代纺织等主导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主要产业都布局于重点园区,依托园区载体培育壮大近年来重点园区积极布局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中均提出较高的现代服务业比重目标,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创新引领功能显现。六大园区在海门市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引擎和示范功能。六大园区中,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约占全市53%,列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的企业占全市67%,科技活动人员占海门市56%,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市50%。近年来,六大园区加快推进科技园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复旦大学科技创业园、海门工业园区的科技创业园、海门港新区的科技园区、临江新区的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海门高新区的神舟高新区等为科技创新搭建优质的孵化平台。
四是产城融合功能起步。海门市重点园区的产城融合功能已处于培育起步阶段。至2012年底,海门市六大园区行政辖区面积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8%,年末总人口约占全市的54%,城镇人口约占全市的80%,均高于土地面积比重。各园区都启动了新城规划,高标准建设,拉开了海门城市建设的新框架,未来有望形成主城区外的重要新型城区,是海门城市化速度和水平提升的重要载体。
二、海门市重大园区载体功能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要素集聚功能竞争优势尚不明显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类产业园区不断快速涌现,布局星罗棋布。而海门市距离上海和苏南的区位条件,西部园区不如南通市、东部园区不如启东市;港口条件不如吕四港、洋口港等,缺少一类开放口岸;在承接上海和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园区共建、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步伐近年慢于南通、启东和苏北的一些地区。与苏南和上海的经济合作联动,尤其是园区合作共建、产业承接对接、协作配套等方面的实质性进展有待加快和深化。在吸引优势要素方面,海门六大园区可以超越周边园区的竞争优势尚不明显,需要在今后发展中进一步挖掘培育或提升完善核心功能,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主导和经济主体功能还有待提升
一是园区能级制约产业载体功能和经济功能的拓展。二是园区对区域发展的经济贡献还有待提升。三是产业集群和产业竞争力培育仍然任重道远。
(三)创新载体功能还比较薄弱
虽然海门市六大园区在全市科技和创新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也是创新要素集聚、孵化和发展的主空间,但是,创新发展的大环境机制、关键要素条件等尚处于培育发展为主的阶段,总体创新功能还比较薄弱。目前海门市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优势,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项目仍然较少。除市级人才政策外,各园区缺少对不同层次人才,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科技人才、科技创业人才等引进和培育的进一步激励政策,总体人才吸引力度和效应不够明显。而主要园区尚处于开发建设初期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配套能力较低,进一步削弱了对人才的吸引力。
(四)空间载体及产城融合功能有待提升
一是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有待优化。二是园区土地利用和规划调控强度有待增强。三是六大园区之间的差异化定位和联动发展问题。
三、海门重大园区载体功能提升的路径
(一)以空间资源整合优化为主要空间推进方式提升海门园区的要素集聚功能
一是对内的空间资源优化整合。对内的空间资源优化整合,要坚持以要素规模效应为指导,以单位空间经济指标为衡量标准,把单位土地集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单位土地产出、单位土地财政税收、单位土地就业人数等指标纳入园区考核指标体系,整合一切优势资源,推动企业、资金、政策、配套等要素资源空间集聚。二是对外的空间优势资源利用。对外的空间优势资源利用,应加强周边南通、启东、上海的园区错位发展、合作联动,尤其是园区合作共建、产业承接对接、协作配套等方面的实质性进展有待加快和深化。
(二)以产业链和价值链打造为主要手段提升海门园区的产业主导功能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促进海门经济转型和增长的两大支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提升园区经济转型发展的载体功能,必须要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齐转”,发挥“双轮带动”作用。要提升海门园区的产业主导载体功能,必须以制造业产业链打造和服务业价值链打造为主要手段,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互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新兴支柱产业,培植后备战略产业,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发展集约。全力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现代纺织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海工装备、船舶修造和临港产业,使海门成为国内临港产业和装备产业的重要基地。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扶持一批支撑海门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要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互动。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地、功能片区、特色街区和现代市场群建设,加快形成国际家纺产品交易中心。以制造业上下游延伸和服务业价值链打造为突破口,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园区的产业主导载体功能。
(三)以人才教育知识资本集聚为主要推进基础,提升海门园区的创新载体功能
创新载体功能是园区载体功能建设中的关键和核心,建一流载体集聚人才、知识资本和教育资源,坚持人才资源和创业资本相结合,提升海门园区的创新载体功能。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途径,推动园区创新载体功能的提升:一是充分利用海门教育资源和教育基础优势,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集聚吸引力,提升园区的载体创新功能。二是利用毗邻上海人才高地的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围绕名校、名研发机构、名企,高起点建设创新载体。三是以创新企业、知识和人才资源集聚、创新文化来支持和保障创新。
(四)以园区社会发展为主要突破路径,促进海门园区产城融合功能的整体提升
现代园区的发展不再是孤立的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而是更加强调园区发展对当地和周边区域的带动和贡献。从海门的六大园区建设来看,海门六大园区的建设中都规划建有新城功能的片区,但是,除海门经济开发区和海门工业园对三星镇周边区域社会发展的带动之外,其余园区的社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海门重大园区载体功能提升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经验,以园区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为突破口,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并举,促进园区产城融合载体功能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海门重大园区的产城融合载体功能提升:一是海门重大园区的社会载体功能建设应考虑与海门市市域城镇体系建设相结合。二是把园区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融入城市总体规划,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有机部分,注重将园区民生建设纳入城市民生建设中。三是优化城市配套设施,实现园区与城市共享。完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注重园区与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特别是注重协调居住、工业、商业等功能之间的相对平衡关系,使之形成组合效应,提高园区与城市的协调运营机能;另一方面,注重园区与城市之间的民生、生态环境等软环境的协调发展。
(杨曹明,江苏如东人。江苏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江苏海门市市长。研究方向: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