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贸易国经济回暖 贸易环境温和改善

2013-12-29 00:00:00白光裕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25期

日前,海关总署公布了7月份进出口数据,其中出口同比增长(下同)5.1%,进口增长10.9%,进出口增长7.8%,与6月份进出双降的情况相比有了明显好转。今年以来,我国月度外贸数据波动较大,进出口增速最高为26.7%(1月),最低为-2%(6月)。由于2012年7月份出口额同比仅增1%,因此,今年7月份外贸数据见好一方面是受到基数低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逐步回暖的拉动作用。7月份我国对欧盟出口扭转了前几个月的下滑局面,增长了2.8%,对美出口也持续增加,7月为5.8%。此外,从进口角度分析,前6月我国进口增速一直较低,为6.7%,这是我国企业根据经济减速实施去库存的结果。对于7月进口增速突然大幅上升,说明我国企业临时需要补库存而已。2013年1—7月累计,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8.5%,其中出口增长9.5%,进口增长7.3%,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发展呈现复杂的特征。

一、2013年1—7月我国外贸运行特点

(一)外贸出口结构持续改善

2013年1—7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2312.4亿美元,同比增长7.1%,占我国外贸总额的52.4%,较去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但从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分析,增速9.8%,占比48.7%,比2012年同期占比48.6%持续上升。2005年以来我国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增速开始高于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改善的启动时点。2006年我国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占比43.0%,占比至今已经提高了5.7个百分点。此外今年1—7月我国边境小额贸易出口26.4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5.5%;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出口14.1亿美元出口,增加11.1%。1—7月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了14.5%,出口增长22.4%,对于此类进出口我们认为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因为这是我国地方政府与各地海关合作创新模式的产物,认为有利于我国招商rHK2os7i/iuFs1aUEYVxj9KD4fB5CVupydgm08paUJw=引资、保持对外贸易增速。但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资源紧缺度日益提高,各地以竞争优惠政策盲目进行招商引资的方式应该逐渐向优化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的位次方向转变。

(二)周边国家和地区成外贸增长重点

2013年1—7月,我国与东盟、韩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双边贸易分别增长了12.3%、8.6%、34.1%和31.6%,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重点区域。其中,我国自韩国进口增长了12.4%,较外贸进口总体增速高5.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中日关系趋冷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由于日韩产品替代性很强,导致一部分原本来自日本的进口转向韩国了。此外,受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运行情况有所好转的影响,我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增长了6.2%,与欧盟、日本的双边贸易则分别下降了1.7%和8.8%,与前6月情况相比,降幅有所收窄。

(三)资源及高科技产品进口增长较快

受国际市场价格总体下降的影响,虽然我国对部分资源及高科技产品进口金额涨幅有限,但从数量来看增长较快。7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砂7314万吨,增长26.7%,进口均价下跌12.2%,进口煤2865万吨,增长18.3%,进口均价下跌16.8%。1—7月我国进口的飞机、钢坯及粗锻件、天然橡胶的数量分别增长了61.6%、54.5%和13.7%,快于同期外贸进口总体增速。

(四)传统产品出口单价有所上涨

2013年1—7月我国生丝、手表、箱包及类似容器、塑料制品、鞋类和摩托车及有动力装置的脚踏车出口平均单价分别上涨了16.6%、16.2%、14.2%、8.0%、7.7%和1.4%。这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内要素价格上涨对出口售价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尽管出口价格有所上涨,我国塑料制品、摩托车及有动力装置的脚踏车、鞋类的出口数量仍然保持了正增长,这也反映出“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有所上升,我国外贸出口也逐渐由依靠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五)出口虚高也误导GDP虚增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大起大落完全是受内部因素左右。1—4月,我国利率与国际市场相比存在较大利差,因此外商经营的出口虚增特别明显,表明外商借助出口在实施投机套利的金融活动,结果我国对港出口1—4月猛增69.2%。根据我们粗略测算,1—3月我国出口虚增3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386亿元,出口虚增导致我国一季度名义GDP虚增了2.3个百分点,即一季度我国公布名义GDP增10.1%,扣除虚增部分之后,应为7.8%。由此如果对实际GDP增速7.7%进行修正的话,应该是6.0%,已经低于政府目标7.5%的下限。同样估计广东经济一季度增速也应大幅下调。

二、2013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发展环境

(一)国内促外贸政策利好

为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出台12项措施以切实减轻外贸企业负担,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外贸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入8月以来,稳外贸政策细则陆续落地,包括免收出口商品法检费用、减少检验出口商品种类、关检“三个一”试点扩大、通关实施分类查验等直接减免出口企业费用的系列措施开始正式实施。但与其他措施不同,免收出口商品法检费用属于短期刺激政策,有效期为8月1日至12月31日,部分企业为分享政策红利可能会将出口发货时间前移,特别是将明年前几个月的货品提早或者分批次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刺激下半年我国的出口增长。另外,按照“十八大”精神,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培育我国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政策措施,这也凸显出国家对于外贸发展形势的高度关注。

(二)主要贸易伙伴主要经济指标向好

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下调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但最新出炉的一些经济指标在提振市场信心的同时也让盘旋在世界经济上空的阴霾又退去了一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综合领先指标显示,未来数月欧洲、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将加速增长。

1、欧盟经济复苏迹象初显

欧盟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份失业人口较5月减少2.4万人,为两年多来首次下降,欧盟地区6月份失业率环比微降0.1个百分点至10.9%,为2011年以来首次下降。7月份欧元区通胀率稳定在1.6%左右,与6月份持平,低于欧央行设定的2%的警戒线。7月,欧盟委员会的经济景气指数从91.3上升至92.5,达到15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商业环境也有所改善。金融信息服务机构Markit公布数据显示,欧元区7月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50.5,创2011年8月以来最高,且为18个月以来首次回到荣枯线以上。从欧元区几个主要经济体来看,德国7月综合PMI终值从6月的50.4上升为52.1,为5个月新高,先行指标的积极变化更加强化了德国经济在下半年扭转的预期;法国第二季度经济逐步恢复增长,7月综合PMI终值为49.1,创下17个月新高,此前IMF也将其2013年增速上调了0.1个百分点。以上经济指标普遍向好,也预示着下半年欧元区经济有望实现小幅增长。

2、美国经济持续复苏

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非农就业报告显示,7月份19.8%的失业者找到了工作,这一比例是此轮经济复苏以来的最高水平。数据显示,美国7月失业率小幅下降至7.4%,6月通胀率小幅上升至1.3%,美国经济复苏的迹象愈发明显。此前美联储曾表示退出QE的门槛是失业率降至6.5%,通胀水平回到2%的目标区间。目前看来,美联储在9月的货币政策例会上开始放缓购债的预期有所降温,因此下半年我国面临的外贸环境应该会保持温和回暖的态势。

3、日本经济增长预期上调

IMF 7月最新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日本经济增速将达到2%,较上次预测上调了0.5个百分点,预计今后还将上调。这反应出“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的提振作用和明后年日本加税消费者提前消费的效应。尽管受钓鱼岛问题影响,我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有所下滑,但日本经济整体向好有利于加快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间接改善我国面临的整体外贸环境。

三、我国外贸形势展望

(一)2013年全年外贸形势展望

2013年下半年,在国内有利政策刺激和国际贸易环境温和改善的情况下,预计下半年我国外贸企业的日子会相对好过一些。但是,考虑到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由于“贸易套利”存在虚高的成分,单纯从数字表面来看,下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空间有限,预计略好于上半年情况。全年进出口增速有望达到9%—10%。

(二)中长期外贸形势展望

从中长期情况来看,此次金融危机最低迷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在今后的5—10年都将紧锣密鼓地进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美国的“财政悬崖”问题虽暂时得到缓解,但政府自动削减开支和与预算问题有关的不确定性将继续拖累其总需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目前看来已经得到了控制,但还远未结束。为降低债务负担而推行的紧缩政策将进一步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区域内强化财政约束、推进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缩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依然是欧盟今后需要改革的方向。日本扩张性刺激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会支持经济复苏,但却增加了市场对于其公共债务可持续性问题的担忧,此外,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成为影响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新兴经济体国内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也都已浮出水面。各国都已经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而眼前的危机更加重了这一紧迫感。改革初期,由于各方利益矛盾呈现尖锐化,经济增速下滑或将成为推动改革所要承担的代价。世界经济低速运行可能成为常态化。随着对外贸易总量的不断扩大,未来,我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依然不容乐观,但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加快,外部环境与危机爆发时期相比会有所好转。

从国内情况来看,产能过剩问题在外需低迷的情况下愈发凸显,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有待完善,房地产价格继续膨胀,居民购房支出负担太重,虽然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但“扩内需”依然任重而道远。联合国在《2013年中期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提出,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房地产泡沫、影子银行活动加剧、地方政府债务缺乏透明度、多个主要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方面的挑战有关。该报告也指出,当前中国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继续依赖政府引导投资,这意味着当前旨在提高消费占GDP比重和降低投资占GDP比重的经济结构调整必将招致增长减速过快的风险。如不采取果断的政策行动,GDP增速进一步趋缓和金融风险不断加大可能相互推波助澜,形成恶性循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居民收入翻番,这将有利于扩大市场容量,增加居民消费。麦肯锡在其今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经济的下一站》中预测未来20年我国将实现从投资主导型经济向消费驱动和服务驱动经济的转型,在“十三五”、“十四五”和“十五五”时期的GDP增速分别可达到7%、6%和5%。外贸领域,在国内要素价格上涨,国际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外贸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一方面需要不断巩固依赖于劳动力禀赋的传统外贸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提高产业附加价值,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的位次。

从长期来看,随着各国的经济改革措施逐步到位,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和改善,世界经济有望进入下一轮增长周期。OECD发布的研究报告《2060年展望:全球的长期经济增长前景》指出,一旦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未来50年全球GDP的年均增长率可达3%左右。持续的财政和结构性改革将推动经济增长,并且增速相对较快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产出中占比的不断上升将使全球经济增长得以维持。全球知名经济学家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在《大预测》一书中运用引力模型在赶超情景下对全球及主要经济体2010—2030年间的GDP增长率进行了预测(见表1),按购买力平价美元测算,全球GDP年均增速为4.3%,而我国为5.9%。基于经验分析,我国外贸增长通常要快于GDP增长,同时考虑到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大国的基数影响,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增速有望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预计到2020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达到7万亿美元左右。

(作者单位: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