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外贸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3-12-29 00:00:00裴长洪付彩芳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31期

一、2013年1—8月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

2013年是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一年,也是全球经济贸易具有转折性的一年,虽然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但是复苏的势头明显。在发达经济体表现良好的同时,新兴经济体却出现了金融动荡,增长放缓。面对复杂而严峻的进出口环境,1—8月,我国仍实现了27043.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8731.19亿元)进出口贸易总值,累计同比增长率为8.3%。其中出口金额14292.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9179.51亿元),累计同比增长9.2%;进口金额12750.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9551.69亿元),累计同比增长7.3%;贸易顺差1542.0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627.82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8.2%。具体而言,2013年1—8月份进出口贸易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上半年进出口波动较大,7、8月份开始稳定增长

2013年的进出口波动较大,经历了大起大落到理性回归的过程。

今年1—4月,我国进出口金额快速增加,特别是内地对香港贸易超高增长,进出口数据大大超出市场预期,一度引发市场对统计数据的质疑。究其原因,是自2012年底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离岸、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差扩大,在利差和汇差的驱动下,诱发大量的套利贸易。贸易项下的套利活动发展太过迅猛,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和贸易数据的失真。

4月中下旬以后,由于相关部门的监管措施,套利贸易的从5月份开始基本得到遏制,5、6月份的进出口出现了很大的下滑。5月份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为1.0%和-0.3%,分别比上月大幅减低13.7个百分点和17.1个百分点。6月份进出口同比下降2%,是2012年2月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进口同比下降0.7%,出口同比下降3.1%,增速创下44个月来新低。5—6月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一方面是因为套利贸易得到监管和遏制,虚假贸易水分被挤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经济环境: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低迷、国内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贸易环境恶化等。

7、8月份进出口相比第一、二季度明显回升。7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额3541.6亿美元,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金额1859.9亿美元,同比增长5.1%;进口金额1681.7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实现贸易顺差178.2亿美元。8月进出口总额3527亿美元,同比增长7.1%。其中出口金额1906.1亿美元,同比增长7.2%,相比7月的5.1%继续回升,进口金额1620.9亿美元,相比上月份从10.1%小幅回落到7%。7—8月份进出口回暖一方面是由于稳定外贸增长、优化外贸结构的政策措施的利好,另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好转、需求的改善,特别是欧、美经济复苏拉动中国出口增加,国内经济好转的预期也带动了进口的增加。

(二)我国对欧盟、日本贸易下降,对美国、东盟进出口平稳较快增长

按照今年1—8月份进出口贸易金额计算,美国、欧盟、东盟、日本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国家和地区。由于多元化市场战略的推进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对欧盟、日本贸易下降,对美国、东盟贸易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在延续,对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出口依然维持在高位。

受国际竞争加剧和欧洲、日本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份额在下降。2013年前8个月,我国对欧盟进出口金额3625.7亿美元,同比下降1.1%,出口金额2192.8亿美元,同比下降2.1%。由于欧盟成员国具体情况的差异,对欧盟不同成员国的出口出现了分化:对德国出口433.7亿美元,同比降低6.8%,对法国意大利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5%和2.2%,对英国出口310.9亿美元,同比增加4.9%。1—8月份对日本的进出口金额为2000.8亿美元,同比下降8.5%,出口同比下降3.4%,进口同比下降12.7%。

我国对美国、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稳定增长,但是对美国和东盟的贸易差额发生了转变。2013年1—8月份,我国对美国进出口同比增长率为6.6%。对其出口金额2328.3亿美元,同比增加2.9%,进口金额1008.6亿美元,同比增加16.5%。同期我国对东盟进出口金额同比增加12.5%,其中,出口金额为1560.8亿美元,同比增加23.6%,进口金额1282.3亿美元,同比增加1.4%。从贸易差额来看,今年1—8月份对美贸易顺差1319.7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1398.5亿美元的贸易差额,贸易顺差额收窄5.6%,是继2009年之后又一次贸易顺差出现负增长。2013年1—8月份我国对东盟贸易顺差278.5亿美元,相比2011年同期逆差额150亿美元和2012年同期逆差1.5亿美元,可以看出我国对东盟的贸易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1—8月份对香港双边贸易增长30%,与台湾双边贸易增长27.4%。同期对金砖国家的出口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对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出口金额分别为:310.3亿美元、232.5亿美元、325.8亿美元、112.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9.9%、7.9%、5.2%、24.3%。考虑到新兴市场潜在增长下降以及基数大等原因,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速在第四季度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回落。

(三)中西部省份进出口快速增加,逐渐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

根据各省海关和商务厅的统计数据得出,东部沿海省市依然是我国进出口重要支撑力量,但是进出口增长率却出现了分化。例如,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统计指标,1—8月份实现了进出口总额1113.64亿美元,同比增加14.7%,其中出口金额695.45亿美元同比增加15.0%,进口金额418.19,同比增加14.2%。广东和浙江分别同比增长16.5%和8.2%,而江苏出口仅增长2.5%,上海下降3.4%。

今年1—8月份,中西部省份进出口快速增加,据海关统计陕西省进出口同比增长27%,河南省进出口同比增长22.3%,其中,进口同比增长33.3%。湖南省进出口同比增加16%,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5.2%,山西省进出口同比增长15.9%,其中出口同比增长40.8%,安徽省进出口同比增加14.9%。随着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中西部省份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区域布局也会逐渐趋于均衡。

(四)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继续下降,私营企业进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

2013年1—8月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金额为6704.5亿美元,同比增长1.5%,出口额占同期出口总值的46.9%,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下滑了3.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金额5640.6亿美元,同比下降0.9%,进口金额占同期进口总值的44.2%,相比去年47.9%的比重下降了3.5个百分点。同期,其他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主要为私营企业)出口5942.9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占我国同期出口总额的41.6%。进口总额3833.2亿美元,同比增长33.8%,进口总额占我国进口总值的30.1%,相比去年同期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私营及集体企业进出口增速远远高出同期我国外贸总体增速,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在逐年提高,越来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国有企业进出口双双同比下降,出口同比下降2.9%,进口同比下降1.5%。国有企业出口总额占同期出口总额的11.5%,进口金额占同期进口总值的25.7%,进出口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在不断降低。总体来讲,私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我国外贸主体结构的优化反映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

(五)一般贸易平稳增长,加工贸易份额下降

2013年1—8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14235.1亿美元,同比增长7.7%,一般贸易额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2.6%。其中,出口总额为7010.1亿美元,同比增长9.9%,占同期出口总额的49%,进口总额7225亿美元,同比增长5.9%,占同期进口总额的56.7%,一般贸易项下的逆差214.9亿美元,同比下降52.7%。

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735.4亿美元,同比增加0.9%,加工贸易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2.3%。其中,出口总额为5522.2亿美元,同比下降0.8%,进口额为3213.2亿美元,同比增加4%。加工贸易项下顺差2309亿美元,收窄6.7%。

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总额为4072.6亿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15.1%,同比增长31.3%。其中,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出口同比增加105%。

从三种贸易方式的比重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而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我国的贸易方式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和均衡。

(六)高新技术产品进出两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势良好

2013年1—8月份,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金额4266.3亿美元,同比增长15.2%,出口金额占我国同期出口总额的29.8%;进口金额3675.7亿美元,同比增长16.5%,机电产品出口金额8177.6亿美元,同比增长9.3%,出口额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7.2%;进口金额5508.2亿美元,同比增加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稳定增长,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已经显现,外贸增长方式也在加快转变。

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出两旺的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表现良好。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金额2964.3亿美元,同比增长11.5% 。其中,服装出口增长势头强劲,计1127.9亿美元,同比增加13.4%,高出同期出口增速4.2个百分点。

(七)能源、资源型产品进口数量增长

2013年前8个月,由于价格变动,原油、煤炭、铁矿石等主要能源、资源型产品进口数量同比增长,进口金额却同比下降或略增。1—8月,原油进口18561万吨,同比增加2.9%,铁矿砂进口52612万吨,同比增加8.3%,煤及褐煤进口21303万吨,同比增加15.5%,成品油进口2742万吨,同比增加7.4%。能源资源型原材料进口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国内企业趁低价抄底;其次,国内政策预期趋于明朗,前景看好,特别是政府稳增长、拉动需求的政策,促使企业增加库存。与进口数量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口金额出现同比下降或者增加缓慢的现象,其原因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2013年1—7月份,铁矿砂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31.1美元,同比下跌5.6%,2013年7月份,国际三大港口动力煤价格全面跌破80美元/吨。

二、2013年9—12月我国外贸面临的挑战

2013年1—6月份,贸易出现了超常的增长和急速的下降。7—8月份贸易开始回归常态,稳定增长,主要是因为套利贸易的监管和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逐步明朗。但是,在未来的几个月,我国仍然要面临诸多的挑战。

(一)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

2005年,我国开启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8年过去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超过34%。特别是近期国内经济向好,资本回流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出口企业的利润和承受能力受到很大影响。面对人民币升值,如果说传统产业面临的是订单、利润缩减,那么一些高端产品还要承受人民币升值和日元贬值的双重压力,因为日元的贬值使得日本产品更具价格优势,我们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的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使得企业会有较大的压缩成本的动力,促进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人民币升值后,很多高科技设备的进口价格也会降低,有利于企业会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这推动企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集约型模式发展。

(二)劳动力和资金成本上升影响出口竞争力

受到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上升的制约,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影响。首先,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通货膨胀造成劳动者生活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使得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少,劳动力价格上涨依然在持续。今年一季度,全国就有13个省市先后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在16.9%。其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依然存在,融资成本上升也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贸易保护主义来势凶猛

我国近几年成为在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中国光伏产品、钢铁产品先后被美国和欧盟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一些国家用限制性的手段控制高新技术产品或者是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贸易摩擦频发且多样化,我国的贸易环境出现了一些恶化。世界贸易组织将2013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测从此前的4.5%调降至3.3%,主要原因就是担心保护主义升温。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警告称,2013年贸易增长甚至可能弱于预期,尤其是欧元区危机带来风险,而且各国可能试图进一步限制贸易,以支撑本国经济。商务部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一共有12个国家对我国发起了22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22%。泰国、印度、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发起了贸易救济的调查。今年5月份欧委会宣布准备对中国无线电通讯设备及其组件进行双返调查。6月6日又宣布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由于贸易摩擦发生的国家、产品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对我国相关优势产品的出口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四)中东紧张局势对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

2013年中东地区的政治形势复杂动荡,特别是近来西方国家准备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的消息引发市场普遍担忧,原油价格在9月初涨至6个月来新高,2013年9月6日,伦敦市场布伦特原油价格涨到116.12?美元/桶。奥巴马确定对叙利亚动武的声明,一度引起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股市不同程度下跌。中东地区的政局可能影响到美国和欧元区经济的复苏,甚至阻碍全球经济复苏。

三、存在的机遇

(一)全球经济和贸易复苏

今年全球的经济增长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发达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虽然IMF对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为略高于3%的疲弱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势头。全球贸易特别是先进经济体的进口将在未来有一个大幅增长,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欧元区经济趋好,美国经济复苏,这对我国外贸是利好消息。根据IMF的预测,2013年第四季度世界产出的增长为3.5%。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在第四季度转为正增长,同时,OECD公布7月欧元区领先指标由100.3升至100.5,OECD表示这是成长动能增强的讯号;欧元区8月经济景气指数上升至95.2,为一年半以来最高;欧元区8月份PMI指数为51.3,为26个月来最高,这些指标都显示了欧元区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加强;但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失业率高企的问题可能会对经济有负面的影响。美国上半年的就业状况进一步恢复,房地产持续复苏,居民消费逐步回暖,这些因素都将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力量。IMF预测美国第四季度产出增长为2%,高于全年的平均水平,2014年的产出为2.7%,高于2013年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7月份下调了其在4月份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主要原因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再加上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新兴经济体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内外环境。G20峰会上奥巴马表态退出量化宽松会分阶段进行,程序是可控的。这种沟通协调能够延缓一些国家陷入困境。考虑到不同经济体的表现,我国在第四季度的出口增长率将会出现分化,但是分析整体经济形势,第四度出口依然会稳定增长。

(二)美国维持QE规模使得经济不确定性暂时延期

2013年9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继续维持量化宽松规模,原因是对经济复苏放缓的担忧:近期经济数据好坏参半,虽然劳动力市场有所好转,但是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美国就业率的下降同时伴随着劳动参与率的下降;2013年核心PCE物价指数年率最高为1.3%,低于刺激经济增长所规定的2%的长期通胀目标;房地产市场近期正在进一步好转,但近期抵押贷款利率过快上升,将对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复苏造成负面冲击。虽然继续维持量化宽松规模的决定令市场感到意外,但是伯南克将在2014年一季度离任,不排除第四季度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可能性,所以退出延期实际上可能只是不确定性冲击的延后。

(三)国内宏观经济向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份发布的8月经济统计数据显示,8月工业生产同比增加10.4%,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加13.4%。生产、投资、消费的增长均超过上月,显示出了中国经济回暖的迹象。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PMI比上月提高0.7点,达到51,创一年零四个月的新高,反映出了中国制造业的景气度复苏趋势明显。同时,汇丰银行发布的PMI值为50.1,高于50的荣枯线,而且汇丰调查对象多为中小企业和出口企业,对经济动向的反应更为灵敏。可以看出,政府推出的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刺激政策,激发了对于需求增加的期待。

(四)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出台

2013年以来进出口形势复杂严峻,我国及时出台了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7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调整出口法检费用和目录,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改善金融服务,扩大信用保险支持,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意见。相关部门和各地方都积极出台具体措施来落实。例如,财政部和质检总局执行免收2013年8月1日至2013年年底5个月的出口商品法检费用的政策;国家质检总局积极落实减少出口法检商品种类的政策,从8月15日起对1507个海关商品编码的一般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商品检验。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中国出口信保公司也都出台了有关外汇、通关、税收、保险等贸易促进措施。一些地方也积极出台配套措施。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极大缓解了出口企业负担,增强了出口企业的信心。

四、2013年9—12月外贸形势展望

距离金融危机爆发已过去5年,2013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是世界经济形势出现转折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外贸面临的环境是严峻和复杂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形势出现了分化,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疲软,使得对其出口增速会面临压力。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出口企业要面对经营成本的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本币升值等诸多压力。但同时全球经济复苏、外需回暖无疑是我国外贸持续增长的利好因素,特别是对外贸易的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有助于实现我国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目标。所以,9—12月份的进出口将会持续增长的势头,同时,出口商品结构、外贸经营主体结构和贸易方式结构会更加合理,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也会继续优化。

(裴长洪,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付彩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财贸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