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在宏观经济政策发力和国际大环境改善的双重作用下,三季度我国经济显现出“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指标一致向好,速度、结构、效益同向改善,企业景气度提升、信心增强、预期向好,体现出四大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经济扭转了前2个季度持续下滑的态势,同比、环比增速均稳中有升。三季度GDP增长7.8%,分别比一、二季度回升0.1个和0.3个百分点。从环比增长情况看,提升势头更为明显。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三季度环比增长2.2%,与一季度环比增长1.5%、二季度环比增长1.9%相比,明显有所加快。
特征之二,就业市场继续保持稳定。解决就业问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之一,数据显示,前3季度城镇新增就业继续增加,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加525万人,增长3.1%。
特征之三,企业去库存化成效明显,工业品市场供求关系有所改善,为下阶段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是工业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的硬约束和调结构、转方式的政策要求,迫使企业不得不适当压缩产能、大力促销以求生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幅从3月末的8.8%、5月末的7.1%下降到8月末的5.7%。与此同时,反映工业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一改长时间持续下降的局面,呈现出环比价格上升、同比价格降幅缩小的新变化。
特征之四,国际市场暖意渐浓,我国对外贸易渐见起色。从国际市场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经济向好的地域在扩大,从最初的美国逐步扩展到欧盟、日本;二是经济好转的领域在拓展,从金融市场的企稳到经济止跌回稳、投资消费出口升温以及就业市场的改善。与此同时,从反映我国出口先行状况的指标来看,工业出口交货值尽管总体增速不高,但连续3个月加快,7—9月分别增长2.5%、3.5%和5.9%;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7—9月分别为49%、50.2%和50.7%,逐月回升,连续2个月重回50%的景气临界点以上。
此外,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增长的加快,从另一个角度,也印证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好转。其中,财政收入增速从1—3月的6.9%、1—6月的7.5%加快到1—9月的8.6%。
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回升,既有国外的因素、国内的因素、政策的积极推动,也有企业主动调整的结果,主要的是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及时创新宏观管理方式,明确调控区间,这对引导社会预期、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二是从一季度开始国家有序地围绕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三是很多发达经济体从今年的二季度开始缓慢复苏,这对我们扩大出口或者是稳定出口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从三季度经济运行形势看,四季度支撑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动力仍然较强,中国宏观经济仍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运行。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的进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距世界水平和应该达到的水平空间还很大,这样会激发投资和消费的潜力。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措施,仍然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政策的效应还会继续得到发挥。
虽然三季度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各主要指标稳中向好,企业发展预期有所改善,但是,当前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总体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我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正经历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核心问题就是要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增强内生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各地区、各相关行业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遭遇阵痛,但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到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初步破解粗放发展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就能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总体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