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六项建议

2013-12-29 00:00:00胡有成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36期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体系,可以说我国现在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然而,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国际竞争上并不具备优势,甚至很多技术具有极高的对外依存度。从总体来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大而不强,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状况与整个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有着重要的关联。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成长起来的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对比发达国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一流国际装备制造业企业,不难发现,凡是做得好的或者说做成功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均有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企业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然而,即便是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仍然不成体系,主要集中在短期市场导向的新产品研发制造方面,而对于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方面攻关不够,在一次次新产品研制过程中,并没有摆脱过去依赖进口的关键设备、关键材料仍然依靠进口的尴尬局面。相比之下,国际一流装备制造业却不同,其科技创新能力很强,拥有庞大的研发队伍和健全的研发体系,其研发重点不仅仅是在新产品研制方面,而是在系统集成创新方面,在于提高一流的先进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上,重在整体科技创新方面。本文主要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问题,提出六项建议。

一、专项预算列支科研经费,从资金源头上保障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需要资金保障,作为企业来讲,需要在年末制定下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时专项制定科技创新工作计划,结合计划专项制定科技创新资金预算。预算应当包括新产品研制费用、研发平台搭建费用、运维费用、研发队伍建设费用、重大项目专项研发经费、一般性科技创新项目奖励基金、产业链上下游横向纵向关联技术、产品、材料研发经费等。重大项目研制成功后的重大专项奖励列支重大项目专项研发经费,一般装备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预算资金应达企业年度总收入的3%—5%。

二、建设一支一流的研发队伍是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成效的根本保障

没有一流的研发团队就谈不上科技创新。装备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尤其如此。要建设和打造一流的研发队伍,必须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不同企业情况不同:本身研发力量较强的企业应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自身研发力量较弱的企业则应以外引为主、内培为辅,重点要引进行业带头人和技术专家,而培养重点则是科技骨干和基础研发队伍,要依托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培养自己的科技骨干和基础研发队伍,要建立师傅带徒弟的联合培养机制,以徒弟的成长质量和培养数量作为考核师傅的依据,以师傅的评价和考核作为对徒弟的考核依据。要建立专家、行业带头人引进激励机制,谁介绍、谁引进就奖励谁,并将引进专家、行业带头人的工作绩效与引进人的绩效挂钩,以建立引进人与专家、行业带头人的紧密联系机制。在引进专家方面,一定是需要什么样的专家就引进什么样的专家,切忌引进专家专业不对口。为了降低专家的引进和管理成本,可以选择在行业集中度高的发达国家或大城市建立研发机构,组建研发团队,只为我所用即可。

三、积极搭建研发平台,申报国家科技创新计划,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研发平台是一个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和依托,没有研发平台就无法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就得不到国家的科研经费专项补贴,就无法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就目前来讲,一个优秀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研发平台方面,一是应积极申报争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在税收政策上获得支持;二是应积极申报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为研发项目、研发团队创造条件和工作平台;三是应积极申报建立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产品技术质量检测认定机构等,为产品研发、产品检测试验、产品认定等搭建平台保障;四是应积极申报争取国家产业化示范特色研制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为企业多争取产业化资金补贴;五是依托这些平台积极申报国家“863”、“973”、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高新技术产品项目计划等,争取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获得国家科技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以在系统集成创新、前沿技术创新、瓶颈突出环节攻关等方面取得进步。

四、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建立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

要增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通过政府行政干预手段,以市场为导向,改变过去产学研分离的现状,建立真正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大学做大学的纯学术研究,科研单位做科研单位的纯理论课题研究,企业做企业的纯产品研发制造,大家互不联系,各走各的路,或者非紧密联系,目标不统一,造成各类科技资源严重分散,互相不结合,不互补,形不成合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凝聚力量,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实力,靠企业单方面推动很难,必须通过政府的行政干预手段、政策手段等,对于大学,学术研究课题申报必须与企业的市场化需求相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申报;对于研究院所搞课题研究也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辅申报确立课题,并且在课题的结题方面,要以企业的评价和考核为准。在此基础上,可以将行业龙头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的相关专业、教研室、实验室整合起来,逐步建立企业为主导的专科学院、研究所、研究院等,培养本行业的专业化人才团队。如此以来,企业就可以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创新工作了,该做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研制的做新产品研制,该做超前性产品研制、技术开发、材料研制的做超前性研制,该做系统集成科技创新的做系统集成创新工作。

五、科技创新应突出核心和关键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参观过国外大型制造业企业的人都清楚,世界一流百年企业在工厂的建设方面非常吝啬,他们的工厂厂房大多在70、80年以上,有些在100年以上,工厂建的并不漂亮,并不富丽堂皇,但很紧凑、很实用、很人性化。设备也不是全新的,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却是一流的,而中国企业的工厂,只要是较大的企业,工厂的面积一定很大,占地也一定很大,厂房一般都很新或较新,建的都很气派、很壮观,进到车间厂房一看,全是新的,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却不一定是一流的,我们很多人把这种差别说成是工人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不同。对此说法,很难让人苟同,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当然有工人素质、技术水平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我们的企业只知道引进的设备好,但却不完全会用,对专业团队的建设重视不够,不能将设备的性能优势整体发挥出来。我们不太注重设备的及时保养、保修,让设备始终处在完好状态,也不太注重车间、厂房、设备、工艺、试验、安全等方面的整体设计、布置和优化,中间环节多、成本高,更不太重视对员工的尊重、关心、爱护,随意挤占员工的休息时间,不考虑员工劳动强度等,而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厂家特别注重设备的保养保修工作,特别注重车间、厂房的整体优化布置,做到安全第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生产线流水化布置,生产车间人性化设计管理。这就是我们新设备、新厂房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一定一流,而国际一流企业的旧设备、旧厂房却能生产出一流产品,且生产效率远远高于我们的原因。因此,我们应把科技创新的重心放在设备、厂房优化布置、设备创新优化、生产布局优化布置、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原有生产线的改造提升、高精度试验设备、检测设备建设、对员工的尊重和人性化管理等方面,不能再走重复建设、低水平投资的老路。

六、围绕系统集成科技创新目标,建立一流的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全方位推动科技创新工作

系统集成方面的科技创新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要推动此项科技创新工作,除了要推动和做好前述工作外,还要建立一流的激励机制作保障,否则此项工作推动难度同样会很大,而且效果不会太好。如何建立?笔者认为应该分几个层次去做:

一是要建立科技专家津贴制度,根据专家的级别分别给予月度或年度津贴,以区别于行政管理人员;二是要建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激励机制,对于获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大成果的,给予重奖;三是建立科技研发团队独立的薪酬体系,一般要显著高于行政管理人员;四是对获得国家、省区市等表彰奖励的成果,在企业内部也要建立奖励制度;五是要对一些小的科技创新项目制定奖励制度,半年或全年评选一次,对优秀的成果予以奖励,促进工艺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六是对专家研制成功的新产品、新工艺应用于生产后要给予一定比例的提成奖励。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调动大家的科技创新积极性,技术专家不会去争行政管理职务,另一方面,大家付出汗水和智慧所取得的成果均有肯定和兑现,全年下来,收入也不菲,可以很好地留住现有专家,还能吸引行业其他专家,也有利于培养年轻一代科技骨干。

总之,以上六项建议分别围绕科研资金投入、研发队伍建设、研发平台搭建、创新体系完善、软硬件结合并突出重点以及具体管理机制的完善六个方面展开,这六个方面的工作实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工程,需要088878ced3b94614376007931100a845255ce1ed1be3bfac28011503ff0b923d装备制造业企业明确战略目标,将六个方面切实贯彻在具体的科技创新工作中,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陈明.技术创新提升“三一”竞争能力.中国公路.2002

[2]苏传才.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促进技术创新. 科技与企业.2012:177-178

[3]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中国经贸导刊.2012:5-8

[4]肖鹏,牟艳,杜鹏程.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障碍与动力源泉.统计与决策.2012(2):183-184

[5]马利,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外比较. 科技与管理.2005(4): 112-124

[6]张世龙,崔娜,马尚平.技术突变下企业自主创新战略定位方法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 72-75

[7]宋扬. 论新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35-37

[8]张瑞敏,杨绵绵. 以技术创新为基础走向全球竞争. 科技与企业,1998(10):12-15

[9]唐宝印.深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职工教育,2013: 29-30

[10]邹华,孙健, 徐玢玢.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机制研究.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97-103

(胡有成,1973年生,甘肃武威人,高级经济师,新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