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佳:古典与现代的灿烂之声

2013-12-29 00:00:00段召旭
人民音乐 2013年3期

上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的音乐节目中经常有一个周广仁先生的讲座示范弹奏的小女孩,她就是王羽佳。

后来又有一张王羽佳等几位中国小朋友的《中国天才钢琴童》的演奏专辑在书店销售,爱乐人从那时起就对她有很深的印象。此后王羽佳开始了国外留学生涯,而再次回中国与听众见面时,她已成长为一个演奏更为成熟的女,并与全球最知名的唱片厂家DG公司签约,开始了辉的职业演奏生涯。时至今日,王羽佳已是中国青年钢琴家别是女钢琴家的领军人物。她现在每年有上百场演出,从瑞士维尔比音乐节到法国昂迪荣钢琴节,到处都能看到的身影。特别是近些年,她得到“指挥帝王”阿巴多的识,合作演出了一系列的音乐会,演奏事业更上了一层。

金色的足迹——王羽佳的DG专辑今为止王羽佳在DG公司已发行了四张专辑。20094月全球发布的首张专辑《奏鸣曲与练习曲》,使王羽立刻成为古典音乐界的焦点人物,被誉为新一代古典音家代言人。这张专辑收录了王羽佳演奏的肖邦、李斯特斯克里亚宾的奏鸣曲,并穿插两首里盖蒂的练习曲。专中都是兼有难度和深度的有分量的曲目,王羽佳就是想第一张专辑当作一个宣言:“我不是一个弱小的亚洲孩!”① 她在专辑中展现了三首奏鸣曲之间的对比和联:肖邦和李斯特都是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天才,但二人对奏鸣曲这一产生于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体裁理解却迥乎不同。相形之下,20世纪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第二奏鸣曲在精神和气质上却更接近肖邦,显然受到了邦的极大影响。聆听这张专辑时,自始至终都能感受到人热血沸腾的情感张力,音乐一直吸引着听者的注意力到曲终。有人认为王羽佳这几首奏鸣曲的演奏速度过,为此我特意对比了这些奏鸣曲的其他经典演奏版本,发现她的演奏时间并不比其他版本短。我认为是王羽佳演中喷薄而出的朝气、流畅率真的音乐表现,使音乐结构得极为紧凑、充满动感,所以使听者心理上的速度感要于实际的演奏速度。专辑中的两首里盖蒂练习曲是令许演奏家望而生畏、难度极大的现代音乐作品,王羽佳的奏体现了她对键盘近乎完美的控制能力,信手拈来,毫无负担。这张专辑使王羽佳入围了第52届格莱美最佳器乐奏奖,并被权威的英国古典音乐《留声机》杂志(Thelassic FM GramOphone Awards)授予“2009青年艺术家”大奖,王羽佳也因此成为该奖项史上首位获得单项大奖的国籍获奖者。

2010年,DG发行了王羽佳的第二张专辑《转变》

(Transformation),专辑名称出自于“人生蕴含着无数化(人生无常)” 的佛学理念。王羽佳认为专辑中的首作品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理念,如勃拉姆斯的《帕格尼主题变奏曲》进行了27次变奏;拉威尔的《圆舞曲》之化是根据作品主题能否被遗忘来衡量的;在斯特拉文斯的《彼得鲁什卡》中,主人公由木偶变成人最终又变回偶,这一切正是“一个介于创造与毁灭之间的世界”。

“我的新专辑反映了人生与音乐中的无穷变化,”她说,“原本是木偶的彼得鲁什卡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帕尼尼的主题则完全由旋律、和声和个性重新诠释;拉威的《圆舞曲》彻底改变了维也纳舞曲的原貌。”② 王羽在专辑中再次展现了她潇洒快意的演奏风格,火爆震撼演奏效果,并传达出她对深层音乐内涵的思考。在这三作品中穿插的两首斯卡拉蒂奏鸣曲就像是阵阵清风,调剂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色彩。这张唱片一经发行就获得国乐评一致好评,被《留声机》杂志评为“月度最佳专”。

王羽佳在DG发行的第三张专辑《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主题狂想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她和阿巴多的一个场录音。王羽佳表示,以往专辑中的曲目都由她自己决,唯独这一张的曲目是由阿巴多决定的。她本来想录制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普罗科菲耶夫二钢琴协奏曲》,但在阿巴多的坚持下录制了现在专辑的两部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具有声部层次繁复多、旋律容易被淹没的特点,而王羽佳的演奏却使我们得作品是透明的,旋律与和声都毫不含糊地送到了听者耳朵里。拉赫玛尼诺夫曾亲手演奏录制了包括他全部钢协奏曲在内的许多作品,他在录音中呈现出来的对自己琴协奏曲的诠释,一反大众对浪漫主义音乐外向而热情印象,弹得情感节制而古典。王羽佳正是从拉氏的演绎汲取了灵感,因此这个版本与我们听惯了的很多浓墨重、情感炽烈的版本的煽情味道很不一样,而是像《华盛邮报》评论的那样:“王羽佳与阿巴多完美的配合为这20世纪最令人熟知的作品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于2012年发行的王羽佳的第四张专辑《幻想曲》收了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几首炫技性改编曲的返场曲目。

这张专辑的名字使人联想起迪士尼的同名音乐动画,在那音乐动画中有一首作品是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学徒》,而王羽佳的专辑也收录了由她自己进行改编的这首作品。

《幻想曲》中的曲目丰富多样、色彩缤纷,每首都像是夜中绽放的绚烂焰火,全面展示了王羽佳的超技和灵动乐。不仅如此,这张专辑最有价值之处还在于它记录了王佳返场时那令人激动的时刻。演奏这些返场曲并不是要音乐会的最后通过炫技来继续制造高潮,而是演奏家和众之间一种亲密的情感氛围和真诚的情感互动,就像王佳自己说的:“有些人认为返场就是炫技,但对我来,那是散发着内心温柔美好的一刻。这些返场曲,就像心在那一刻感受的记录。”③

随着乐迷对王羽佳熟悉程度的加深,她专辑中的曲目乎也越来越有亲和力,有一些深入浅出的趋势。这使人对她下一张专辑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不知钢琴公主又将来怎样的创意。带有DG醒目黄色标志的专辑,就像是王佳闪光的金色足迹,见证着她独特的成长道路,并将继向未来延伸。

商业利益与艺术水准并行羽佳的演奏风格热情明朗、指法凌厉精准,从没任何的不清晰和含混。我认为王羽佳手上技巧之方便、轻松,可说是当前驰名国际乐坛的中国青年钢琴家之最。

一位女钢琴家拥有如此惊人的技术,要比具有相同技术特的男钢琴家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惊叹。由于王羽佳技术出,很多人便将她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令人艳羡的演奏技,甚至将她归入单靠炫技来赢得市场的钢琴家之列。然我认为,王羽佳的演奏中体现得更多的是她对艺术的执和追求,这在今天青年一代钢琴家中尤为难能可贵。

在当今艺术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大潮之下,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一样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挑战。因此无论是古典乐还是流行音乐都有一个共同点:只有赢得市场、吸引球才能获得成功。而古典艺术家们普遍要面对的一个现是:要迎合市场需要与业内评价的双重标准,这两个标常常并不一致甚至是冲突和矛盾的,其冲突和矛盾的焦往往就是一个艺术作品“好”的标准和评价。市场经济于一个“好”的艺术作品的评价更多来自于“新”、“多”、“快”和“难”等较为量化的标准;而钢琴业内标准却与此不同,业内关注的不仅是技巧的展现——当,好的技巧也会令专业人士赞叹和钦佩——他们更关注是演奏家对作品内涵和意境的挖掘和在演奏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品位、艺术底蕴与文化修养。

王羽佳在市场方面受到的欢迎有目共睹,我认为这与的演奏就具有 “新”、“多”、“快”、“难”等特点分不开的。

首先是“新”。和其他当红中国80后钢琴家相比,王羽佳的演奏曲目是较为新颖的。当今许多通过钢琴比赛名的年轻钢琴家,曲目多以自己参赛的作品为主流,偶旁顾一下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王羽佳尽管自幼也多次在赛中获奖,但她却并非像李云迪、陈萨那样是通过赢得赛而成名的,而是像她在柯蒂斯音乐院的同门师兄郎朗样通过一次替人救场的机会一举成名。因此王羽佳录音演出的曲目并没有特别集中在某位作曲家身上,但是仍看出一些她选曲的倾向。目前王羽佳的曲目选择大致分类:现代曲目和炫技曲目。现代曲目包括里盖蒂、斯特文斯基和斯克里亚宾等人的作品;炫技曲中则以改编曲主,网络上受网友追捧的就是王羽佳演奏的几首20世纪改编曲。后来一些音乐会上,王羽佳又将李斯特改编的伯特作品如《魔王》《纺车旁的格丽卿》《水上吟》等入到了曲目单中。相比更常被演奏的古典与浪漫时期作,现代派作品无疑是较新的。此外王羽佳演奏的炫技作也都很新颖,如霍洛维兹的《卡门幻想曲》、齐夫拉的《野蜂飞舞》《闲聊波尔卡》和沃罗多斯的《土耳其进行》等曲目,此前被人演奏的次数相对较少,甚至很多人是通过王羽佳在网络上的视频才知道这些作品的存在。

其次是“多”。王羽佳在专辑中展示了她涉猎广泛演奏曲目,而这些曲目其实只是她学习和演奏过的一小分。她在14岁出国前就已演奏过的肖邦练习曲、李斯练习曲《鬼火》、贝多芬奏鸣曲、肖邦叙事曲、莫扎特琴协奏曲等以及现在她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李斯特的《魔》、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和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等都还未出现在她的专辑中。王羽佳习和演奏过的曲目如此之多,彰显出她秉异的天赋和无的勤奋。此外,王羽佳不仅学习过的曲目多,在手上随可演出的的保留曲目也多,其中仅协奏曲就有28首。

王羽佳今天的名气和她拥有随时救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她初次引起国际乐坛的广泛关注就是在2005年临时替拉·鲁普演出之时,此后她还替阿格里奇、佩拉西亚等国一线钢琴家救过场。如此巨大的曲目量是一些只靠赢得赛的几首曲目到处巡演的钢琴家不可同日而语的。

还有是“快”。王羽佳的“快”一方面体现在她高精湛的演奏技巧中,不论技术多难的作品她都能以飞速飙”完,干净利索;不论多艰难的段落,她都以电光火般的速度弹得又快又准,令人瞠目。王羽佳演奏RhdNAb5Aghpo8avhluEIgQ==速度快”、十指在琴键上闪电般地掠过,使她的演奏在听觉视觉上都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舞台效果。体现王羽佳的快”的另一方面是她超强的识谱能力,拿下新作品非常。凌远老师曾说王羽佳在小时候识谱能力就已很强,“她练琴的效率很高,视谱、背谱既快又准,没有一点错。”④ 王羽佳在美国的老师格拉夫曼也半开玩笑说王羽学新曲目太快了,有时他都会“嫉妒”⑤ 。以王羽佳的龄观之她的曲目量——她现在演出和录专辑的曲目绝大分都是她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学会了的——便可以想见她握一首作品的速度该有多快了。

第四点是“难”。王羽佳的曲目,从拉赫玛尼诺夫协奏曲到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从李斯特奏鸣曲到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变奏曲》,还有她那首其技巧已经近乎折磨演奏者的改编曲,都是钢琴文中公认的最艰难之作。光是这些曲目,就已可以吊足众的胃口——许多观众特别乐于观看演奏家如何在键上与技术困难战斗并克服这些困难。这些作品有很多是用钢琴来完成本应由多件乐器或钢琴和声乐共同塑造的的艺术形象,比如《彼得鲁什卡》中钢琴仿佛是一乐队,李斯特改编的舒伯特作品中原本歌曲的钢琴伴和声乐的部分全都交给了钢琴……这些作品的音响令难以置信是由双手演奏出来的,因此常使人产生一种觉,那就是钢琴家仿佛不只有两只手。尽管王羽佳在奏中从未有过和技术搏斗的痕迹,但这些作品的难度是外行人也能感觉得到,而演奏高难钢琴作品也已成王羽佳的一个突出特点。

王羽佳的上述特点与优势使她在艺术市场上取得了大成功,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从王羽佳的专辑和演出看,她没有一味迎合市场,也并不希望拿最有噱头的炫技”来作为自己演奏的定位。王羽佳在第四张专辑才录制她的炫技招牌曲目,似乎也在有意规避别人给贴上“炫技钢琴家”的标签。可以看出王羽佳在寻求场需要与艺术质量之间的平衡,既演奏给观众带来感刺激的炫技作品,也演奏钢琴文献中的经典之作;既演奏中展示高超的演奏技巧,又不流于表面浮夸的卖技术。她对待音乐、对待作品、对待演奏都是一种严认真的态度,音乐工整端正,感情热烈但不狂野,身动作和面部表情均适度,从不在演奏中兴之所至地肆挥洒。如今已实现了从神童到成年钢琴家的成功转型王羽佳每年有100多场演出,然而她并没有像很多青年琴家那样沉浸在无休止的商业演出和商业活动中无法拔,而是表示,“我希望的是能像小时候那样享受每场演出,现在连练琴的时间都没有了。……我的生活能光是我自己的事情,要打开眼界,看看别人都在做么。另外,如果有可能的话,几年之后希望有几年的间完完全全不做任何演出。也许我会去读书,读科学的,我觉得科学与音乐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应该去了。”⑥ 对于为品牌代言的商业活动王羽佳说,“我觉还是应该让人们对我的音乐感兴趣,而不该是商业对感兴趣。这个理念我是不会变的。”能在商业演出和业活动面前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历史上很多几乎无所不弹的钢琴家之所以能成为后世仰的钢琴大师,都是因为有能堪称绝唱的标志性曲目,如霍洛维兹演奏的斯克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鲁宾斯坦奏的肖邦、齐夫拉演奏的李斯特等。而仅靠在键盘上无不能的能力、包罗万象的保留曲目却没有堪称经典的演,则容易在名噪一时后渐渐被时间冲淡。曾经的神童、《琴缘一生》的作者露丝·史兰倩丝卡便是一例。王羽佳演奏使我们感到她一直试图探索更多的诠释可能性,她的音乐散发出这个时代特有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出来的全化、国际化的气息,而不是在演出中进行机械重复和自复制。她曾说:“我希望我的演奏更有棱角,就像毕加的画,就像现代舞。另一方面,让音乐更加打动人心。

这些都是我在艺术上的追求。在这个时代,拥有如此多的奏家,大家都在演奏差不多相同的曲目,你必须不断地研、琢磨,才能寻找出更多新鲜的音乐表现。以及深刻感触。演奏中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被认同是幸运的,不被认同的如果能够说服自己,我也会这样弹,相信别人会明白。”⑦ 王羽佳在首张专辑中选择李斯特作品里最思想性、哲理性和诗意的《b小调奏鸣曲》的做法,就显了她要表现音乐作品的深度与张力的决心和信念。王羽的专辑中也有很多新意,比如肖邦奏鸣曲的《葬礼进行》乐章中,王羽佳采用了一个源自安东·鲁宾斯坦的处方式,使人感受到一种浪漫主义演奏风尚的回归……记霍洛维兹曾对佩拉西亚说:“要想成为超级大师,首先有超级大师的身手。”⑧ 此话道出了钢琴演奏中如没有术作为保障一切音乐表现都是空中楼阁这一真理。因此认为,高超的技术是王羽佳的一个优点和她成为钢琴大的前提,但并不是她演奏的全部内容,更不应成为对她演奏进行诟病的理由。应该看到,在灿烂的技术表层之,有着王羽佳对演奏深深的思索与音乐表现上的精益求。她还很年轻,未来的路也还很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月的磨砺,她的演奏风格还会发生变化,给我们带来新感受。我期待着看到王羽佳推出能被后世树为经典的演,同时也衷心希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王羽佳能保自己艺术家的本色,寻找到经济利益与艺术水准之间的佳平衡,不断开创自己事业和艺术上的新高峰。

(DG供图)

①张璐诗《王羽佳:我和郎朗很不一样》,《新京报》2009年6月4日。

②王羽佳签约DG第二张钢琴独奏专辑《转变》,网易娱乐2010年7月日,http://ent.163.com/10/0806/20/6DE8TFTE00031H0O.html王羽佳发行全新专辑《幻想曲》,新浪娱乐2012年5月29日,http://ent.sina.com.cn/y/2012-05-29/12233643221.shtml凌远《钢琴宝贝王羽佳》,《钢琴艺术》2001年第5期。

⑤叶柳《访钢琴教育大师加里·格拉夫曼》,《钢琴艺术》2010年第1期。

⑥李澄《钢琴公主王羽佳:我只是运气好》,《北京晨报》2010年712日。

⑦吕屹《钢琴是生活 世界是舞台——“飞指”钢琴家王羽佳印》,《人民音乐》2009年第7期。

⑧大卫·杜巴尔《霍洛维茨之夜》,徐康荣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版,第238页。

段召旭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中央音乐学院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