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机遇、问题与路径

2013-12-29 00:00:00辜胜阻
中国市场 2013年3期

摘要:中国经济维持7%以上的中速发展过程中,政府将有更多精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带来大量的市场需求,是最大的潜在内需和持久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机遇。城镇化中注意防止过度城镇化、大都市病、房地产化、农民工过度边缘化、有速度质量的城镇化等问题。城镇化应该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农民工向流出地的回流。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整合;城镇化与农业化协调

中图分类号:F249.2

一、中国城镇化机遇

研究机构预测2012年的GDP增长接近8%,笔者认为比较客观,但对2013年9.3%的预测,则认为过于乐观。对新一届政府来讲,宁可“低开高走”,不要“高开低走”。想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比较容易,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依靠天量的财政、海量的信贷以及“楼市、车市、股市”的超常增长使得GDP增速为8.7%。“十二五”规划中GDP增速目标是7%,2012年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前三季度平均增速为7.7%。2012年中国经济前三季度7.7%的增长是在挤压房地产泡沫和摆脱过度依赖外需的基础上取得的,这是一个很好的速度。中国经济维持7%以上的中速发展能保障经济稳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中速还可以使政府有更多精力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目前中国经济有六大机遇:人口城镇化、产业高端化、企业信息化、发展低碳化、经济服务化、经营国际化,而最大机遇是来自城镇化。“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四化”要同步发展,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同步发展。这种同步的四化是“新四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中工业化的核心是要实现创新驱动。为什么要同步发展呢?刚刚结束的美国总统竞选中,罗姆尼曾嘲笑奥巴马:中国GDP增长率达到7.8%,而美国GDP增长率才1.3%。事实上,美国是城镇化完全饱和下的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的差别是两国经济发展速度差异的重要原因。美国的农民占总人口的比率不足1%,而中国有9亿农民。危机期间有人写了一本书《谁来拯救美国?》,答案是9亿中国农民。9亿中国农民从农村走向城镇可以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带来大量的市场需求。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潜在内需,也是持久增长的动力源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有六大机遇:人口城镇化、产业高端化、企业信息化、发展低碳化、经济服务化和经营国际化,其中最大的机遇就是城镇化。当然,人口因素对中长期经济发展来说,其作用有双重性,从人口城镇化角度看,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但从人口老龄化角度看,又是最大的制约,“用工荒”现象就显示出人口因素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二、中国城镇化问题

要将中国的城镇化这件好事办好,需要“五防”。即一是防止城镇化拉美式陷阱,避免过度城镇化;二是防止特大都市的“大城市病”,避免人口过度膨胀;三是防止过度利用“土地红利”,谨防“城镇化”变成“房地产化”,避免过高地价推高房价;四是防止农民工过度边缘化,避免“半城镇化”过高的社会代价;五是防止城镇化快而不优,避免“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

(一)防止城镇化拉美式陷阱,避免过度城镇化

2000年,巴西的城镇化率已超过了80%,但是极端的城镇化也带了很多问题,里约贫民窟里居住的人口超过200万,贫民窟里枪支毒品泛滥,时常缺水断电,所谓的厕所更是天方夜谭。巴西申办奥运会最大难题是治理贫民窟,如果贫民窟不治理好,这个国家在奥运大型运动会期间很难运行。我国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几种不好的城市形态:一是“睡城”,比如北京的通州,每天30万人口在同一时间出城上班,又在同一时间下班回城,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二是“死城”,白天有人晚上没有人,只有产业没有城镇人口;三是“鬼城”,比如鄂尔多斯,耗资50多亿打造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康巴什是一座豪华新城,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但同时也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街上的清洁工人都比行人多。还有些地方,一场“农民被上楼”的运动正在发生。无数的农民正在“被住进”集中建设的楼房,农民的生活方式城镇化了,但农民的生产方式却没有城镇化;农民上楼了,但农民的鸡、狗、羊等却不能上楼。农民没钱交卫生费、物业费等,“被上楼”的农民宁可睡在羊圈里也不睡在楼房里。这些都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严重不同步的后果。

(二)防止特大都市的“大城市病”,避免人口过度膨胀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15座主要城市居民每天上班单行比欧洲多消耗288亿分钟,折合4.8亿小时,如果按照上海每小时创造财富2亿元的标准来折算,15个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人民币。如今在北京,一场小雨就能造成北京交通严重阻塞,一场暴雨就足以使北京交通瘫痪。2011年下半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公布了全球1100个城市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北京的空气质量更是“千里之外”,排在了第1035个,在100个首都排名中也属倒数。

(三)防止过度利用“土地红利”,谨防“城镇化”变成“房地产化”,避免过高地价推高房价。

当前高房价是阻碍城镇化的一大难题,而高地价和高税费在房价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70%。面包贵是因为面粉贵,“城镇化”变成“房地产化”,导致地价推高房价,并且出现了人口快速城镇化、土地高速非农化以及农村严重空心化,这与四化“同步”的理念完全不相符。过去10年,中国人口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69.8%,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75.1%,但城镇常住人口仅增加了28.7%。城镇化也明显滞后于工业化,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9.68%,而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9.8%。

(四)防止农民工过度边缘化,避免“半城镇化”过高的社会代价

虽然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但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约38%,这意味着1.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及享有城镇居民待遇。大量的“钟摆式”和“候鸟型”人口流动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代价。目前,我国约两亿农民工中的80%是单纯的劳动力转移而非家庭式迁移,家庭生活重心仍保留在农村。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三留人口及空心村等。数据显示,在农村人口中有5000万留守儿童、4000万留守老人、4700万留守妇女,失地农民大约4000万~5000万。这种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牺牲了“三代人”的幸福。

(五)防止城镇化快而不优,避免“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

何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应是钢筋混凝土的简单堆砌,而应是农民市民化的转型;不应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割裂,而应是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推进;不应是工业化被动牵引下的人口候鸟式的迁移,而应是家庭式移民和农民工回归推动工业产业布局;不应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而应是打造绿色生态和智能科技的新宜居城市。

三、中国城镇化发展路径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要与要与新“四化”同步,具体路径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城镇化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二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三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通过农业现代化满足城镇化所需要的劳动力需求;四是推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农民工向流出地的回流,缩小地区差异,缓和特大城市人口膨胀。

(一)城镇化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城镇化要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不能搞“空城计”,要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一般以产业发展为背景和推动力。在西方发达国家,合理的城镇化进程基本都是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仍处于中期向后期高级阶段转变的过渡时期,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城镇化奠定基础。

(二)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

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提高城镇化质量,发展智慧城市。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要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目前,上海外来人口有900万,北京外来人口有700万。因此,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量”的扩大,更要重视“质”的提高,要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到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建设“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谐城市”。“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我国内涵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推动我国发展方式转型,有利于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通过农业现代化满足城镇化所需要的劳动力需求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规模化和资本化,但是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国的农业人口必须大幅度减少,要让更多的农民进城,促进农民“市民化”。美国农民不足1%,日本农民不足5%,而我国农民占比将近50%,农业规模化谈何容易。

(四)推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农民工向流出地的回流,缩小地区差异,缓和特大城市人口膨胀

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经不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应该把其他类型的城市发展起来,来疏导大城市过度膨胀的人口。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重庆的“十二五”规划就提出,建设四级城镇体系架构:一级是主城区特大城市,二级是6个大城市,三级是25个区县城中等城市,四级是100多个小城镇。我认为,其中最有潜力的就是县城中等城市。把县城作为中等城市来建设,这样可以疏散特大城市的人口。现在农民工融不进城市,像北京这样地方,给他们户口也没办法完全融入进去,但是他们又回不去农村,所以很多农民十分纠结。要通过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引导农民工回归,鼓励“农海归”(由沿海回归流出地创业就业的农民),实现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引导和鼓励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就业,而且在扩大就业方面具有倍增效应。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有几千万人失业,外国人都感到很震惊,但是我们是如何解决这部分失业人员的呢?主要是通过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带动就业。富士康从深圳迁移到郑州,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增加的用工需求,保守估计不少于50万人,产生了强烈的就业带动效应,并且改变了人口流动的格局,现在郑州本地打工比例已经超过了外流劳动力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李永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0,(6).

[2]辜胜阻,徐进,郑凌云.西部开发中的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及其借鉴[J] .中国人口科学,2002,(1).

[3]辜胜阻,易善策,郑凌云.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人口研究,2006,(5).

[4]辜胜阻,等.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热点问题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辜胜阻,郑凌云,易善策.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

[3] 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市群的城镇化体系和工业化进程——武汉城市圈与东部三大城市群的比较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07,(4).

[4] 辜胜阻.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改进低价工业化和半城镇化模式[J].中国人口科学,2007,(5).

[5]辜胜阻,易善策,李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

[6]辜胜阻,李华,易善策.均衡城镇化: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共进[J] .人口研究,2010,(5).

(编辑:韦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