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山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

2013-12-29 00:00:00杨蓉
中国市场 2013年32期

[摘要]宁南山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区。随着城镇迅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和规模将大幅增加;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必将影响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格局,进而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本研究是根据宁南山区泾源县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定量地评价泾源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以期今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能够协调发展。

[关键词]宁南山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

[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77-02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研究可以定量地反映环境与经济、环境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程度,有利于根据协调度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生态调控,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宁南山区的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尖锐,土地与生态环境负荷不断加大,因此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任务更为艰巨。

1研究区概况

泾源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地处六盘山东麓,东南与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毗邻,西南与甘肃省庄浪县交界,西与隆德县相连,北与固原县接壤。土地总面积为1131平方千米 。泾源县辖3个镇、4个乡,114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12.1万人。其中回族人口90051人,占总人数的74.58%。泾源县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貌地形按其特征主要分为西部六盘山山地,东北部低山丘陵和中南部丘陵三个类型。为中温带东南季风边缘地带气候区,四季有春寒、夏旱、秋短、冬长的特点,平均年降水量6509米,主要灾害有干旱、冰雹、雨涝、霜冻等。泾源县土壤类型有九个土类,87个土层,247个土种,土壤类型多样。由于受六盘山山体垂直带的影响,植被类型多样,一般有山地植被、森林植被、沼泽植被三种类型。泾源县地处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河流有泾河、香水河、沙塘河、羊槽河、新民河、石咀何、盛义河等7条较大河流,17条支流,地下水也较丰富。

总之,泾源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大沟深,适宜农、林、牧及城乡建设,小水电,旅游等各部门的综合利用和合理发展。但农、林、牧用地矛盾较大。尤其是自然条件的局限性,使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2泾源县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协调发展度是用来度量系统之间或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的定量指标。土地利用与生态环

境的协调度是一个定量表示土地利用结构、程度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指标,强调的是系统之间各要素的共同发展,整体发展,全面提高。定量分析和了解泾源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可以帮助我们更细致、更清楚地发现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1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关于土地利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繁多,针对泾源县的特点,本文决定采用PRS框架体系(压力—状态—响应)建立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对泾源县土地利用指标体系进行细化修正,最终形成泾源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指标体系。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P”,包含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压力之下的土地和生态环境状态(S)发生改变,包括了土地和生态环境要素的数量、质量、类型、结果、功能等,人类对反馈的响应(R)包括制度建设、管理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教育与科技进步等。概念框架揭示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链式关系,构成了模型的基本层面。根据框架,结合泾源县实际情况,采用专家咨询法,建立起泾源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见表1。

2.2评价模型的建立

本文根据冯玉广等人建立的模型和方法,做出改进,利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分别对压力、状态、响应指标系统的综合状况进行评价。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缩减数据量,在数据信息量损失最小的前提下,用少数的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变量代替原始的多维变量,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比较客观,人为影响因素小。具体步骤略。

3泾源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计算与评价

3.1泾源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的计算

按照上述模型,计算2006—2012年泾源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见表2。

3.2泾源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

目前,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类型尚无统一的划分标准,本文根据泾源县具体情况,并参照类似地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泾源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的分类标准,见表3。

根据表3的协调发展C值标准,除2006年外,其余年份泾源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类型均为中度协调型,表明泾源县近年来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逐年转好,整体上看,协调发展度较高。从发展趋势看,自2006年以来,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发展势头较好。根据协调性分类标准表,进一步分析泾源县各个年份的协调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泾源县土地利用在2006年以前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协调。表现为资源环境的压力过大,更趋向于现有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泾源县域建设的加速,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人均用地面积快速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扰动不断加大,制约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自2006年以来,泾源县进行的生态重建工作已显成效,也不断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使得泾源县对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压力做出较大的反应,有效减轻了生态环境压力,提升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

参考文献:

[1]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1):84-87

[2]任志远,黄青陕西关中地区生态安全定量评价与动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4):169-172

[3]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225-228

[4]潘嫦英,刘卫东浅谈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134-135

[5]张晓萍,李锐,杨勤科基于RS/GIS的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4):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