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区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研究

2013-12-29 00:00:00邓淑锋张平
中国市场 2013年32期

[摘要]城乡结合区的农村从经济、人们的生活意识思维等分析,逐渐接近城市生活。响应党中央三农政策新农村文化建设,其中体育文化是重要组成成分。体育文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农民体育健身。城乡结合区的农村农民经济收入较好、生活思维水平提高、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提高的前提下,为发展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健身社区化,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的身体健康,为建设、发展和谐社会、和谐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结合区;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85-02

1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意识

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是建设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的首要条件。体育健身意识,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对体育健身及其重要性的认可,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理解、体育健身参与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奉献与效率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等。只有具有强烈体育意识并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成为激发农民身体锻炼的动力。怎样利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时机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使他们在离开农活时能形成正确的健身态度和观念、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健身的兴趣、行为和习惯,继之终身受益,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城乡结合区农业生产机械化,农民农闲时间大大增加,对农民农闲生活调查的结果:外出打工第一,接下来主要活动是看电视、打牌。农民农闲生活非常单调。31%的农民对自己的农闲生活“很不满意”,46%的觉得“不太满意”。表明农民有着强烈的改善农闲生活的愿望,有着追求更高精神享受的愿望。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民农闲生活应走出家门,多参加体育运动,体会运动给身心带来的快乐,运动愉悦心情;体会运动促进身体健康的好处,运动增进健康。改变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的思想,让农民对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体会健身及其重要性的认可,由此产生积极向上的健身思想观念。增强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理解、体育健身参与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奉献与效率意识和终身体育等意识。为了更好地激发农民健身意识,应加强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体育知识的学习、研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条例》,介绍体育赛事活动,扩大体育影响力;结合重要体育赛事活动和定期组织群体体育活动的举办宣传体育活动;积极开展体育先进乡镇、先进村组评比活动,各乡镇建立体育协会,充分调动各村体育协会以及晨、晚练农民的积极性,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健身锻炼中来;开辟农村体育专栏,宣传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方法,不断增强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促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全面快速发展。以此构建和谐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与氛围。

2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

建设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也很关键。有了体育人才,组织体育活动社区化就有可能实现。因此,应以乡镇为首,各村组为点。加强农村村大队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建议将乡镇文化站扩建为文体站,有计划地在农村培养一批体育指导员,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积累人才力量。有条件的镇街、行政村要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各镇街要加大农村体育骨干的培训力度,每年要为农村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若干名。各村都要建立晨、晚练辅导站并配备持证上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农民科学健身。各乡镇要积极创建农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吸引和组织农村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及时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各乡镇要积极创建负责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修人员。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要适时向农民开放,实行资源共享,提高农村体育设施的使用率。现阶段,农村社区体育骨干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体育社区化的发展。在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可以不定期组织体育知识讲堂,组织一批有体育能力的人进行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培训,并利用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这对推动新农村体育社区化模式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新农村体育社区基层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应由上至下依次成立县级体育组织、乡镇体育组织和村级体育组织。其中村级体育组织是农村体育最基层的组织,它直接联系广大农民,组织开展农民的体育活动。还要充分发挥村大队基层体育组织的引导、管理,加强乡镇和农村大队对农民体育锻炼活动的管理工作,提供专人咨询、指导。同时,加强针对农民体育活动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加大新农村体育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是促进新农村体育社区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乡镇政府机构只有自上而下制定一系列针对农民有政策倾斜的体育法规体系,健全体育管理制度,制定大力发展新农村体育社区化的方针政策,拟定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不断完善农民的各种体育活动保障制度。有了强大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与社区体育指导人才及规章制度,建设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就会开展起来。

3加强农民体育活动形式的生活化意识

城乡结合区开展社区体育的核心是要促进农民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从思想上提高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认识,让农民觉得体育运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解除农民认为的体力劳动就相当于锻炼了身体。适宜的体力劳动,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过量的体力劳动不但不会锻炼身体,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其实,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着本质区别,简单来看,体育锻炼和劳动都会让人流汗、耗费体力,表面看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不同。体育和劳动最主要的区别。首先,体育锻炼都是抵抗地球引力、使人的重心向上的运动(比如跑、跳等),而劳动则是沿着地球引力方向、使人的重心越来越靠下的运动(比如种地、除草等);其次,体育锻炼使人的重心上移、步伐越来越轻盈,劳动使人的重心下移、步伐越来越沉重。还有,体育锻炼使人舒展,劳动使人蜷缩,体育锻炼能减缓人们衰老的脚步、使人留住青春,而劳动则会加速人们的衰老。为了调动农民体育健身积极性,农民体育活动的形式应多样性,应具有特色乡土民情性的运动、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使内容更贴近农民生活,在场地的利用和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利于农民生活,从内容形式及时间安排上,以村为社区单位,不论老少不论男女都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上来。农民健身活动形式生活化还应充分考虑发挥家庭的作用。因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主角,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体育更贴近生活,更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种,它能真实、全面、科学地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合度。家庭体育是贯彻执行体育法规政策,增加体育人口的重要突破口,又是学校体育的扩展与延伸,更是终身体育的起点与归宿。

4结论

建设城乡结合区的农村健身社区化,首先条件应提高农民健身的意识。其次,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建设也很关键。最后,在行政政策与宣传激励相结合下,不断提高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活动形式上要因地因时制宜,经常性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活动与比赛。只有这样,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体育活动才能有组织、有计划、有保障、稳步、快速、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26(10):21-26

[2]沈梅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

[3]张发帮青海省农牧民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2012(8).

[4]张银江,王爱兰农村体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国市场,20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