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和产业化

2013-12-29 00:00:00曹峰
中国市场 2013年32期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日益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得不认真思考去努力解决的问题,而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也日渐产业化,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并衍生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非常值得研究。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产业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75-02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急剧扩大,城市生活垃圾数量也在急剧增加。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资渠道单一,缺少必要的资金,处理设施严重不足,设备老化,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很多城市的土壤、水体、大气受到生活垃圾的污染,使自然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受到影响。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根据我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现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组织编制了《“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国务院发出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日益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明显提高。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快速增加,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大于垃圾处理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意见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纳入到今后的工作重点中去,积极行动起来,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知提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80%以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每个省(区)建成一个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50%的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30%,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达到50%,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系。到203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全面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

2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历史及现状

1979年我国城建部门开始管理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开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问题的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研究重点在末端。根据当时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成分煤灰多,有机垃圾相对较少的特点,提出了减少城市生活垃圾量的四项对策,即适当控制大城市规模及人口增长;改变民用炊事燃料结构,提高炊事气化率;发展蔬菜加工工业,实行净菜进城;大力发展废旧物资收购工作。多数政策经过实践证明取得城市生活垃圾减量的效果。净菜进城,减少了有机垃圾处理任务。1998年我国城市居民燃气率达96%,城市生活垃圾灰土含量也由1988年的83.28%降到1998的01%,燃料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这一时期,总的来看国内对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运营等方面问题的研究较多,如1988年出版的以技术方面阐述为主的《全国城市卫生环境科学论文集》。1989年出版的强调立法与经济政策在垃圾管理中的《国外城市废弃物处理》重要一书,逐步认识到可以通过补助金、减免税收等激励手段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效率,改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状况。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从事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者加入到城市生活垃圾的研究中。随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关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制度、管理政策方面的研究开始增多。国家环境保护局污染控制司组织国内垃圾管理方面的专家编写《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该书包含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各个方面的最新动向。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方面所涉及的范围日益广泛。最近几年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刘京媛,徐海云发表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收费方式探讨》(2004),刘静,刘延平,李越川发表的《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城市垃圾处理业的发展》(2005),陈海滨,胡慧发表的《城镇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进程研究》(2006),熊孟清,隋军,粟勇超,史选发表的《垃圾处理产业化综述与建议》(2008),刘亚勇发表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产业化分析》(2008),熊孟清,范寿礼,徐建韵,史选发表的《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内涵》(2008),程光辉发表的《实现城市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的新思路、新方法》(2009),华玉宝发表的《简析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产业发展》(2010)等等研究包括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污染控制对策;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政策和垃圾处理产业化、中国垃圾管理体制与市场化改革等问题。在目前大量的现有文献中,虽然有少量对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管理政策方面的研究,但多为宏观性的政策,难以满足中国实施城市生活垃圾产业化的迫切需求,造成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效果减弱。值得注意的是,从经济学角度对城市生活垃圾减量管理政策的研究更为薄弱,深入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理论研究、细致的政策分析和对中国适应性的讨论不足,仅是对各项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介绍。易造成对国外经验不加考虑的拿来主义,忽视政策自身缺陷以及政策在中国实施的适应性,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3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变化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到1979年,环卫机械处于人扫、马拉、肩挑、背扛的落后阶段,对环卫机械的认识和重视都很淡漠,城市生活垃圾只是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国家把环卫工作纳入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逐步增加对环卫工作的投入,环卫基础设施和环卫装备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阶段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从无到有,发展较迅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主要以堆肥和填埋为主。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环卫机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京、津、沪、沈阳、武汉、深圳等城市相继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增加了更新改造环卫设备的资金投入。目前国内在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大城市基本上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容器化、密闭化及机械化收运,广泛采用具有压缩功能的密闭式垃圾转运站,使城市生活垃圾收运机械化程度及卫生化水平大大提高;中小型城市,大部分道路依靠人工清扫,主要用普通卡车进行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在环卫收运设备方面,国内许多厂家都在进行积极研究,开发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后装式垃圾车,实现了全液压控制或手动半液压控制,全密封运输,设有污水储存装置,避免污水外溢,后装式压缩车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还有侧装式垃圾车、流动型城市生活垃圾压缩收集车等也相继开发出来。

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于2012年2月27日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修正案,修正案规定禁止对产品进行过度包装。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于2005年4月1日正式施行,首次确立生产者延伸责任;污染损害赔偿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修改固体废物进口管理方式。新法还新增了废物污染防治信息统一发布制度;增加了违法行为及其处罚的种类,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罚款的数额;首次将限期治理决定权明确赋予环保部门;首次对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致害人提出了恢复环境原状的责任。《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法(草案)》的核心都是推行产品责任延伸制度,调整政府、企业、公众和行业协会等各类主体在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全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再利用和再循环活动。

2002年,福建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2005年,鞍山利用全球环境基金建成一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示范工程,通过堆肥制沼气并加工成车用燃气。2008年,河北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2010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采用BOT方式投资一座综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但是,多数地方政府仍垄断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内生动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