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适老性住宅设计

2013-12-29 00:00:00杨谆曹宝新李冰
中国市场 2013年32期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居住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因社会养老发展缓慢,与子女共居养老仍为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所以老人居住环境设计将是住宅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系统分析阐述了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的要点,期望以此推动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住宅;居住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55-03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依据联合国的相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形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呈现“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和地区就称之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50—2025年,全球老年人口将增长5.2倍,老年人口比重达13.7%;在我国,由于人口绝对数、死亡率和出生率的变化,决定了我国将经历世界人口史上最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增长。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即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1老年人居住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养老模式单一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指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投资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等方面。我国政府确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居住政策,同时提出“9073”的养老居住格局。即90%的老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所以在相当时期内,老年人主要养老方式仍以居家养老为主。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老人居住环境设计将是住宅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1.2“适老性”住宅设计意识薄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住宅建设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能住”、“够住”到“住好”,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住宅设计中“适老性”住宅设计意识薄弱,很少考虑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认为老人“有住的地方就行”,从观念意识上,忽视了老年人生理、心理的和实际需求。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这一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3相关设计规范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是1999年10月1日发布实施的,距今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同时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专门针对养老社区的规划标准,没有针对养老社区或养老住宅等的专门标准和规范。据了解,发达国家对养老社区或养老住宅都有特别专业的建筑标准或行业指导手册,比如说日本,老人保健设计这些内容都规定得非常细,这点我们国家还是欠缺的。

2适老性住宅设计要点

2.1室内外安全性设计

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在行、看、听、说等方面的能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对自身安全的保护能力也相对减弱。因而,确保老年人的安全,对老人居住环境的无障碍设计是老人居住环境设计中最为首要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住宅出入口:住宅出入口存在着室内外高差,应设置缓台阶或坡道。台阶的踢面高不宜大于120mm,宽不宜小于380mm;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2;台阶与坡道两侧都应设置扶手,扶手竖向分为两层,上层高900mm,下层高650mm;为使用轮椅的方便,出入口应留有不小于1500mm×1500mm轮椅回转面积。

(2)室内交通:室内地面应尽量平坦,采用防滑材料;走道净宽不宜小于1200mm,而且走道两侧要配置扶手;走道与门之间不应设门槛,门的净宽不小于800mm。

(3)厨房:老年人的日常工作多是围绕厨房展开的,在厨房停留时间较长,老年人活动不便,特别是端些热、重的东西容易出事,所以在平面设计时一定要把老人卧室、起居室安排在厨房、餐厅附近,尽量缩短行走距离。

厨房常见布置类型有“一”字形、“U”形、“L”形及环岛形。“U”形、“L”形更适合轮椅老人使用。另外,厨房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洗涤池一定要布置在背光区。厨房内的家具柜门距地面宜在400mm~1800mm范围内,400mm以下只能放置一些不经常使用的东西,以免老人经常弯腰、蹲起而发生病变。应考虑老人的特点,加设一些中部柜或架(1200mm~1600mm),深度200mm左右。操作台台面高宜在750mm~800mm,台面宽度应尽量大些,600mm~750mm比较合适。厨具一律采用圆角收边,避免老人活动不便产生不必要的碰伤。如厨房面积比较大,还应在适当部位加设一些扶手。

(4)卫生间:老人应有自己独立的卫生间;卫生间应直接对外开窗,获得良好的通风;卫生间的位置应靠近老人卧室;卫生间内应设坐便器、洗面盆、浴盆淋浴器等;坐便器高宜为400mm;浴盆边应设坐台宽400mm以上;洗手盆宜浅而宽,盆下要留有轮椅插入的空间,洗手盆台面应多设置摆放用品的位置,方便老人拿取;坐便器和浴盆处应设安全扶手,坐便器前侧应考虑留有家人或保姆服侍的空间;卫生间宜选用白色卫生洁具,平底防滑式浅浴盆;卫生间应划分干湿区域,避免滑倒情况发生;卫生间宜设平开门,门扇上应留有观察窗口,安装双向开启的插销,而且门扇向外开启。

另外,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行动障碍增加,有时不免要使用轮椅。这就要求在空间设计时注意满足轮椅回转半径的要求(图1),特别是厨房、卫生间、过道在设计时面积比常规要大一些。总之,任何局部的设计,都要便于老人的来往、出入和使用。

2.2交往空间设计

老年人由于空闲时间比较多,儿女们平时工作比较忙,经常不在家,因而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设计时应给他们创造良好的邻里交往场所,其空间尺度不宜过大,但应有一定的领域感、安全感;若住宅面积有限,可将老人卧室面积设计得稍大些,使其兼具一定的起居功能;若条件允许,还可在户内开辟一个作为老人们交往的空间(图2);也可在院内结合绿化,布置一些桌椅、安乐椅等,老人可在这里进行聚集、聊天、观望、晒太阳等活动。应注意在安全的前提下,强化院落的开放性和邀请性,使院内老人与外界有互动的机会,避免老人形成不必要的社会隔离感。

2.3舒适性设计

(1)卧室是老年人久居的房间,其朝向直接影响居住者的健康,应力争保证良好的朝向,阳光充足,充满阳光的卧室会增加老人的生活信心和活力。此外,应注意与室外的绿化结合,将老人卧室窗台高度降低,一般不高于600mm,以扩大视野,为老人创造优美的室外景观,使老人心理获取环境的强力支持。卧室门净宽不小于800mm,应采用观察门。

(2)老年人生理、心理的变化要求居住空间能在需要时得到子女的照顾,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差异,应尽量避免相互干扰,有条件的可在平面设计时,单辟一老人生活区(图2),包括老人卧室、专用卫生间、洗涤间、专用活动室等,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也给老年人自身留有一定自我服务的可能,使其在心理上获得自立的满足。满足以上还应尽量考虑预留出看护空间。

2.4智能化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技术正在走入千家万户。由于老年人生理上的特点,老人居住环境更应朝智能化方向发展。

2.4.1安全自动化

对于共居型老人居住环境来说,日常子女大多外出工作,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独自在家中,因此安全自动化显得尤为必要。安全自动化设计要特别考虑老年人的需要。如老人急救和护理自动化,包括老年患者随身监测的报警装置、智能网络管理中心的中央接收装置、快速反应救护队伍等,可减少住宅中突发疾病的死亡概率。另外煤气泄漏探测系统、防盗系统、消防报警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自动化问题。

2.4.2智能网络系统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老年人整体的素质也将提高。因此网络进入老年人的生活将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利用网络,可提供老年家庭保健、远程护理服务等,方便老人的居家生活。

2.5室内装修

室内装修,对于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安全、使用方便、舒适。现在一些家里有老人的住宅在装修时,一方面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即使考虑了往往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

2.5.1材料选择

室内应避免采用发光性强的材料,比如墙面、地面、桌面、操作台面等,尽量减少产生眩光刺激老人的眼睛。

地面选用木质或塑料材料为佳,可以铺设地毯,但不应局部铺设,以免地毯边缘翘起干扰老人行走或轮椅的行进。地面的花色应避免使老人产生视觉错觉。

墙面如装修不应选择过于坚硬、粗糙的材料,阳角部位应用弹性材料进行维护或做成圆角。

2.5.2照明设计

由于视觉的退化,老年人对照度的要求高于年轻人2倍以上,室内除设置一般的照明之外,特别应加强局部照明,如:操作台面、水池上方、卫生间面盆化妆镜处等。

尽量使用大面板开关,开关位置要明显;房屋过大应考虑安装双控电源开关。

2.5.3细部

室内应避免高差及门槛,以方便行走和通行轮椅。

家具宜沿墙布置,以免突出的家具挡路。

门最好采用推拉式,且下部轨道应嵌入地面。如为平开门则把手一侧墙面应留出400mm~450mm的空间,以方便轮椅老人开启门。

家具把手、门窗、水龙头开关避免使用球形把手。走廊、卫生间应在850mm高度左右设木质扶手。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个世界性问题,解决好老年人居住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养老的社会化,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和经济水平还达不到,还有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所以完善家庭养老环境仍然是最主要和最现实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周燕珉,等老年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陈华宁养老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设计[J].建筑学报,2000(8):27-32.

[4]刘燕辉老年社会与老年住宅[J].建筑学报,2000(8):24-26.

[5]杨谆,等人口老龄化与村镇住宅设计[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