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新医改后,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在机构与设施、人员队伍、服务能力等方面显著提高,但还存在着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结构不合理、基本服务设施不足、技术人员队伍构成不佳、整体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医改给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机遇及挑战,并提出应该采取措施、抓住机遇,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新医改;社区医疗;财政投入
[中图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45-02
从1997年开始,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国快速发展。在2011年,卫生部的调查报告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量已达32500个,病人就诊量达到4亿,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27.6%。2009年,新一轮医疗改革在中国开始推行,方案突出了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城市卫生服务体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1]。新医改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把基础医疗服务推行到社区水平,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来说,既是极大的挑战,又是难得一遇的发展机遇[2]。
1 新医改过程中涉及社区医疗的相关政策
新医改提出,全国卫生系统要全力落实好五项改革任务:一是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四是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其中,第三点强调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和重点服务内容,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在运行绩效、信息系统建设、基本药物管理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提高了其健康管理的潜能[3]。
新医改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①针对全体人群的服务,如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②针对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服务,如慢性病管理、康复服务等。这些服务更好地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健康管理主体的地位,与健康管理内容高度相关[3]。
2 新医改过程中对社区医疗的财政投入
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保障途径:①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②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③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之一是城市社区卫生;④政府负责其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同时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3]。
Yu Y,等[4]人调查发现,在上海推行医疗改革的进程中,由政府承担经费保障的责任,可以有效地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加注重于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以及为居民提供合适的医疗服务。这样,社区医疗机构就不用再担心收益问题及可能造成的财政损失,就可以更加专注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医疗机构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主体所起到的职能。
经费和资源的保障对基层软件和硬件的完善有重要影响,没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健康服务项目,只有通过政府经费的保障才能落实。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预防变为抵御疾病的重要策略,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以预防、保健为主的服务就显得更加重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为人们提供免费或者合理收费的预防保健服务,有利于逐渐培养居民预防保健的健康意识,为今后进一步普及全民健康奠定思想基础。由政府承担经费保障的责任,从资金投入上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健康管理的潜能。
3 新医改过程中社区医疗面临的机遇
3.1新医改的目标与社区卫生发展的方向一致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基层卫生服务,在新医改后必定会吸引更多的患者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3.2新医改后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降低促进就医
新医改指出,应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社会互助共济。由于门诊仍然存在不能报销的问题,大部分病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够满足小病的需要,只要就医费用低廉、服务质量较好都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诊治。参加医疗保险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发生的费用,个人自负比例低于在医院的支付水平。医改后这一医疗费用负担形式的变化,将促使人们到社区卫生机构就医。
4新医改过程中社区医疗面临的挑战
4.1健康管理职能比较薄弱
社区卫生服务除了传统的“医疗”功能外,还应该承担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功能。而现实中,社区医疗机构仍被当成是“挂号看病、打针吃药”的场所,忽视了其他功能。社区医疗机构“重医疗轻预防”的传统理念仍然根深蒂固,很多居民也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其他职能并不十分了解。而且,很多病人都只迷信大医院的权威,认为生病去大医院就诊,才能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5]。
4.2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技术是制约社区卫生发展的瓶颈。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以前的基层医院转制而来,加之全科医师的培训十分欠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工作人员在经过短期培训之后,仍不能满足居民对于医疗卫生水平的需求。不少病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断不准,社区卫生服务只起到保健的作用。导致社区医院本来应起到的全科医疗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优势。另外,由于社区卫生机构的待遇远远不如大医院的待遇,有效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机制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导致许多社区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工作时不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许多病人也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差,不尊重病人隐私,责任心也差。
4.3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不完善
新医改政策提出,要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
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困难:①居民不配合,数据不真实。很多居民戒备心理特别强,对来进行调查数据的工作人员十分不信任。采集信息时要涉及很多隐私,有些居民怕上当受骗,常给出虚假信息。②人员配备不足,工作量大。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录入的工作量十分庞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人员超负荷工作。③宣传不到位。政府部门、社区内派出所、街道办事处等为居民所熟知的工作部门,对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采集工作缺乏相应的协作与配合,导致该项工作很难开展[6]。
5结论
随着医改政策的逐步颁发和逐渐落实,“新医改”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新医改”的五项重点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社区医疗。只有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问题,才能真正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政府对医疗卫生界的硬件投入,还涉及教育和财政的投入。只有统一思想、积极行动、规范服务、社会各部门广泛参与,才能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管理者的工作职能,才能构筑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华敏展新医改背景下的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以江苏省无锡山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Qing Luo,Qi Wang,Zuxun Lu,et alEvaluation of Responsiveness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in Urban China:A Quantitative Study in Wuhan City[J].Plos One,2013,8(5):1-8
[3]谢文媛,巢健茜从新医改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健康管理的潜能[J].中国全科医学,2010,10(8A):2493-2495
[4]Yu Y,Sun X,Zhuang Y,et alWhat should the government do regarding health policy-making to develop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 Shanghai[J].Int J Health Plan Manage,2011,26(4):379-435
[5]应桂英,李宁秀,刘朝杰,等医改后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2:738-740
[6]Zhijian Li,Jiale Hou,Lin Lu,et alOn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after health care system reform in Shanghai,China,2011[J].BMC Public Health,2012,1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