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013-12-29 00:00:00王晶武彬彬
中国市场 2013年32期

[摘要]本文引入了度量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角度指标,在计算山西省1980—2011年产业结构高级化值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二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有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产业结构高级化;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16-02

1引言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不断优化调整的过程,按照一般的发展规律,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重心会顺次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越高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应该越大。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有效改善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山西省乃至全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靖学青(2005)选择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来度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证明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提升与经济增长和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邸光才等(2009)通过对西北五省的实证分析证明该地区经济水平是伴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高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付凌晖(2010)则根据三次产业产出比重与坐标轴的夹角构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并且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经济的持续增长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包佳迪(2011)通过对浙江省产业高级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格兰杰检验证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可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干春晖等(2011)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来表示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通过计量分析得到结论认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有助于抑制经济波动。

2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测度

2.1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

产业结构高级化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就是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测度,对此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指标。干春晖等(2011)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来表示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认为这一比值可以反映经济结构的服务化倾向;靖学青(2005)、邸光才等(2009)、闫海洲(2010)、包佳迪(2011)等学者都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来测度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系数,设某地区有n个产业,将这些产业由高级向低级排序,产值分别记为q(j),则定义该地区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为:

W=[DD(]n[]i=1[DD)][DD(]i[]j=1[DD)]q(j)

付凌晖(2010)曾构建了更为精确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来说明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该指标主体思想是构建三维空间中的向量,用三次产业占GDP比重所形成的向量与各坐标轴的夹角来表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具体的构建方法如下:

(1)设t年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x1t、x2t、x3t,将它们作为空间向量中的一个分量,构建代表每一年产业结构的三维向量Xt=(x1t, x2t, x3t)。

(2)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用向量表示为X1=(1, 0, 0)、X2=(0,1,0)、X3=(0,0,1),分别计算Xt与它们的夹角θ1、θ2、θ3,夹角计算公式为:

θj=arccos([DD(]3[]i=1[DD)]xijxit/[KF(][DD(]3[]i=1[DD)]x2ij[DD(]3[]i=1[DD)]x2it[KF)])

夹角越大,表示现有的产出结构与该向量所代表的产出结构差别越大。

(3)进一步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指标W,这里借鉴了层次系数的思想,定义:

W=[DD(]3[]k=1[DD)][DD(]3[]j=1[DD)]θj

对上式进行简化可得W=3θ1+2θ2+θ3,W越大,表明现有产业结构与X1所代表的产业结构差别越大,而与X2、X3所代表产业结构差别越小,也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越高。

本文选择付凌晖(2010)提出的指标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进行测度。

2.2山西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值

本文尝试将上文所介绍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应用于山西省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计算山西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从历年的山西省统计年鉴中可以得到1980—2011年的三次产业产出比重的数据,据此,本文用上文所述方法计算了山西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值W。下图显示了1980—2011年山西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变动情况。

1980—2011年山西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值

从上图可以看出,三十多年来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值在不断攀升。另外,山西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变动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速度很快,从1981年的5.7迅速上升到1988年的6.2,之后的两年山西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值有所回落,1991—1996年的六年里,这一值都保持在6.3左右,缓慢增长;90年代末,山西省的产业结构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1999年达到6.6的水平;进入21世纪后,产业结构有所波动,但一直保持在6.6的水平之上。这一变动趋势与付凌晖(2010)计算的全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值的变动趋势大体类似。

3山西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接下来对山西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指标选择方面,选取上文计算得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值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指标;选取经过价格平减,以1980年价格水平表示的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下文的实证分析中将对这两个指标进行各项分析。

3.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首先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两个变量的平稳性,只有变量平稳或者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才能进行后续的分析。单位根检验的结构见表1。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两个变量都不是平稳的,都是一阶单整,因此可以进行后续的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3.2协整关系检验

进一步考虑对两个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确定二者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选择Johansen检验法,根据AIC、SC、HQ等准则,引入一阶滞后项为最佳,得到协整检验的结果见表2。

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W和GDP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也即产业高级化程度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可以得到这个均衡关系式的具体表达:

W=6.55+00028GDP+ecm

(1703)(204)

系数下括号中为t统计量。

协整关系式中GDP的系数为正,即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与经济的增长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较高的产出水平一般对应较高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

3.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验证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的前提下,可以继续对两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验证二者变化的因果关系。格兰杰检验的主要思想是考虑引入x的滞后项,能不能使y的解释程度提高。如果y能在很大程度上被滞后的x解释,说明x是y的格兰杰原因。山西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值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见表3。

从格兰杰检验结果看,原假设“产业高级化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成立的概率是00375,小于5%,也就是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引起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同理,“经济增长不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W和GDP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关系,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然。但值得注意的是,格兰杰检验只是从数据上说明二者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从数据反映的关系来看,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但这并不能证明二者实质上存在相互影响的机制。

4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山西省1980—2011年的产业结构数据,计算了山西省三十年来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值,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不断向合理化的趋势发展。此外,本文还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明山西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山西省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应该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经济增长的潜力,实现综合实力的提升。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该更多地注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保证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0(8):79-81

[2]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

[3]靖学青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对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5-49

[4]包佳迪城市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基于浙江省的协整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0):59-61

[5]邸光才,晋艺波西北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