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

2013-12-29 00:00:00何凌莉
中国市场 2013年34期

[摘 要]实施内部控制是施工企业规范经营活动、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保障。只有完善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控制目标,尤其要重视采购业务、施工过程、施工结算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加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作用,内部控制将得以完善,对施工企业将发挥重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46-02

1 实施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1.1 在施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对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作用巨大

内部控制是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的监督管理,通过监管发现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纠正企业的实施方案和经营决策中存在的缺陷,规范经营行为,完善经营过程,提高管理时效,以保证施工企业的方针政策顺利的落实和经营行为的顺利完成。

1.2 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施工企业防范经营风险

施工企业管理不规范会导致财务造假、巨额资产损失、经营失效、会计造假等多种重大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实施内部控制,能对施工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部门进行监督,随时发现其缺陷和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有效的防范各种经营风险的发生。

1.3 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施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是提高企业运营时效、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原因。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各自为战的经营状况只会增加企业的内耗,不利于内部财力、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只有把各部门转变成一个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整体,依靠明确的奖惩制度,激励内部员工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和谐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才能提高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

2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

相关调查显示,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及外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大体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但一半以上的中小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的施工企业内部稽核不规范,甚至财务稽核制度根本就没有建立;有的对财会人员的权限规定不严格,甚至不能落实会计上机保密制度;有的对施工过程的关键环节缺乏严格的控制程序;对于外包工程,有些工程款的结算无详细的控制程序,增加了实施的随意性;有的对材料的采购程序简单,没有相应的牵制机制,缺乏质量保证,甚至出现财务漏洞;有些程序管理混乱,进场才发现设备、材料等与工程要求不符,进而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导致施工企业的利益受损。

2.2 内部审计的作用不能在内部控制中充分得到体现

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不能仅仅依靠自我评估来实现自我监督,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发挥重要的监督职能,它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制度的可行性以及决策层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等,由于以上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施工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巨大的差距,审计工作作用悬殊。有的审计工作形同虚设,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企业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长期得不到落实,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2.3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松散,缺乏执行力度

企业生产经营和内部的各方面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但在实际运作中,企业往往重视其生产经营,却忽视了财务、材料、制度建设、人员培养等的管理,把眼光主要放在了生产和开发上,不能以全局的眼光和战略的高度实施企业的内部控制,导致人员素质较差、责任心不强,进而导致人为的管理问题。有些内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化,由于缺乏执行力度,实施和方案严重脱节,造成执行的随意性现象非常严重。例如,合同的签订、付费和执行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应由不同负责人分别实施,但由一人包办,无他人监管的现象十分常见。

3 加强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对策

3.1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要明确

不同的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生产特点等有所不同,所需要达到的控制目标有很大差别,施工企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抓住工程项目的关键控制点,跟相关各部门充分交换意见,确立施工企业明确的、可行的内部控制目标,并以制度的形式公布实施。首先,确定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目标需以企业经营的合法性为准绳,施工企业的各项活动只有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才能保证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才能保证其经营活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其次,确定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应以提高经营效率为目的,这需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预决算、采购、施工建设等诸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完善公司的管理结构,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对企业人才、物力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再次,确定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还应以风险控制为目的。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建立决策和执行的监督体系能有效地进行经营风险控制,能及时发现、解决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事故,降低资产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

3.2 完善企业制度,加强制度管理

施工企业包括资金管理、成本控制、工程预算、业务外包、材料采购、子公司管理、施工过程、工程结算信息系统、内部审计等各种经济活动所涉及的人员职责分工和活动的程序设置都应制度化,还应针对特殊施工过程和关键施工过程增加控制规定,对企业的核心问题设置详细的分工,在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需要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及人员,加强相互监督和内部控制。采购过程实施采购、验收、入库、财务主管审核、项目经理审批、会计出具发票的层层审批制度,以此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3.3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是采购业务、施工过程和施工结算等关键业务环节的控制

施工过程首先涉及采购业务,由于工程所需砖瓦、水泥、木材、钢筋等建材的采购量很大,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企业采购的时机、数量和质量,就难以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制订周密的采购计划和审批程序,落实采购相关责任人的分工负责制,明确质量责任,实施招标采购和供应考察相结合的采购方式,完善材料运输、仓库保管、内部审计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把采购业务作为一个关键环节点,实施企业的内部控制。

施工过程是施工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施工过程是严格地按照施工计划开展的,没有施工组的审批,不得随意调整施工活动。这包括材料的领取时间和领取数量,材料的领取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工程延期不仅要增加支付工人工资,还要损失违约金,而提前完工往往会导致加班费的增加,因此,不按照施工计划施工将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加强施工结算的内部控制,能够避免舞弊事件的发生。这要求必须明确分离项目负责人和结算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严格按照图纸设计、合同和资料要求进行施工,落实行政和财务部门的合同履行审查,并及时跟下级施工单位及业主结算。

只有在施工的全过程落实关键业务的内部控制,才能对企业管理做到全面的监督。加强关键业务的内部控制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和财力实施重点控制,有利于提高其成本收益。

3.4 严格计算机财务管理,强化会计系统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提高,会计的手工工作逐渐被快捷、高效的电脑电算化所代替。因此,加强计算机电算化系统的管理成为会计系统正常运行和财务安全的重要前提。这需要加强对电算化系统和会计人员权限的管理和限制,明确规定会计、出纳、系统维护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管理制度,不得兼任和彼此泄露信息。对财务账目及审核设置密码管理,强化会计流程的内部控制,以保障会计系统的安全。

3.5 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功能,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内部审计是由管理层和董事会组织实施的、自我独立的一种内部评价活动。实施内部审计,首先要成立专门的审计机构负责实施内部评价控制;其次,要明确设定审计内容和审计目标,审计机构可以根据施工企业的控制制度对其执行情况和有效程度进行评价和监督,对会计和财务控制、业务管理和企业的结构治理等重点项目加强评价审计,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各种缺陷,并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和缺陷性质找到整改的意见和方案,同时将缺陷情况通知董事会,落实事故跟踪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并将缺陷情况进行通报,以实现内部控制的良性循环;再次,内部控制的程序要明确。明确评价范围、实施的关键点和风险点、实施评价的过程设置等,这有利于评价对象对风险的提前预防和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及管理水平。

3.6 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素养

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效果。因此,加强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制定员工激励措施,强化岗位履职考核,努力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对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 结 论

由此看来,实施内部控制是施工企业规范经营活动、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保障。只有完善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控制目标,尤其要重视采购业务、施工过程、施工结算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加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作用,内部控制将得以完善,对施工企业将发挥重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婧,陈隆圩.建筑施工企业材料采购环节内部控制设计[J].财会通讯,2009(17).

[2]贾正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9).

[3]李红霞,赵爱月.建筑施工企业重要业务环节内部控制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7(33).

[4]王海峰.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J].时代经贸,2006(5).

[5]柴良革,贾引狮.加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科技经济市场,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