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相关研究综述与发展趋势

2013-12-29 00:00:00高俊峰蒋志华
中国市场 2013年34期

[摘 要]服务业作为现代化水平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备受学者关注,相关研究文献非常丰富。本文以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和聚集度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归纳分析了现有研究的缺陷及最新发展趋势。

[关键词]服务业差异; 聚集度;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40-03

当前,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进入以服务产品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时期,发展服务经济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快速增长的行业之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渐趋扩大,服务业聚集类型多样化趋势明显,因此,对服务业差异与聚集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服务业发展相关理论

在经济思想史上,最先阐明服务业特殊性质的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大成者亚当·斯密,他将人类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成功摒弃了价值与具体劳动联系的片面性。20世纪30年代,随着福利经济学以及国民经济统计方法的完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了理论界的重视。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费雪(A.Fisher)在其《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划分了社会经济的三次产业,但当时的第三产业与现代的服务业有很大不同。此后,统计学家Colin Clark、法国经济学家Jean Fourastie分别提出并完善了三次产业分类法,为服务业区别于第一、第二产业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William Baumol、V.Fuchs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就业存量等进行了分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服务经济理论分析框架。Daniel Bell则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提出了后工业社会是服务社会,知识、科技和技术将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这种观点与Galbraith的“新工业国”观点针锋相对。

国内对服务业发展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服务业研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上。由于片面的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劳动价值理论,对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服务业发展缓慢。1985年,国家统计局开始使用GDP指标,同年8月发布第三产业统计数据,标志着我国在第三产业实践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李江帆教授在《第三产业经济学》一书中做了理论上的总结。此后,关于服务业的理论争论告一段落。

2 服务业差异研究评述

国内外关于服务业区域差异的文献越来越多,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研究成果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但只要以定量分析为主。

胡霞(2007)定性分析了制度变化对地区服务业差异的影响,分析指出市场化、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是中国各地区服务业增长的重要政策因素,对外开放对服务业务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制度变量并不仅仅独立地影响增长,而且通过影响其他制度变量对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而影响地区服务业的发展。申玉铭、邱灵等(2007)则从服务业的演进阶段、增长行为、内部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方面探讨三大地带间、三大地带内和31个省(市)间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从空间上将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划分为发达、次发达、较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五个基本类型。

更多的研究则从定量方面对服务业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Illeris对西欧、北美典型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实证研究表明,大都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地区。李文珍(2012)在借鉴迪克西特和格鲁斯曼的多区段生产模型和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对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的静态影响和动态影响,并认为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结构性分工在区域范围内展开在客观上已经促使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及服务业差异发展。陈杰、徐伟(2010)对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利用简单的OLS分析得出影响江苏省服务业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外资利用水平、工业化水平及人口规模。顾乃华、李江帆(2006)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使用面板数据分析表明技术效率是造成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区域发展失衡最为重要的因素。

综上可见,关于服务业区域差异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基于新古典增长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由要素投入、市场条件和政策等方面导致,很少关注集聚效应对地区服务业发展差异的影响作用,并且传统的经济学假定空间是匀质的,假定所有生产要素可以完全无成本的瞬间流动,而现实世界中劳动力与自然资源在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的,不同地理条件禀赋给各个地区所带来的发展机会也不同,因此地区的经济密集程度和地理区位与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3 服务业集聚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服务业的集聚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集聚的类型与效应问题、集聚方法与实证分析以及集聚的原因分析等三个方面。

3.1 服务业集聚的类型与效应问题

Scott(1988)发现,产业聚集主要集中在三类型产业部门:工艺和设计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服务型产业。Illeris and Philippe(1993)指出,相比于制造业,服务业由于生产和消费上的不可分割性、不可物化性、不可储存性等特点,导致比工业更加依赖于本地市场的容量,并且有更强的空间聚集效应。Wood(1992)在产业集聚框架下考察服务业的增长情况,但是其并未直接研究地理集聚及决定因素的问题。韩云(2005)研究了产业集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工业化加速产业集聚,产业的发展及其集聚需要服务业的支持。郑吉昌、夏晴(2005)从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竞争优势理论出发,探讨了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指出了良好的服务业支持是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宋洋(2010)将服务业集聚分为专业化产业集聚和多样化产业集聚,并分别分析这两种集聚结构的集聚效应,最终得出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效应显著为正,而多样化的集聚效应显著为负。刘曙华(2012)在界定生产性服务业及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及传导路径进行了分析,并对产业集聚的城市效应、区域效应以及全球效应进行了探讨。

3.2 服务业集聚方法与实证分析

评价服务业集聚程度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统计指标方法。从已有研究来看,比较常用的是区位熵、集中系数等指标。Coffey和Mcrae(1989)通过实证分析加拿大全国及五个区域1971—1981年的数据发现,非营利性服务如教育、卫生和福利行业呈现出临近其服务对象的特征,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则表现出集聚在大城市的现象。Dsemet & F.afchamps(2004)通过估计劳动力增长方程研究了1972—2000年美国县级范围内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化情况,通过研究发现了非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分布呈现扩散趋势,而服务业部门的劳动力的分布则变得日渐集中。D.O Donoghue & Gleave(2004)运用标准化的区位熵指数考察了英国商务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情况,发现服务业主要集聚在英国东南部,但是区位熵指标只能反映一个产业的相对规模,不能反映绝对规模。杨向阳、童馨乐(2009)用区位熵、集中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估算了1978—2006年我国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发现了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集聚特征以及地区间的差异。张三峰(2010)在选取我国的21个城市的基础上使用区位熵指数的方法测算了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城市中集聚的程度,并从整体和地区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城市集聚的特征。王波(2009)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区域性差异和集聚发展进行了分析,并且使用李朝鲜、李宝仁(2007)建立的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分别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差异和集聚度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3.3 服务业集聚原因探析

Shelp(1984)认为造成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关键原因是互补共生,即单一类型的服务业需要各种不同的服务业聚集在一起才能完成其他服务的最终目的。虽然其认为服务业会因为互补共生而获得收益增加或者成本降低,服务业的集聚也会产生集聚不经济的现象。胡霞(2007)从外部经济、知识溢出和社会资本等角度分析了企业集聚、经济集聚状况、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关系,并利用分层线性模型检验了集聚效应对服务业差异的影响,最终表明经济集聚程度对服务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城市区位也对服务业生产效率产生显著影响。栾贵勤、高志强(2012)在界定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借助空间经济计量模型,探讨分析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及空间差异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对服务业集聚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为其他企业或消费者提供某种服务而高密度形成的区域,即异种行业的集聚;二是指服务业的某一行业及相关联的上下游的产业的集聚,即同种行业的集聚。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服务业集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等发达地区,研究方法多采用区位熵、基尼系数等指数结合就业人数进行分析,服务业集聚现象比较显著,特别是在比较发达地区,但是,对造成服务业集聚的原因并没有取得公认一致的结果。

4 现有研究缺陷与最新发展趋势

我国现在处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阶段,服务业现在仍然是我国的短板,不管是在规模,还是在结构上与发达国家都有一定的差距。不仅如此,对服务业的研究相比工业而言还比较单薄。总体来说,目前对服务业的研究在理论上还没有构架起成熟的框架,方法上主要以统计指标为主,系统性不足,因此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深度受到了限制。此外,现有研究缺乏将服务业、产业经济的总体结构与地理空间放在统一的时空中进行考察。未来服务业的研究将会有什么趋势,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视角要多维。要立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在考察服务业影响因素时要全面分析,非经济因素(如制度、决策等)也要考虑进去。

其次,研究方法要多元。对于服务业的研究不仅仅是统计指标方法,还应该创新性的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全方位、系统研究。

最后,研究理论要交融。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对服务业的研究应该同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紧密交融。

参考文献:

[1]费雪.安全与进步的冲突[M].伦敦:麦克米伦公司,1935:25-28.

[2]胡霞.制度环境与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J].软科学,2007(2):29-34.

[3]申玉铭,邱灵,等.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7(6):1-5.

[4]顾乃华,李江帆.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1):46-57.

[5]Scott,AJ.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Rise of New Industrial Spaces in North American and Western Eur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8(12):171-186.

[6]Illeris,Jean Philippe,Introduction:The Role of Servi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93.

[7]William J.Coffey,James J.Mcrae.Service Industr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M].PDS Research Publishing Services LTD,1989.

[8]Dsemet Fafchamps.Changes in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Employment across US Countries:A Sectoral Analysis 1972-2000[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5,3(5):261-284.

[9]D.Dipasquale,W.C.Wheaton.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 Markets[M].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US:Prentice-Hall,Inc.1996:81-86.

[10]Shelp,R.the Role of Service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in Service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er[J].NY:Pracger Publishers,1984,28(3):205-218.

[11]李朝鲜,李宝仁.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2]胡霞.集聚效应对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