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等:浙江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作者对浙江省电子商务中小企业进行了深入走访和调研,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浙江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当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70-06
[BT1]1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背景
当前我国的电子商务进入了快速增长期,随着各种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中小企业的环境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所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将目前的资源与互联网相结合,运用适合本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受访中小企业中,使用互联网办公的比例为785%。受访中小企业开展在线销售的比例为253%,开展在线采购的比例为265%,其中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230%。在各类营销推广渠道中,互联网早已超越报纸、杂志等传统平面媒体,同时又以多元化的展现形式、相对较低的推广门槛和可评估的推广效果等优势,超越电视、电台等立体媒体,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营销推广的首选渠道。进一步调研发现,在各种网络营销方式中,中小企业倾向选择电商平台推广、搜索引擎营销、即时聊天工具营销、网站展示广告、邮件营销等较为成熟的网络营销方式,其他较为新兴的网络营销方式,比如微博营销、论坛/BBS、SNS、视频营销、团购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目前也面临一些现实的困难。比如应用电子商务的意识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大多仍停留在促销、销售上,在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的协同管理也存在问题,开展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建设也存在不足等。但是目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电子商务的人才缺口。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达到300万,然而与此相矛盾的却是我国各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却难以对口就业。可见在电子商务发展如此迅速的大环境中,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为企业所接受,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行业的,也有院校自己的问题。其中主要原因还是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错位造成的。多数院校在制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会面向行业、企业的进行必要的人才调研,但由于电子商务本身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公司和业务不断变化,同时各企业电子商务的岗位设置也是各不相同,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也是多种多样。因而如果学校专业建设过程中不经过认真提炼和细致定位,必然会导致课程开设无法真正适应企业需求,培养的学生当然无法被企业所接受。
电子商务是一个包含多学科、多理论又相互交叉的新兴专业,既涉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又涵盖了经济商务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物流配送、资金支付、客户服务等多环节,同时信息技术和经济商务活动还需要交叉应用。因此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建设必须顺应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需求来进行专业定位,并构建一个校企高度融合的合作机制和模式。
[BT(1+1]2浙江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需求现状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改革开放30多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得到迅猛发展,数量已占浙江企业总数的99%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已占浙江省的80%以上,财政税收、出口总额已占浙江省总额的60%以上,吸纳的城镇就业人数超过90%,中小企业作为浙江经济的主体和新的增长点,为浙江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如何克服困难,实现产业转型,电子商务无疑为其提供了机遇与平台。通过参与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可以发挥市场反应灵活的优势,消除信息不对称性等问题,因此在中小企业商务贸易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不少浙江企业不可缺少的业务工具,截至2012年6月,浙江省开设各类网店80多万家,约占全国的12%;在各类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210万家(含个体工商户),企业应用比重达65%。浙江省参与网络购物有1500多万人,成年居民网络购物普及率达495%。无论是网络零售平台,还是企业间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团购等第三方平台都稳步发展;网络零售企业、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等业态也在不断涌现,浙江已经成为全国电子商务业态最完整、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浙江省中小企业也经历着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旺盛,难以招聘到适应企业运营实践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随着各层次高校不断加入到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队伍中,每年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学生却难以找到适合的岗位。高等职业教育以高技能为人才培养目标,其职业、高等和区域属性,更适合培养本区域内中小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通过深化高职层次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才能做好专业发展与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的对接,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高技能的人才需求情况,课题组以浙江省为例,开展了深入调研。本课题以浙江省中小企业为样本通过企业走访、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61份,主要目的是了解目前浙江省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状况及规模,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学历层次和能力层次的需求,企业对电子商务开展的态度和对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预测等,用来帮助研究分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办学规模确定和课程体系的形成。
[BT2]21被调查企业类型
为了获取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专业化细分需求,我们在选取企业样本时,主要选择以电子商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样本企业的主要构成如图1所示。
当前浙江的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完全以依赖线上生存,通过主流的淘宝、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或者自建网站来开展企业主营业务,另外一类传统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通过线上来扩展业务,提升竞争力。对此,当前浙江省中小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方式可以从以下抽样构成中有所启发。目前的电子商务企业很多是从网络起家,专注于线上经营。对于浙江省这样一个中小企业大省,传统行业如果能够通过企业应用和平台服务强化电子商务发展,利用网上协作乃至网络化组织加强企业间的深化分工,进行“协同商务”,必将创造不可估量的巨大机会。
调查发现,通常以一个年销售额1千万元左右的电商公司为例,其人员大体15~20人,分工主要是包括店铺运营、美工、客户服务、仓库管理、司机和其他相关人员,这种分工构成属于这个行业的主流群体,基本可以支撑一个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公司的人员架构。相比较传统行业,电子商务企业的效率更加高效,对于人才需求更加专业化和复合化,这对当前电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显示出电商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行业格局尚未形成,对于传统企业进入电商也仍存有大量机会。
从企业的所属行业构成来看,服装和日用百货是最多的,这一方面又体现在B2C平台上,消费者对服装和化妆品行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消费习惯。
另一方面和浙江的传统行业分布有关。浙江省经济发展多年来形成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其中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技术含量比较低,如服装、纺织、化纤、鞋帽百货等。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深入影响,产业聚集内的企业和相关创业人员以传统产业内容为主的,立足于所在区域的特色行业,利用网络寻找到更多的客户,这是浙江省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典型模式。B2C平台本身提供了巨大的浏览量,经营者如果把握区域优势,找好下游供货方,再加上良好的网络运营通常可以成功。这也为浙江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方向,货源和物流可能是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22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分析
从企业使用的电子商务平台来看,对于当前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在平台选择的时候,首选是天猫。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在商城运营比较稳定的情况,因为业务的相似性,为了进一步提升流量,一般都会兼顾淘宝C店、京东、亚马逊和当当等其他平台,从而为自己拓展渠道,并且可以周转库存。另外虽然有些企业也会在阿里巴巴上开设店铺,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超过10%企业通常会选择多个平台,但是业务中心通常更侧重B2C领域。对于线下传统企业来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借助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比如淘宝,易趣,拍拍,百度有啊等;另一种则是自己建立独立的B2C电子商城。两者各有优缺点,前者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有大量的潜在用户,只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即可分享平台上的会员用户,企业没有电商经验时,这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如何真正把平台流量转化为销售额是难题。后者需要商务商城的人才,做商城不是建个网站,放上产品那么简单,需要做出符合产品的电子商城,考虑如何吸引买家购买产品、提高转化率等。
另外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具体方式如图5所示,当前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注重培养自己的运营团队,但是对于第三方代理运营也有一定的市场,这一类型的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校企合作,比较有利,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实践岗位。因此在校企合作建设上,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
23电子商务人才状况
《2012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显示预计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265万人。据2012年4月18日淘宝网淘工作频道数据显示,仅从2012年4月2日到18日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全部电子商务职位需求数是88870条。而从2000年来,教育部已经批准了339所本科高校和650多所高职高专设置电子商务专业,每年大约有8万多毕业生。也就是说高校每年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只能满足这个产业半个月的人才需求。
231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岗位情况
当前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最紧迫的岗位,从图6可以看出,排名前三位的是店铺推广、客户服务、数据营销类岗位,同时很多店铺也表示美工设计类人才很难招聘到合适的。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正是因为互联网是中小企业最为青睐的营销平台。借助于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流量,展示产品吸引客户是所有涉足电子商务企业的共同需求。因此熟悉第三方平台工具,特别是能利用国内市场份额最高的淘宝平台进行网络推广的人才是当前企业最为迫切的。另外淘宝客服人员直接面向客户,开展销售工作,维护店铺形象,虽然门槛不高,但要求对店铺产品熟悉,能吃苦耐劳,这类人才在很多企业流失率很高。由此看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从这些方面加强,特别是店铺推广和数据营销人才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重点。
在调研过程中分别都超过半数的企业愿意支付3000~5000元的月薪,其中73%的企业对店铺推广人才愿意支付3000~5000元的月薪,57%的企业对数据营销类人才愿意支付3000~5000元的月薪。
对于美工类人才,企业需求根据店铺的发展阶段有两个层次,对于店铺处于发展初期,企业对美工的要求是能使用图片处理工具进行简单的抠图、美化等模仿操作,这类美工的需求当前占到美工人才需求39%,主要月薪集中于2000~3000元,店铺扩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开始注重企业整体形象,希望能招聘到有较强的美术功底及领悟能力,能设计店铺整体装修风格,能够全面负责淘宝B2C商城的全套美工设计,包括:店面整体形象设计更新、对店铺首页、详情页,商品描述美化、店铺产品图片处理、产品描述文案、促销活动平面支持等,这类高端人才的需求量目前并不大,但很有潜力,调研企业中只有9%有这类需求,愿意提供的工资水平也很高。
对于客服类人才,企业的需求很大,但客服人才的个人发展却会受到限制,从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愿意给客服人员提供的月薪只是集中在2000~5000元,这也体现了目前电子商务企业中客服人才的职业生涯目前来看,很难有更高的发展,如何以客服岗位为行业切入点,培养学生长期的职业规划,是高职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
232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式
在调查361家企业中,通过社会招聘符合岗位需要人员的占72%,通过招聘电子商务应届毕业生占48%,内部培养提拔的占53%,通过业务外包的方式占27%,对比《2012年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的调研,其中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接受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企业占 25%,发现目前来看,高校电子商务应届生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可。
33企业认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突出的问题(见图8)
这里企业对我们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抱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薄弱;二是主动学习能力欠缺。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实训设备、加大实训课时比例,加强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和实训项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来逐步得到解决。而主动学习能力欠缺的问题,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对学生的开发应主要从智力、心力和体力角度进行,高等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开发,更应重视学生的内驱力、意志力、自评力和调控力(心力)的增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人文、社会和科学学科上应合理搭配;学生不应只是知识的吸纳,还应有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需要、理想进行主动引导,升华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
在访谈的中小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表示对于招聘人员的学历并不看重,而是注重学生能力。但当实际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企业招聘电子商务岗位人员时48%的企业希望招聘高职大专的电子商务人才,居第一位,其次是普通本科,再次才是中专。这说明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层次介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专与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本科之间的高职大专层次,是最受中小企业的欢迎。
3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电子商务属新型产业,人才存量不足,再加上高校人才培养输出不足,从而形成电子商务领域巨大的人才真空。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和特性使得电子商务企业在招收人才时并不会重视文凭,更加注重实践经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高”,在于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正好契合了电子商务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对于高职层次来说,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巨大的机会。高职教育改革推行这些年来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虽然也在前进,但综合企业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深层次的问题仍在于下列几个方面:
(1)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停留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专业培养课程层面,并没有明显针对性的细分,培养方向模糊,学生毕业后对于电子商务行业并没有明确职业方向。
高职教育改革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对于高职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学者、教师与企业方都一致认可应该是培养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的网络推广活动与网络运营实践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应具备大专生应有的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快速学习能力,熟悉经济管理与现代商务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与政策法规,了解电子商务活动基本流程,掌握一定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能力。
这一目标的确为我们指明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和一般目标,但是当前具体如何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来具体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却并没有任何研究和实践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因而使得当前高职电子商务教育一边是轰轰烈烈的改革,一边是培养目标与实践脱节,无法落地,专业教师与学生一样感到茫然。
(2)由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其知识结构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现存知识技能全部来自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快速更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直接导致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欠佳,具有很大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和理论完整性。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运作模式和商业运营模式浪潮席卷全球,其主体发展主要是在企业和相关的电子商务平台中。由于互联网商业特性本身的活力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飞速,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从B2B、B2C、C2C、P2P、团购、O2O(Online To Offline),到各种模式混合微创新,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电子商务不断向前发展,每一次创新都直接导致企业业务的增长与变革,使得电子商务运营、推广等相关人员都非常稀缺。
截至2013年6月根据淘宝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仅只针对在淘宝平台上的电商企业而言,人才缺口就高达百万,而整个电商行业未来三年的人才缺口将达到4457万。这么大的缺口仅仅依靠行业和企业自身是无法解决的。高职院校必须更加密切与电子商务行业的合作。由于缺乏对电子商务实际应用的理解和相关行业发展数据,而我国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是学校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很大,大多数学校只是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进行一个简单堆加,完全不具有系统性和理论完整性。
(3)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基础,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资源。但由于高职投入经费的限制,当前高职电子商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不能满足企业所需。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高”,在于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高技能人才应该熟悉和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工作规则以及工作的协调合理性,熟练掌握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专门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能完成技术比较复杂或非常规性的工作,并能运用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或先进的技术手段。因此动手和实践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基础,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实践性教学培养成本显然要高于本科院校,但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思想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尚有偏差,仍将高职教育看做是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次等教育”,对于高职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本科院校,导致高职实训基础建设薄弱,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只能通过偏于理论,减少相应实操类课程,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4)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从实践经验上无法有效指导学生。
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如经管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从校门到校门,并不具有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专业,有些专业教师,大部分甚至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过来,更多都是靠后来进修或者是自学一些书籍而获得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存在知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等特点。所以电子商务专业课教师本身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比较匮乏,难以有效的指导学生。
4高职教育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思路
鉴于我们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的调研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课题组对于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41根据区域经济细分专业,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就业定位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对于培养目标的确立应依托区域政府、行业、企业,以实地调研结果为准培养区域内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网络销售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调研结果基础之上综合专业实践条件等优势,确立高职院校自身特定的培养方向和就业定位,构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实施。
42师生一体服务企业,企业参与教学的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电子商务的实践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直接影响其课程体系实施的效果。无论是基于校内实训室的模拟实践还是进入企业顶岗环节,核心是通过师生一体服务企业,企业真正参与到教学环节,
达到融通的过程。
43让校内专职教师走入企业,企业教师进入课堂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由之路
高职的师资队伍,应该是兼备理论与实践的“双师型”队伍,这已经为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所证实。而这一点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目前国内并不存在属于电子商务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就难以根据新的理论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无法由此再确定相应的师资标准。因此“让校内专职教师走入企业,企业教师进入课堂”由此来培养一支双师型的名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吴小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杨善江产业调整视角下的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专业群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5-9
[3]刘兴民,楚金华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与定位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2(14):8-11
[4]宋专茂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1).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作者简介]王红(1978—)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谢川(1962—)男,安徽繁昌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分布式数据库、网络技术、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