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产城融合全力推进城市化

2013-12-29 00:00:00赵强
中国市场 2013年42期

赵强:坚持产城融合全力推进城市化

[摘要]宁阳运用“产城融合”发展的新理念,通过实施“双带动”发展战略,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社区精心打造,把城市社区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区”,实现产业园区由工业园区向产业集中区转型,产业集中区向产业社区提升,产业社区向城市特色功能区嬗变,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步伐。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化;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24-02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是先导、是动力和源泉,城市是载体,两者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没有产业,城市就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出现有城无市、有城无业,城市只是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空壳”,不具有现代意义;脱离城市化搞产业,产业发展就会缺少平台,就会造成社会结构失衡。宁阳运用“产城融合”发展的新理念,通过实施“双带动”发展战略,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社区精心打造,把城市社区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区”,实现产业社区向城市特色功能区嬗变,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步伐。

1以产城融合为导向,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格局

宁阳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发展工业经济,这是宁阳发展大局的客观需要。城市作为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必须与工业发展融为一体,协同推进。宁阳实施的“双带动”发展战略,实质就是加速“产城融合”,精心打造工业经济增长极和城市经济增长极,通过兴产建城、兴城带产、提质发展、城乡互动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合理布局产业,科学规划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11以产兴城,科学规划泰山之阳科技产业城

宁阳打破就工业抓工业、就城建抓城建的传统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工业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县域东部规划建设“泰山之阳科技产业城”作为工业经济增长极,“兴产建城”着力提高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规划建设泰山之阳科技产业城,是宁阳立足泰安市整体发展布局,充分发挥县域区位交通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着眼发展、把握规律、顺应趋势作出的战略抉择,是深入实施“双带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宁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打破行政区划、高效整合资源、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全新探索。泰山之阳科技产业城坚持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产业聚集为重点,以推进城市化进程为载体,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全力打造新兴复合型经济体,其科学定位为:现代工业聚集区、宁阳城市副中心、泰安经济增长极、山东发展新亮点。

12以城兴产,科学规划山东宁阳环城科技产业园

山东宁阳环城科技产业园是宁阳充分发挥县城已有的城市发展基础优势,科学运用“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又一重大实践探索。宁阳打破乡镇(街道)行政区划界限,按照“一老一新一园区”的新型城市发展框架,坚持“高起点规划、快速度建设、精细化管理、多方面受益”,整合县城及周边“一乡四镇两街道”(乡饮乡,泗店镇、东疏镇、伏山镇、堽城镇,文庙街道、八仙桥街道)资源,规划建设了“山东宁阳环城科技产业园”。产业园作为宁阳城市经济增长极的重大载体和平台,将加速把县城建设成“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生活和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县城。规划建设产业园,就是有效整合县城及周边乡镇各种资源,实现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的有机融合,努力探索“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城市化发展新路子。

一是适应了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需要。要提高宁阳工业化水平,必须抓住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产业加快转移、经济加快调整、社会加快变革的重大机遇,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引进效益好、无污染、贡献大的高新技术项目,以此提升城市的聚集功能和承载功能,进而实现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二是适应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需要。宁阳县城规模较小,城市功能不完善、不配套。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员的聚集、三产的繁荣,城市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在空间上进一步扩张。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讲,也需要为全县近80%的农业人口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创业舞台,为他们进城、进校、进店提供一个优质的载体。三是适应了储备城市经济战略资源的需要。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需要为长远发展储备资源。宁阳着力以打造城市经济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复合式新城区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发展“一高两现代”产业为重点,以配套设施建设为保障,积极构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工业板块,实现园区向城市的转变。

2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打造现代化新城市

项目建设是打造增长极的核心,是以产兴城和以城兴产的根本。宁阳按照科学发展、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的原则,形成了资源向园区配置、产业向园区聚集、政策向园区倾斜的巨大带动效应。

21“八大工程”撑起泰山之阳科技产业城

一是新兴产业聚集工程。发展新兴产业,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载体,是加快县域经济增长、打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和强大支撑。二是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加快解决宁阳没有做优的传统产业和没有做大的新兴产业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三是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产业城相当于平地造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关键。宁阳采取集中精力、强力突破的方式,快速推进产业城内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环保、居住、办公、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能力和对外吸引力得到大幅提升。四是新兴社区安居工程。宁阳按照“社区建设向两个经济增长极集中、向主干道集中、向乡镇街道驻地集中、向重点村集中”的理念,规划为14个新型城市社区,有效增强了产业城的配套服务功能。五是山水生态开发工程。在确保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规划建设了金彩山及贤士湖风景区项目,畅通观光大道,打造城市名片,增强城市功能,努力把产业城建成科技之城、生态之城、民生宜居之城。六是城市景观展示工程。城市景观既是建城的需要,也是提振士气、凝聚力量的需要。利用最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建设了规划展厅建设,充分展示产业城建设形象,大力提振居民参与建城和客商投资的信心。投资建设了104国道北节点雕塑及景观绿化工程、104国道与蒙馆路节点山体整形工程、京台高速公路出入口广场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宁阳对外的良好形象。七是磁窑特色镇改观工程。磁窑镇围绕丰富的人文资源、区位优势,全力打造滨河特色镇、文化特色镇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赋予城镇建设以人文色彩和文化魂魄,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特色镇。八是居民素质提升工程。宁阳坚持强化教育引导,转变农民观念,提升群众素质,科学引导“就地”转变新型市民。

22“一高两现代”托起山东宁阳环城科技产业园

站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制高点,把做强山东宁阳环城科技产业园作为破解城市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举措,突出项目填充,做大城市产业,推进城市增量扩容、快速膨胀。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初步界定新能源、纺织新材料、环保涂料、生物制剂等功能区域,加快建设“园中园”,促进产业高端发展。二是发展壮大现代工业。宁阳集中力量抓项目开工、抓资金落实,着力打造以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煤化工等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工业板块。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突破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工作思路,重点在战略性突破、聚集化发展、特色化培育上下功夫,坚持把中心商务圈做“大”、特色街区做“亮”、房地产业做“优”。

3宁阳推进城市化的经验和启示

31现代化发展

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的问题,就必须发展现代经济。发展现代经济,需要载体支撑,需要要素聚集。宁阳实施的“双带动”发展战略,坚持以城市化为载体,工业化为手段,现代化为目标,带动全面发展,进行了一场“产城融合”的生动实践,规划建设的泰山之阳科技产业城和山东宁阳环城科技产业园,既是“双带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所在和实体支撑,也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具体举措。

32推进产城融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汇聚“动力源”

“产城融合”是宁阳发展的最佳选择。产和城的有机融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从宁阳探索出的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市化发展之路来看,主要作用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带动能力,县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得以有机结合,形成了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格局。二是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了以城带产、以产兴城的复合型发展模式。三是增强了县域经济的消费能力,产业拉动消费,城市提升消费,消费带动增长,从而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33坚持硬件、软件同步提高是城市化水平的“关键点”

推进城市化就是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既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培育城市文明。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是城市的框架,也是发展城市文明的载体;城市文明软件建设是城市的内涵,是孕育城市文明的核心所在和动力所在。宁阳横空出世的产业城和快速推进的产业园,牢牢抓住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都把人放在首要位置,精心加以呵护,持续加以保护,从而快速地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在实施“双带动”发展战略中,科学确立奋斗目标、建设两个现代化中等城市等宏伟蓝图,达到了在更高、更广的空间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效果,使得宁阳人民在如火如荼的社会实践中,精神面貌得到整体提升,形成了赋有时代特色的宁阳精神,创造了争先创优的宁阳速度,引起了县内外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纪良刚,陈晓永,等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2]刘翠娥,赵国杰,等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赵强,男,山东宁阳人,讲师,研究方向:县域经济发展、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