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中国加工贸易贸易条件的影响

2013-12-29 00:00:00张珑
中国市场 2013年42期

张珑:FDI对中国加工贸易贸易条件的影响

[摘要]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但引进外资已成为目前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正确处理外资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投资、贸易政策和发展战略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我国来说亦不例外。本文以加工贸易为例,通过对其进出口贸易条件变化的分析,以及比较优势变化的研究,分析外资流入对中国加工贸易贸易条件的影响。

[关键词]FDI;贸易条件;比较优势;价格指数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16-02

1中国加工贸易的研究背景

11理论根据

(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优势相对较大的产品,可以给参加贸易的各国带来贸易利益。

(2)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进一步指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占有优势,是由于该国拥有丰富的该种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该种要素价格相对便宜,使得该种产品成本相对低廉。

(3)总易货贸易条件(G)。即:G=Qm/Qx(Q为进出口数量指数)该术语反映的是一国的贸易条件状态,即G越高,它的贸易条件越好。

(4)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取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5)雷布钦斯基定理(Rybczynsk i Theorem)。该定理指出:当经济增长带来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时,密集使用该要素的生产部门将得到扩张,而密集使用非增长要素的部门将萎缩。如果劳动增加而资本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将增加,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将减少。如果假定资本增加而劳动没有变化,那么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生产将得到扩张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将缩减。

12实际国情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相对便宜,这使得密集使用劳动力要素的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相对低廉,因此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以此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可以带来一定的贸易利益。而且,中国相当部分的劳动力素质偏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吸纳这部分劳动力,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加工贸易即进口外国原材料技术或部件在国内加工装配后再出口的贸易。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加工贸易为我国出口争取外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一半的贸易额来源于加工贸易所得。

2我国外资流入状况

所谓外资流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国外负债增多,可以粗略地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账户的盈余来度量。

3加工贸易进出口及价格指数变动情况

我国加工贸易一直持续较好的趋势,中国无论进口还是出口在这期间都维持着较好的增长趋势,尽管在某些方面略有下降,例如1982年出口指标值下降了9531个百分点,其进口指标值下降了8165个百分点,1998年其指标值较1997年下降了298个百分点,但是其增速也非常乐观。

我国加工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在此10年中波动较为明显,2002年按季度直线上涨,2004—2006年2月快速下降,2006—2007年缓慢上升,2008年6月起到2009年8月急速下降,之后又快速上升。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对加工贸易行业的FDI在此阶段一直有持续上升趋势,但加工产品的价格指数却并不稳定,这是由于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入我国的劳动密集型部门,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导致出口品价格下降,进口品价格上升,贸易条件恶化;另一方面,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质量提高,出口价格上升,贸易条件改善。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有利有弊,具有某种不确定性。本文主要研究其对中国加工贸易价格贸易条件的劣势影响。

4FDI对中国加工贸易价格贸易条件的劣势影响

我国加工贸易部门属于劳动密集型出口部门,因为其自身的特性,由于FDI的大量涌入,贸易条件有恶化趋势。一方面由于在国际市场上超额供给,导致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另一方面由于FDI的流入,导致我国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增长,加重了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根据雷布钦斯基定理我们不难发现FDI主要通过影响国际市场供给和国内需求影响价格贸易条件。

41超额供给

从理论上看,由于加工贸易是劳动密集型出口部门,在中国存在“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的条件下,资本存量虽有增加,但本来游离于制造业外尤其是出口部门的劳动力,包括闲置劳动力的进入会以更大的比例增加,劳动力供给大量增长的势头反而导致人均资本占有率的下降。这样,资本流入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在中国不是表现为出口品中资本要素比例的增长,而表现为出口更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过度供给通过国际市场竞争导致贸易条件恶化。中国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剧增,加之国际市场上同类商品出口的竞争,价格必然趋向下降。

42需求过度

在本国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工业不发达,而大量出口产品的中间投入品又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家,其贸易条件恶化尤其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价格往往缺乏弹性,且易受出口国垄断,价格往往不易下降。FDI带动出口增长的同时,推动了进口的更大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改革30多年来FDI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的基本模式没有改变。这就使外资企业在带动中国出现迅速增长的同时带动了中间产品进口的迅速增长,并通过以下两个作用机制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1)国际市场竞争。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进口品的国际竞争程度近几年也不断增加。由于中国仍是贸易小国,无法左右国际市场价格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此外,随着国外市场对加工产品档次要求的不断提高,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档次和价格也随之提高。可见,FDI使进口竞争日益激烈,推动进口价格的上升,进而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

(2)转移价格。通过转移价格手段转移利润,减少税收是跨国公司惯用的手段,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也不例外。由于原材料和零部件来自母国进口或母公司内部采购,外资企业可以通过抬高进口原材料和设备以及核心技术的价格来达到转移利润、减少税收或独占利润的目的。外资在中国以转移利润、减少税收为主要目的转移价格策略的普遍应用,推动了进口价格的上升,推动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了。

5对策与思路

由于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当密集使用某一种生产要素生产某种产品时,其边际收益率呈递减趋势,从而使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最终会被对其密集使用而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减趋势所抵消。一方面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引导外资进入加工贸易的上游配套产业;另一方面通过给予国内加工贸易料件生产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和信息支持的方式,扶持国内配套企业的发展,同时增加国内企业的研发投入以提高国产料件的技术含量和工艺质量,并取消国产料件生产企业由于国家税收政策不当而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另外,还需要逐步改变单纯的以生产为主的加工贸易方式,向生产、仓储、转运并重的方式转化,将加工贸易同仓储转运业结合起来以延长国内产业链。总之,使加工贸易在国内“生根”,使其上游产品本土化,变劳动力的生产要素贸易为技术含量高和产品附加值高的一般产品贸易。

参考文献:

[1]冼国明,严兵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2005(10).

[2]江小涓,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J].中国工业经济,2002(7).

[3]杨新房,任丽君,李红芹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挤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从资本形成角度看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6(9).

[4]马涛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调整与转型[J].中国市场,2013(7).

[作者简介]张珑(1990—),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区域经济专业研究生。